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看電影的童鞋,都應該會發現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兒。
就是大部分影片的時間,基本都是2個小時左右。
再長一點的則是2~2小時30分鐘以內,基本很少會超過這個時間長度。
甚至更多的是連2個小時都沒有,可能是1小時45分鐘,1小時55分鐘等等。
可能會有些人不太明白,為什麼這麼多電影的時長,都被控制在2個小時左右呢?即使是上下浮動的那個範圍也都是一致的呢?
電影的類別
在電影市場裏,有三種類型片的受眾面是最廣泛的,分別是科幻片、動作片、漫改片(即超級英雄電影)
這三類電影都有一個共同點。
就是它們都是商業片,重點要素是特效、場面跟動作戲。
至於故事跟劇情相對來説要求不會那麼高,如果故事出彩固然是好事,但假設只是比較普通的也不礙事,只要不是太敷衍觀眾也不會説什麼。
所以,在這個前提之下,如果電影的時長太長,就會導致一個很大的問題。
就是影片不得不加大文戲的比重,嚴重的話使得整部電影主次顛倒。
講到這裏,可能會有童鞋不明白,你不加文戲不行嗎?既然觀眾喜歡看特效,你多加點特效場面不行?
然而,這樣的話就無可避免地遇到一個無法解決的問題。
製作成本。
科幻片、漫改片的那些出彩鏡頭都是要錢的,通常一個幾分鐘的動作場景可能就會燒掉很多很多的錢。
要加特效場面,那屬於説着容易做着困難。
當然,你要是有《復聯》《阿凡達》的製作預算資金,那想怎麼加就怎麼加,然而這有這個級別製作成本的電影,又有多少呢?
事實上倒還有一個方法,就是壓縮電影的特效質量。
換句話説就是讓“五毛特效”上場,那倒可以多加不少特效場面,但隨着技術的發展,觀眾的審美也一直在提升。
你要是特效太爛太假,觀眾肯定給差評,所以這一招也行不通。
從製作角度
大多數商業電影的劇本,都屬於典型的三幕劇結構。
三幕劇結構的話,2個小時左右的時長分配恰到好處(30分鐘-60分鐘-30分鐘)
這個長度,也足夠講完一個完整的故事了。
而一般長達3個小時或以上的電影,對於製作方來説難度會大大增加。
首先,達到這個時長的電影,它的故事跟劇本不外乎兩種。
要麼是雙線甚至多線並行的劇本(比如《復聯3》《指環王》等),要麼就是電影加入了非常多的線索以至於拉長了整條劇情線。
這些製作起來都是很有難度的,需要編劇擁有非常深厚的功力,同時導演也必須要有很高的劇本審核、把控水平,否則翻車概率極大。
另外一點是電影院的排片問題。
一部2小時的電影跟一部3、4個小時的電影,前者在排片方面有着巨大的優勢。
只要觀眾口碑尚可,在同等的條件下,收益絕對要比後者高出甚多。
換句話説,片方可以賺到更多的錢。
可能會有童鞋説,那《復聯4》《泰坦尼克號》《指環王》不也3個多小時嗎?它們的票房也一樣很高啊?
這的確沒錯,然而問題是,這些電影都是什麼級別?
除了《復聯4》,去哪找一個前面用了11年一共21部電影(漫威宇宙)鋪墊的影片?
《泰坦尼克號》在1997年就已經斬獲18億美元,超過16個周票房冠軍,往後每次重映都會掀起熱潮。
《指環王》就更加不用説了,這個系列放在電影界裏就是幾乎不可逾越的一座大山。
它們的情況屬於特例,不能作為通常情況的評判標準。
事實上,3小時以上的電影是很難掌控的,比如彼得·傑克遜的《金剛》,基本公認是最出色的怪獸電影之一。
然而當年也因為時長超了3個小時,導致最後全球票房僅僅5億美元出頭。
所以説,電影時長一旦超過120分鐘,製作方的工作量就會明顯在增加,對排片也非常不利。
除非電影是類似《復聯4》那種,立項就明確肯定是會超過3小時以上的,否則製作方一般都不會把時間弄得那麼長。
3、4個小時的電影?觀眾不用睡覺嗎?
現在社會的生活節奏非常緊湊,天天上下班的時間就不用説了,再排除路上的交通時間,吃飯時間,以及個人的一些其他必須的私人時間等等,留給大家的娛樂時間還有多少?
花4個小時去看一部電影,對大眾來説實在太奢侈了。
假設一些青少年打算下課、下班以後去看一部電影,如果是三四個小時的,看完以後恐怕都快凌晨了,這樣一來會讓自己的時間搞得很緊湊。
然而,如果只兩個小時的電影,那還可以有留給自己做其他事兒的時間。
在這方面,顯然2個小時的電影更照顧到觀眾。
再加上現在的娛樂項目那麼多,電影也並非是人們唯一的選擇,如果時間太長,説不定大家都去找其他的娛樂項目了。
另外還有一點是,看電影原本是種享受,但如果時間太長的話,很容易會陷入疲勞。
從人類的身體方面來看,長達4個小時一直盯着大熒幕是不健康的。
你要説電影是《泰坦尼克號》這種扣人心絃的就算了,倘若換了其他電影,分分鐘想睡覺。
綜合上面各種原因,120分鐘左右的電影市場(上下可適當浮動)是一個非常標準的長度,不管是製作方還是觀眾都能接受,那自然也就成為標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