新華社上海5月10日電(記者孫麗萍、狄春)到延安去!從巴黎埃菲爾鐵塔到陝西寶塔山下;外灘的浪漫濤聲“切換”成窯洞裏的風聲呼嘯;脱下時尚華服,換成樸素莊嚴的綁腿、軍裝……上世紀三十年代,一大批文藝青年從世界各地奔赴“紅色聖地”延安。他們的青春與熱血同行,用愛與犧牲書寫誓言。
日前,上海芭蕾舞團出品的舞劇《寶塔山》全球首演。一羣“90後”的芭蕾舞者,以足尖講述紅色故事、演繹延安精神,感動了台下年輕觀眾。
足尖演繹延安精神 “血色浪漫”感動觀眾
上個世紀三十年代,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延安吸引了從世界各地趕來的愛國青年們。海派芭蕾舞劇《寶塔山》將故事設定在延安。來自上海的進步青年夢安、歐洲歸來的學子明華,在黃土地上經歷了愛與犧牲。總導演劉立功用愛國青年“脱下洋裝換軍裝”的變化,去刻畫他們追尋信仰的心路歷程。
為了創作這部舞劇,劇組在延安進行了長時間的採風。劉立功説:“有人問,舞劇中的場面是不是太過時髦?我的回答是:還遠遠不夠!百年前的愛國青年,遠比我們想象的更加時尚、更有個性。然而,正是這樣蓬勃的生命、有趣的靈魂,選擇了捨棄舒適生活,奔赴延安。他們用一顆顆滾燙的愛國之心,築起了民族精神的長城。”
“這部舞劇是用完全的真實去追述百年共產黨人為民族謀復興的使命擔當,我期待觀眾能從作品中感受到信仰的偉大力量!”他説。
“他們展現了中華民族骨子裏的高貴!”
作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新創舞台藝術作品展演季”演出劇目,芭蕾舞劇《寶塔山》融合了西方芭蕾和中國民族舞的語彙,不少華彩片段令人耳目一新。
驚天動地的鼓聲中,男舞者們描摹勞作景象的“開荒舞”氣勢十足,令觀眾熱血沸騰;寧謐如水的夜色裏,女舞者們手持小巧紡車,跳起優雅輕快的“紡織舞”,描繪軍民魚水情深……
融入了民族舞、秧歌舞、現代舞等元素的《寶塔山》充分體現了“海派芭蕾”特色。上海芭蕾舞團團長辛麗麗説:“這部作品要用芭蕾這一舶來品的語彙與中國民間舞蹈結合,講好中國故事。”
“近距離觀賞芭蕾舞劇《寶塔山》,我被那青春氣息、優雅品質、革命精神、深遠情懷所震驚。”復旦大學教授朱鴻召認為,舞劇音樂裏流淌着五千年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舞蹈中閃爍着中華民族骨子裏的高貴尊嚴。
“延水河邊,寶塔山下,他們走上革命道路,崇尚勞動美學,追尋理想人生,創造嶄新社會……他們的人生榮耀,來自創造人民福祉、獻身民族振興的使命擔當。”
“一代人有一代人心目中的寶塔山”
“我忍不住一次又一次地追問自己,如果換成我,能否像他們一樣勇於犧牲、義無反顧?”“一代人有一代人心中的寶塔山。今天的中國青年,心裏沉甸甸的信仰和責任與百年前的革命先賢並沒有什麼不同……”
當舞劇《寶塔山》的大幕落下,如潮的掌聲熱烈如斯。在藝術帶來的深切感動裏,隔着百年時光的兩代新青年以心與心碰撞,以愛與愛懂得。他們並不疏離,本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在劇中飾演男主角明華的上海芭蕾舞團首席演員吳虎生説,很慶幸能在舞蹈中接近“他們”,成為“他們”,向“他們”致敬。
“我們這一代年輕人心中那種對國家的愛、青春的理想主義,與他們是相似的。作為芭蕾舞演員,每當我們在世界各地大劇院的舞台上用汗水和表演贏得外國觀眾的掌聲,內心生起的自豪感也難以名狀。我為祖國而驕傲!”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心中的寶塔山。時代在變,青春與熱血永遠同行。明華、夢安們當年的夢想是抗日救亡,而我們這一代中國青年的信念是中華崛起。我相信,責任和使命是我們共同的選擇!”舞劇《寶塔山》聯合制作人、紅蜻蜓集團CEO錢帆説。
跨越近百年時光,寶塔山象徵的紅色信仰,依舊熠熠生輝;青春與熱愛的火焰,永遠在神州大地上燃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