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的開國大典在北京舉行。在毛澤東主席那一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之後,天安門城樓上的諸位新中國領導人,包括朱德、劉少奇、周恩來、宋慶齡、李濟深、董必武、郭沫若、張瀾、高崗……一起遙望第一面五星紅旗徐徐升起。
這段畫面被記錄為影像,成為新中國第一段也是最為珍貴的回憶。在那些仰望着五星紅旗的面孔之中,每個人都脱帽致敬,雙目熱忱;鏡頭也停留在那些偉大到用個人的生命影響了歷史的面孔上,直到70年過去,我們還能在修復好的高清彩色影像中,準確地認出他們是誰;然而也有很多人我們再看見的時候張口語塞,並不知道他們是誰,做過什麼。
錄像裏升旗時,毛主席身邊有一個戴着眼鏡的工程師滿目嚴肅,格外緊張地望着國旗。為何特別緊張?因為國旗升起的背後,是他準備到10月1日當天凌晨的策劃和調試;錄像中幾乎一閃而過的畫面,卻在一部《我和我的祖國》電影裏得到完整生動的記錄和呈現。
這一次的故事《前夜》,就是從開國大典前的緊張的升旗籌備,講述到五星紅旗緩緩升起的時刻。自古以來,旗幟畫着圖騰,飄揚於城、國之上,意義就是告天下守猛而莫敢犯,所以高揚的旗幟,就是一國高昂的精神和尊嚴,而開國大典的一面五星紅旗在百年來充滿欺侮和動亂近代史結束後升起,是開天闢地的民族大事,故如此神聖莊嚴,絲毫馬虎不得。
工程師林治遠在畫面裏望着升起的國旗,對新技術既充滿希望又懷抱謹慎;萬一國旗升到頂端沒能停下來,他還準備好了臨時斷電的措施。所幸國旗穩穩地在22.5米高的旗杆頂端停住了,他提到嗓子眼的心才放下來。如同我們在視頻記錄裏所見到的,一切毫無差池,照常進行,毛主席繼續講話,之後閲兵,一切都整飭有序。
何以要擔心國旗上去就停不住呢?電影從9月30日講起:忙忙碌碌的鏡頭,半生不熟的普通話中夾雜着一連串的工程術語,身在升旗佈置科,負責電動技術的林治遠穿着被汗浸透的白底紅字解放背心,從白天到夜晚,再到凌晨,四處忙碌奔走。唯一慢下來的片段是恐高的他在箱子櫃子頂上搖搖晃晃,還有爬上22米的旗杆頂上焊接那個不起眼的阻斷球時停下來、又繼續、又停下,最終咬着牙爬上頂端。
爬上旗杆的那天晚上,源於林治遠又做了一次試驗,但意外出現了:試驗旗升到旗杆頂,但升降裝置的馬達沒有按計劃停止,撞飛了生鏽的阻斷球;另一方面天安門廣場上的國旗也因同樣的技術原因被絞在旗杆裏。
這時已經是深夜了,距離驗收時間僅僅只有幾個小時,所有人在催促着"快到6點了"、"必須萬無一失"。阻斷球雖小,卻是國旗穩當地停下來的關鍵保證,既重要,又需要特殊的鑄造條件,而原本的阻斷球鏽斷了,林治遠手裏拿不出做阻斷球的材料,從做出一個阻斷球到安裝到旗杆頂,他們還卡在第一步上。
令人稱道的是,電影中普通人的故事不僅有林治遠的,也有北京城裏普通人的。正是此時,林治遠也沒想到的是,發出徵集求助以後,北京城裏的大爺、小姑娘、抱着孩子的母親跑來捐煙槍、長命鎖等等別的所有能想到的金屬的東西,連着家裏的鐵鍋、金條;而大學的化學教授捐出了實驗室裏最後一塊金屬樣板。
緊要關頭的阻斷球是這樣集來的,之前模擬實驗用的國旗的紅綢也是這樣集來的,再普通不過的民眾卻原原本本展現出人民的赤誠,人民的智慧。
林治遠憋着一口勁,死死守着6點鐘之前完成工程的標準,硬是克服了本能的恐懼,完成工程時在旗杆頂端開懷一笑,敬了一個軍禮;下方幫助他的朋友是位解放軍人,卻和他換着行了一個拱手禮,正與之前相反。這一刻,這個平凡的工程師成為了被致敬的對象,而他的背後還有無數個這樣照亮未來,作為星星之火長明於夜的普通人。
