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乘風破浪的姐姐》很可能會是今年最為現象級的綜藝。在沒有banner圖宣傳、沒有微博熱搜加持的情況下,節目在6月12日中午12點悄然上線,12小時內即達到了1.4億的驚人播放量。
節目好看嗎?好看。無論是開頭文采優美的旁白,還是姐姐們在各環節展現出個人魅力,都讓這檔節目在第一期就牢牢抓住了觀眾的注意力。
但這個節目目前最大的bug可能就是掌握最多話語權的評審杜華。
在網絡上討論衝突最激烈的一幕發生在丁當演唱的環節,她表演的《我是一隻小小鳥》獲得了75分的低分。
説實話,這個表演我看的時候內心也覺得有些保守了。我本期待她會唱《BangBang》,走歐美系Vocal路線大殺四方。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批評丁當,我完全可以接受。但問題就在於,杜華後採時評價説,“你唱得太好了,會顯得別人很差,放在女團裏面是不和諧的”。
01
所以,什麼樣的“女團”是和諧的?
杜華自己在節目裏説了,“女團的話,它就應該是整齊劃一的,漂亮美麗的……”“我覺得太個性化了。在我的心目中,你是要又唱又跳又好看的團嘛”。
歸結下來,節目中杜華對女團選拔的標準是“整齊劃一”“又唱又跳又好看”。
僅這兩項能代表“女團”嗎?不可以。
在3月份的時候,我寫過一篇文章叫《女團是怎麼走到今天這一步的?》*,簡略梳理了從1922年以來的一些比較重要的女團歷史。其實,女團從來不止是我們今天瞭解到的這種“整齊劃一”的風格,甚至在大多數時候,它都是崇尚個性、相互配合的表演形式。
不舉遠的例子,就拿Beyonce所在的Destiny’sChild來説,Beyonce的突出並沒有影響這個團整體的成績、人氣與作品質量。
如果Beyonce到了杜華手上,只怕也要被削到平庸階層,才能接近她心中的標準。
中國的女團,最具代表性的S.H.E、Twins等,從來也是個性與融合度並存的路線,不存在有人太優秀,團就不成立的狀況。甚至很多時候成員之間存在一種互補的關係。
那麼杜華心中那種“整齊劃一”、“又唱又跳又好看”的女團標準從哪裏來的呢?從日韓來,從AKB48的養成系偶像模式中來,從韓國工業化生產的練習生制度中來。這也成為了如今Produce101系選秀的核心——養成系、練習生、偶像化。
這三者背後最重要的關鍵是資本在娛樂業變現邏輯的轉變——從作品邏輯轉向了人設邏輯。
但在養成系偶像主導的世界裏,偶像的作品變成了一種“周邊”。
韓國的情況可能相對好一些,成員本身的實力與個性也一直是訓練的重點。日本的AKB系相對來説養成系、培養人設的概念就重一些,成員們總有一款讓你喜歡,握手券、投票資格的分發讓這一概念下的“女團”變成了快速吸引受眾氪金的工具,但她們更多面對的是一部分特定的羣體。
在中國,通過偶像人設吸引粉絲為各種周邊、商業代言氪金卻成為了主流。
養成系偶像們在中國變現非常快,而且大部分進了經紀公司的口袋。很多經紀公司廣撒網式批量籤人、投入資源,產生一兩個爆款後迅速吸引商業代言變現、刺激粉絲為偶像花錢,割完一撥韭菜,後一代的偶像們又來了。在中國可能一個所謂唱跳出身的偶像從爆紅到過氣,都沒能交出一首代表作。
杜華就是這種模式的“代言人”。她不需要一個偶像有過高的技藝,她需要的是這個人能夠符合大眾審美、能夠儘可能地吸引容易產生消費行為的羣體的注意,從而儘快變現。
這或許是她真正的打分標準。
就像她曾説的,“我的經驗可以複製”,複製的就是這種變現模式。
在這種邏輯下,越深刻、越能引人思考的東西越不能要,外在且具麻醉性質的反而可取,因為容易賣。在她的標準裏,丁當的歌唱實力因此反而成了扣分項。阿朵的藝術性舞台亦然。這些難以複製的東西在她的觀念裏成了危險的變量。
02
《乘風破浪的姐姐》並不是一個選“養成系偶像”、以“又唱又跳又好看”的整齊表演為核心點的綜藝。
節目中參加的“選手”都是三十歲以上的女性藝人。她們不是養成系,她們的表演風格已經成熟,更重要的點在於自我突破,而非削足適履。
就像節目開篇所説的,“每個女人,礪礪一生,都在面對性別與年齡,生活與自己的錘問”,“三十歲以後,所有的可能性不斷褪卻,但還可以越過時間,越過自己”,節目把她們聚在一起,正是希望她們能夠超越自己、爆發出更多的可能性,而不是委屈自己,進入一個個性與實力被磨平的團體。
女團一定要又唱又跳又好看嗎?做一個彈唱女團可不可以?做一個原生態實驗歌舞女團可不可以?做一個音樂劇表演形式的女團可不可以?可能性太多了。
在節目中我看到了太多這樣的可能性。就拿阿朵有原生態融合元素的《扯謊哥》來説,如她所闡釋的,她有可能與寧靜、黃齡等人合作,去打造一個具有中西融合特色、展現一定前衞民族風味的團體。
但遺憾的是,杜華沒看到這樣的可能性,能唱能跳還有風格的阿朵只獲得了18分的成團分。
杜華的問題,就在於把一種近年興起的標準化女團形式當成了女團的唯一解,失去了突破藩籬、為藝人的才華服務的想象力。
而《乘風破浪的姐姐》,是應該追隨已經讓人審美疲勞的“又唱又跳又好看”模式,還是應該順着這各放異彩的姐姐們的才華,去探索屬於女團的更多可能性?
