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電影網訊 在第十一屆北京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天壇獎”正式公佈的獲獎名單中,許多人看到了華語電影《雲霄之上》的名字。這部低成本國產主旋律戰爭題材電影成功突出重圍,獲得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團體男演員)、最佳攝影三項重量級獎項。
獲獎之後,導演也向我們發來了自己的感謝詞,“這是一趟《雲霄之上》的驚喜之旅!感謝北京國際電影節和評審團老師們,感謝你們對《雲霄之上》的肯定,鼓勵我們團隊充滿理想和情懷的電影創作。感謝出品方浙江影視集團和中國美術學院,你們的信任和支持,讓這部電影始終保持着探索性與作者性。感謝中國美術學院師生團隊,大家不計回報的付出,用情懷和激情去創造電影。最後,感謝許江老師、高世名和金一斌老師,感謝你們對我們團隊最樸素、最誠摯的支持!”
採訪導演劉智海的時候,他剛結束電影在北影節的首次展映活動,一些老朋友的反饋讓他十分高興。早就看過劇本的導演李睿珺更是稱讚這部電影在同類題材中做出了不同的探索。
探索
《雲霄之上》講述的故事非常簡單,來自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的戰士,在被打散掉隊後組成游擊隊,決定繼續執行上級命令,在有限的時間內,炸燬敵人彈藥庫以挽救另外300多名戰友的生命。在這個過程中,戰士們面對生與死的考驗,克服了惡劣生存環境帶來的困難,排解了心中對親情的牽絆,通過自我犧牲推動了任務的完成。
伴隨着銀幕上出現浙江麗水的山區畫面,劉智海把觀眾拉回86年前的戰爭年代。黑白自然光影的運用、剋制卻又殘酷的戰爭場景、面目模糊的敵人形象都讓《雲霄之上》有了很濃的實驗性質。不少媒體把《雲霄之上》和蘇聯詩電影做對比,劉智海卻略過不談,他認為在費穆的《小城之春》、吳貽弓的《城南舊事》後已經很少有人再提及中國的詩電影,“讓中國電影能在國際上有自己的話語權”是在商業化、工業化電影創作大環境下中國電影人更應該考慮的事情。
中國美術學院影視與動畫藝術學院教授的身份讓劉智海在創作過程裏延續了學校教學中提倡的“尋找詩意”理念,開拓了“中國詩性電影”的表達方式。
獨特的國產戰爭片
在展映活動上劉智海坦言,創作《雲霄之上》,也是在完成一個“命題作文”。曾經在浙江麗水戰鬥過的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的事蹟早已為大眾熟知,如何在這段歷史中挖掘出能引起青年觀眾共鳴的內容成為了最緊迫的任務。
與很多國產戰爭片不同的是,《雲霄之上》是從一羣普通戰士的視角呈現出戰爭的殘酷。雖然是一部羣像戲,但其中的小哨子、沈隊、毛肚子、丁松柏、沈大雷等人還是給大家留下深刻印象。儘管每個角色的背景都沒有完整交代過,觀眾依舊可以從對話中捕捉到角色的家庭關係,多個角色都設置了親情作為抉擇的動力,山洞避敵、祠堂睡覺,又增添了些許生活氣息。
大量素人演員的加入也在表演層面給電影帶來一種“未經修飾的美感”。
劉智海透露自己每次開拍之前會用一個半小時讓演員和劇組的工作人員沉浸在自己講述之中,“讓他們自己先有一個電影的觀念之後,再在表演中沉浸在拍攝的環境裏。”
由事件推動角色前進,讓人物的每一次選擇都顯得得體,是這部電影中角色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根本原因。正如同編劇周佳鸝所言,戰爭不僅只有宏大的敍事和明確的戰略,大量平凡的戰士生活也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一些細節的處理上,劉智海也非常細緻。為了貼近史實,導演劉智海還在角色的口音上動了一番心思,現在觀眾可以聽到的湖北話、湖南話、麗水當地話都是和歷史相吻合的。
有秘密的片尾字幕
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犧牲烈士的名字出現在片尾字幕的最上方,讓觀眾們感動不已。觀眾從幾十年前的年輕人身上依舊可以找到讓自己產生共鳴的特質,正是這些紅色題材可以跨越時空阻隔擁有強盛生命力的關鍵。
劉智海出人意料的選擇了著名作曲家舒伯特的《菩提樹》作為片尾曲,“人的孤獨和環境的悲涼”是《菩提樹》給他的最大感受,這裏面的孤獨感和悲涼感也非常符合這部電影的氣質。 影片成功呈現還離不開一些業內人士的幫助。監製萬瑪才旦對電影的視覺效果和敍事給了很多建議,藝術顧問張獻民則從劇本創作階段就已經介入,“對電影持續性的交流”也讓劉智海受益匪淺。
從主旋律戰爭片的創作角度來看,《雲霄之上》證明了紅色題材電影的高口碑並非是和高投入相掛鈎,對歷史有敬畏之心、擁有探索精神、業內同行的相互幫助才是成功的關鍵。
對此,劉智海充滿信心:“電影的表現應該是多元的,如果電影市場呈現出單一固化的審美,我們就有義務打破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