銀幕上的故事讓一切變得精細鮮活起來。林治遠忙着籌備大典就不回家,應答説話磕磕巴巴,做起工作來卻風風火;一提到科學事業就堅決起來,心裏明白亮敞、百折不回。這大概是所有可敬可愛的奮鬥在工作崗位上的老實人共同的寫照。
後來開國典禮的畫面裏,毛主席在城樓上轉動電鈕,林治遠就是在身邊告訴毛主席"主席,轉一下那個電鈕"的人。而之前為了能在天安門城樓上操縱開關,林治遠和其他工作人員聯繫了建設局,在旗杆下引出導線,結合修整東西長安街道路工程,在路面下埋鋼管,使導線穿過長安街橫跨金水河,然後接到城樓上的開關按鈕。
這個前夜的重量對於林治遠而言,必然是刻骨銘心的。多年後他的兒子告訴記者,林治遠後來每到國慶前"都要去天安門前看國旗,在旗杆下站好久。"電影中黃渤飾演的林治遠説了一句話:"我們升起的不僅僅是一面紅布",想來當林公後來站在旗杆下,沒在人羣裏,看着高高飄揚的國旗的時候,心中必定百味雜陳,感慨、欣慰久久難去。
林治遠是北京市政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副院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中國工程設計大師。新中國成立後,他歷任北京市人民政府建設局正工程師、北京市人民政府建設局道路工程事務所主任等,於2002年3月31日逝世,享年89歲。
不過在1990年,他曾經一個的遺憾得到了圓滿:天安門廣場上的旗杆進行了改造。升旗的旗杆從開國前他設計時迫於國內百廢待興的生產條件,而不得不焊接了四根自來水管做成、並因穩定性只高達22.5米的旗杆,換成了不鏽鋼製造的33米的旗杆,使旗杆高度終於按建國計劃裏與天安門廣場、周圍其他景物的比例達到了完美協調。
這些曲折其實沒有被多少人關注和講述。終其一生,這位優秀的工程師都不曾是叱吒風雲的政治人物,也沒有在我們的政治歷史課本里留下身影,耳熟能詳;那麼想來在當時,廣場上仰望國旗的人的人,肯定鮮少知道身邊這位先生懷着這樣的心情在看國旗與旗杆,在觀看開國大典,看到國旗升起時會特地想到設計的工程師曾一度殫精竭慮。
更或者推而廣之,其實在每一個看似雲淡風輕地進行、水平八穩地完成時,其實都有一個人、或一羣人緊張萬分,屏氣凝神地擔憂着。我們不知道他們是誰,也難以再追究他們每個人都為了這場大典,在其前夜不捨晝夜、焦頭爛額地工作了多久,更無法想象這場盛事以外,他們在普通工作中的默默奉獻、敬業樂羣。
然而真實有時候比任何藝術編纂都還要打動人心,何況這一次銀幕上的主角告訴我們:儘管我們或許不曾加官進爵,大名垂世,儘管我們只是普通人,但即便只做一束微光,也可以點亮一塊星空。無數普通人的愛國之心凝聚一致,民族就有無窮的力量;而當千萬束微光匯聚在一起,祖國盛景便是一片乾坤朗朗。
當國旗在天光下穩穩停在頂端時,林治遠們便如白天的星星一般,同千萬個仍奮鬥在崗位上的勞動者一起,又開懷大笑着隱在人羣與歷史之中了。
《前夜》故事的末尾,演員飾演的林治遠一步步走向偉人身後,鏡頭隨着他一起看到了偉人的背影,嶄新的未來;角色一步步走進帶有歷史感的畫面中,19年的電影和49年的錄像忽然融到了一起,令人驚奇,並行至真實。
《前夜》和其他六個同樣精彩細膩的大背景下小人物的故事,一起組合重現了七段"我和我的祖國"的動人歷史。
在熙熙攘攘充滿京味的老北京街頭、在天安門廣場的人山人海,紅旗飄揚時,再到角色走進歷史的一刻,《前夜》的故事就由技術成為了藝術;《我和我的祖國》將使你面前的銀幕不再是銀幕,而是曲折細膩的歷史呈現在你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