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思純一個人在逛超市
黃明昊
林允
對他人生活的瓦解恰是自我解放的開始。
鄭爽、周筆暢、鄧紫棋、佘詩曼、馬思純、林允、許魏洲、王大陸……這些明星藝人有什麼共同點?
他們都一個人住。
今年,《看我的生活》《讓生活好看》《我要這樣生活》三檔獨居綜藝幾乎同時上線,燈光聚焦到在家獨居的人身上。
把明星的“後台”搬到“前台”
新模式是如何誕生的?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講師董晨宇認為,獨居綜藝的出現建立在兩個基礎上:一是獨居成為一個越來越普遍的社會現象,且擺脱了曾經的“污名化”;二是把明星的“後台”搬到“前台”,鏡頭推到卧室,徹底打破了公共和私人的界限,更能滿足觀眾的窺視欲。
脈脈在2018年發佈過一個《孤獨經濟白皮書》,受訪者中超七成在外地生活,在家鄉的不足兩成,另有近一成經常出差。這些“孤獨人羣”還意外捧紅了很多行業和領域,比如,手遊、外賣、直播、迷你KTV、智能音箱等對單一個體消費有極大便利的行業。
董晨宇強調,獨居並不等於孤獨。在社會學著作《單身社會》(going solo)中,作者克里南伯格揭示了現代社會中獨自生活所帶來的喜悦,比如,獨自生活的人更容易拜訪朋友或加入社會團體,他們更容易聚集或創建有生氣的充滿活力的城市。
《看我的生活》總製片人程陽坦言,每個人在一生中總有那麼一段真空時間是獨處的,不是獨居的人羣變多了,而是在當下,大家更多關照到自己的內心。在節目中,獨居涉及很多社會話題,比如大齡單身、凍卵、焦慮症……你會發現這些敏感話題不僅發生在明星身上,也映照在屏幕那頭的你。
在程陽看來,嘉賓既是被觀察者,也是觀察者--觀察自己的生活習慣、社交習慣、思維方式等。“這是一檔無劇本的真人秀,沒有設定框架或者人設,就按照嘉賓喜歡的方式來,就像節目slogan説的,‘喜歡就好’。”
董晨宇表示,過去人們喜歡一個明星,可能是因為他戲演得好、歌唱得好,是他在“前台”表現出來的才藝;到了互聯網時代,明星獲得喜愛不再僅僅因為他有什麼特長,還包括“be real”--比如,在綜藝上展現自己的“後台”生活。
“儘管這個‘後台’也未必真實,是一種‘人設’,但滿足了受眾對真實的渴望。如果把這種表演出來的真實推向極端,就是把最私人的東西展示到公共平台,比如一個人在家的狀態。”董晨宇説。
家是一個可以完成所有事情的“超級場所”
據民政部統計,2018年中國有超過兩億單身成年人,其中包括超過7700萬獨居成年人;另有數據顯示,20歲到39歲的獨居年輕人數量接近2000萬。三檔獨居綜藝從今年5月陸續開播,大部分觀眾已經度過了數月的居家生活,其中不乏大量獨居的年輕人。
董晨宇説,現代社會發展的一個表現是地點和行為之間的關係越來越複雜和獨特,在家睡覺、在公司工作、在咖啡廳見朋友,不同地點承載不同的社會功能。但其中,家是一個特例,是一個“超級場所”(super local),比如疫情期間,你可以在家完成幾乎所有事情,具有極大的豐富性,這也讓獨居綜藝成為可能。
“疫情期間,甚至疫情過後,由於長時間待在家中,我們的情感可能會變得更加細膩。我們更多關注家人、身邊人的感受,對生活的感受會大於對工作事業的感受。”程陽説,這可能是獨居綜藝受到歡迎的原因之一。
在過去的觀念中,獨居會和“過得慘”畫上等號,如今,獨居已然不是一件具有恥感的事情。而且憑藉外賣等硬件和心態等軟件,這一屆年輕人更擅長獨居。
90後小龍,單身,北漂。疫情期間,他一週只需去一次公司,中午盒馬鮮生、晚上美團外賣,偶爾還學習自己做飯。小龍與人合租一套三室一廳,但和室友的關係只限於認識,並無太多交流,大部分時間都待在自己的房間。
“在北京出門,路上就要幾個小時,除了同事,其他各種朋友都算上,線下見面一年也就四五次。現在見不了面,和朋友在線上聊得挺多的,還有了更多時間看看書。家裏待了幾個月,看了20多本書。”小龍總結,很適應獨居。
看了幾集獨居綜藝後,小龍更覺得大家都一樣,自己的日子挺不錯,“如果做飯時,廚房裏沒那麼擠就更好了”。
在北京大學精神衞生博士汪冰看來,獨居綜藝作為視頻節目,在攝像機前不可能做到完全真實,但能讓觀眾感受到一點--原來明星也和我一樣,“對同樣獨居的觀眾來説,知道別人也是這樣生活的,其實增加了對自己的接納”。
黃明昊跑去找中介租房,然而照片與實景跟“網戀奔現”一樣不符,還遭遇看上的房子被搶、中途被加中介費等煩心事兒;費啓鳴早上睡到自然醒,第一件事就是刷手機,被子是不可能疊的,簡單洗漱後就穿着睡衣下樓遛狗;早上8點,穿着拖鞋的周筆暢開始準備早餐,熟練地打蛋,切開法棍,把麪包浸在蛋液裏,在平底鍋裏煎,把蜂蜜淋在煎好的麪包上……
明星的日子也是如此煙火,你的心裏是不是踏實不少?
自得其樂是一個非常核心的能力
程陽認為,《看我的生活》其實並不強調“獨”這個概念,“獨居”也並非從頭到尾都只有一個人,在節目中,觀眾可以看到嘉賓的獨處,也可以看到嘉賓之間的相處。汪冰自己在機場候機的時候,總喜歡觀察那些孤身一人的旅客,“他們發呆摳鼻打哈欠,都無比真實”。
事實上,真人秀都是靠關係來推動的,無論是親情、愛情,還是雙人、團體,在關係中展現人的特質,以及如何應對外界刺激。但是,一個人什麼時候最容易成為自己,答案肯定是一個人的時候。
汪冰説:“獨處的能力是一個人精神真正成熟的一個重要標誌。獨居的人並不是孤獨的人;相反,擅長獨居的人能更好地與人相處。如果有人一開始就期冀通過與他人的親密關係來解決孤獨問題,那他會發現,親密關係在解決孤獨這件事上基本是無效的--只是讓他暫時忘記孤獨,不可能驅走孤獨。”
以上這段繞口令一般的話,簡而言之説的是:一個人能過好,兩個人才能過更好。
看了幾檔獨居綜藝後,最吸引汪冰的,是嘉賓們“自得其樂”的能力。“這是一個非常核心的能力,人被拋在什麼樣的環境中,很多時候沒法選,但有的人就能永遠在生活中發現樂趣,小確幸也好,新的增長點也好,能把日常的生活過得不一樣。”汪冰説,“幸福屬於那些能夠自得其樂的人。對綜藝節目和個人選擇來説,這都是內向求的迴歸。”
汪冰發現,其實現在的年輕人已經不太關心別人手裏有什麼牌,而更關注自己手裏的牌,“以前有雞湯説想成功就要看到凌晨3點鐘的北京,但現在年輕人會想,剝奪睡眠可能會猝死,我過得讓自己健康開心比較重要”。
“對他人生活的瓦解,恰恰是自我解放的開始。”汪冰説。
(應採訪對象要求,小龍為化名)
記者 蔣肖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