我想節目組和觀眾都會更傾向於後者。
事實上,《乘風破浪的姐姐》在綜藝歸屬上並不是“選秀型綜藝”,它更多應當屬於“真人秀”。以往大家熟悉的真人秀可能是姐姐們去旅行,而這一次旅行的目的地換到了“舞台”上。
選秀成功與否,對姐姐們的職業生涯並不會產生重大影響,她們也不需要打投、氪金等操作,她們要的是體驗生活、展現自我,讓大家看到30歲以上的女性常被忽視的魅力。
她們的閲歷和個性本身即是亮點,這種“羣像”表達出的力量,是節目本身最大的吸引力。
從這個角度看,杜華等評審本身就站在“姐姐們”的對立面,是她們這次“體驗生活之旅”裏的障礙考驗。
從他們對抗的縮影裏,我們能看到杜華代表的商業運作試圖對藝人個性的控制,但不同的是,這一次姐姐們並不服從。某種意義上,在圈中摸爬滾打十餘年的她們比杜華更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但若參與的是年輕藝人呢?是否會在毫無共情與理解的批評中失掉方向、自我懷疑?這一切可能每一天都在發生。
03
除此之外,節目試圖對抗的另一個對手,是年齡偏見。
娛樂界總習慣用年齡來區別風格,年輕女藝人就該甜美可愛,成熟女藝人則要通過不斷突破自我來贏得認同。
就像TaylorSwift在自己的紀錄片《MissAmericana》中説的,“每個人都是嶄新的玩具,為期大約兩年。我所知道的女藝人,必須經常求新求變,比男藝人要多花20倍的努力。她們必須如此,否則就沒有工作了。不斷地創新,不斷展現自己的新面貌,讓人們眼睛一亮,要讓觀眾有新鮮感,保持年輕......可以娛樂觀眾,又不能太過瘋狂,讓觀眾感到不自在。這可能是我身為藝人的最後機會,抓住那樣的成功。所以,我不知道,我就快30歲了,我心想,‘我要努力工作……趁這個社會依然容許我成功’。”
換而言之,女藝人到30歲以上,要得到他人認可,常常要付出加倍的努力。
《乘風破浪的姐姐》有趣的一點在於,當節目把一羣30歲以上的女性聚在一起時,我們在她們身上感受到的魅力不輸任何其他類似選秀。那為什麼她們會時常陷在被遺忘的角落裏?
就像海清等女演員曾在影展閉幕式上所説的,“歲月賦予我們這些中年女演員經驗、皺紋、閲歷、寬容、善良、善於溝通,我們也沒有傳説的那麼不好合作。請大家多給40+的中年女演員一些機會。”
就像殷桃曾經感嘆的,“從什麼時候開始,女演員的魅力僅限於少女感了?”。
影視圈如此,音樂圈又何嘗不是呢?
“能唱能跳又好看”、“少女感”等單一標準的惡果,是我們接受到的“美”越來越蒼白,越來越工業化,越來越缺少對人本身的認知。我們很容易在這種風氣中,陷入對年齡的焦慮。是啊,誰讓“老女人”在部分人的口中已經成為侮辱性的話了呢,這正當嗎?
結語
《乘風破浪的姐姐》,對年過三十的觀眾來説,看到的正是每一個正在年齡與社會角力的風浪中前行的自己。對年輕的觀眾而言,看到的是一片風浪潮湧的未來。
每個人都會老,老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那些讓“老”變成了貶義的人。
THEEND
*延展閲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