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精神危機是什麼?“三觀”處於崩潰邊緣?如何找到真正的自我?

由 雋寶霞 發佈於 娛樂

參加電影發佈會,鄰座的男士自稱資深影視人,全程在台下交換微信,聽説我是編劇,執意要求談合作。這還不夠,用餐時又主動要求同坐一席,繼續聊起他的“光榮歷程”,譬如認識某個當紅明星,與某位金融大佬交情甚篤,最近預備斥巨資獲取新的商業資源……不過一張嘴而已,吵嚷至極,彷彿要將身家一一攤開。有嘉賓看不下去了,直言不諱:“精神危機,無藥可救。”

回程的車上,我一直在思考何謂“精神危機”,一查釋義:精神危機也稱心理危機。美學上指審美中產生的精神困惑,狂躁頹廢相混合的心理狀態。生活上表現為“三觀”處於崩潰邊緣,或迷失,或膨脹,或痛苦,或自卑。

“危機”一詞,沉重陰鬱,遍及你我的學習、工作、生活、經濟、社交、情感等方方面面。時代飛速發展,科技日新月異,理想與資源更處在不斷膨脹中,人人憑藉強大的慾望去追求、去拓展。於是,一方面瘋狂追求資源,一方面卻遺忘了精神補給。試圖用資源填補精神貧瘠者,必將墮入精神危機的行列。

人人飛速創造新生活,處處力求優於他人,而現實環境早已表明,單純的物質繁榮並不可使人得到真正的幸福。於是,大眾兼受心力交瘁的折磨,環境危機、道德危機、金融危機,現今又多了一項精神危機。

你可能也與我有類似經歷?不論生活是否改善,東西越買越多,但實在不知為何要買。幾乎每週必添幾件新衣物,可買來未必要穿、要用。等到換季,再想辦法處理這堆積如山的舊物。久而久之,花錢買來的物品,漸漸淪為一種負擔,甚至因為某件衣服的款式或顏色而陷入糾結,拿不定主意,便去請教他人。他人問:“既然那麼矛盾,何必要買?”“每日辛苦工作,不買些喜歡的東西犒勞自己,奮鬥還有什麼意義?”看,左右糾結,並不是真心喜歡且需要,而是為了犒勞自己,但犒勞的方式千百種,何必將消費擺在第一位?

從何時起,我們試圖通過不斷佔有、不斷獲取,尋求心靈安穩,感知自身價值,卻絲毫不知行為已與自身需求相脱離。

前幾日,好友來本城籤售新書。我們敬他功成名就,他卻一臉苦笑,坦言已淪為“奮鬥”機器,機械工作,忙碌生活,趕通告,賺錢,卻已不復當時初衷。我笑問:“莫非遭遇中年危機?”他嚴肅正名:“是精神危機。”又講,此時自己已淪為空殼,除了工作,處處無所適從,一旦得閒,只想打遊戲、刷朋友圈、看視頻,孤獨感越來越深,常常感到生無可戀。

後來才發現,很多人都已處在這樣的危機中,看似過得很好,享優厚待遇,在各自領域十分權威,生活方面也是能手,可依舊不免經歷強烈的精神壓力與抑鬱情緒。原以為大家都好,原來是大家都不好。

但也不必將精神危機全部劃歸為貶義。假使你時常感到焦慮,認為自己正在遭受危機,你就應該想到這至少比麻木不仁要好。周國平説:“只有那些優秀的靈魂才會對時代的疾病感到切膚之痛。”同理,追求精神更高層次的人,才會切身感受精神危機。

人生一場,各有志趣。若處處令人感到不適,或自身時常感到危機,不妨暫時作出改變。當然,真正的出路還需捫心自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