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老手藝新行當 看見“後浪”的匠心與就業觀

由 忻素芹 發佈於 娛樂

有這樣一雙手:從指甲到指縫再到手掌,一層染一色,每一層都是一種藍。

近日,湖南衞視原創綜藝《巧手神探》把這雙手的主人介紹給觀眾。他是布依族藍靛染織技藝非遺傳承人韋祥龍,2011年從四川美術學院畢業後,他一頭扎進民族的老手藝。和他的祖祖輩輩一樣,久經浸染的雙手被鍍上了深淺不一的藍;不一樣的是,經他調出的布,月白、上青、深藍等超過300種藍色 “組團”出圈,登上了中國國際時裝週秀場。把世界上最古老的染色技藝,帶到潮流、酷炫的生活與舞台,如今是這位30歲手藝人的追求。

匠人匠心,觀眾並不陌生。那是低眉順目與器物共處的姿態,是一種在工業化潮流中對手作的執著,更是對寂寞視若無睹、又對信念無比堅定的內心,凡此種種在新綜藝裏都有提及。但八期以來,節目真正可貴的,是藉助嘉賓 “神探”的視角獲取觀眾共情,在一次次歎為觀止中,更新了關於 “手藝”的認知--巧手的主人可以不必白髮蒼蒼,85後、90後的手藝人佔據節目大半壁江山;他們所事領域也不止於古老的、口口相傳的非遺,更多時候,是注入想象力的老手藝新行當。

年輕人帶着精湛手藝與無限創意走進節目,而觀眾從中讀懂的是 “後浪”們的匠心與就業觀。

他們與不同的時間交談,在潮流裏為古老智慧完成全新亮相

魯班鎖和華容道,在今天的生活裏,除了變身人們休閒時的玩具、遊戲,是否還有第三種可能?85後鍾翊把他的答案搬上熒屏。節目現場被改造成密室逃脱場景,日晷、八卦、卯榫、魯班鎖……各類木質機械、機關,就是玩家面前的道道關卡。 “神探們”一路闖關,一個近年來新興的行業露出一角--密室逃脱設計。別緻的是,鍾翊的設計全都由木頭製成。10多年裏,他設計出近百種木質機關,玩家們贊他 “21世紀小魯班”,凝結着中華先民智慧的器物,就這樣完美潛入Z世代的生活。

有人把自己沉醉的華容道 “玩”成了事業,也有人乾脆靠 “玩具”本身闖世界。蔣晟暉是全球20名樂高專業認證大師之一。在他手裏,四方的顆粒可以幻化出無數新變型。專注 “玩”的過程中,這位90後試着把中華傳統文化融進舶來的玩具。沒有圖紙就自己創,家鄉常州的文筆塔、聞名遐邇的秦兵馬俑,甚至長約66米、耗費200多萬顆粒的巨幅《清明上河圖》,都在 “像素世界”裏煥然新生。

《巧手神探》中還有太多相似案例。胡曉的團隊是一羣90後碩士生、博士生,他們一邊潛心學術,一邊致力於把數千年來中華民族的服飾、妝容介紹給世界。時間久了,向這支古代裝束復原團隊伸出橄欖枝的,不僅有中外文化交流平台,還有影視古裝大戲邀他們去當編外指導。85後韓磊與90後周斐一心做的,也有異曲同工之妙:拉糖、翻糖、巧克力食塑等,都是在中國尚年輕的手藝;新手藝被用來打造古典文學的經典形象,翻糖版哪吒和巧克力製成的孫悟空,各自拿下相關技能大賽的世界金獎。

年輕的巧手們與不同的時間交談,又都殊途同歸地在潮流裏為古老智慧完成新亮相。胡曉在節目裏説,他們研究古代裝束,就是想“先找到我們民族的審美基底,然後在此基底上開出更綺麗的花”。

這話同樣適用於節目本身,它用綜藝的方式介紹年輕人如何讓傳統文化與潮流生活兼容,興許,電視機前就有一份靈感忽然被點亮。

他們展示了成功的不拘一格,熱愛、努力、創意都能合成夢想的樣子

所做非所學,所做非所愛--面對工作,多少人心頭閃過類似遺憾?《巧手神探》不經意間示範了另一條路。

1989年出生的雁鴻如今紅遍B站、抖音、微博。在B站,她的純手工古代冠飾視頻獲贊86.6萬次。《如懿傳》《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等大熱古裝劇裏的發冠、頭飾、耳飾等,她都能用一雙巧手複製出同款來。不單單模仿,她還大開 “腦洞”自行設計,《山海經》系列、《千里江山圖》系列冠飾,連《國家寶藏》的官微和央視版《紅樓夢》的道具師都來點贊。

讓觀眾驚訝的是,她一手巧奪天工的技藝,並非出自專業的美術院校。據介紹,雁鴻本是護理專業畢業,興趣把她拽進了別有洞天的手作世界, “做喜歡的事,可以不捨晝夜”。更教人歎服的在於這些精美冠飾的原材料,用後的易拉罐、廢舊窗簾、舊毛線,生活裏觸手可及的“無用之物”都在巧手中蜕變。刷爆B站的易拉罐制京劇鳳冠,就是她花了近200個小時、用18只廢棄易拉罐製成的。

如果説雁鴻在手作上的一鳴驚人是天賦與熱愛的合成,那麼節目中另一羣年輕手藝人則是用努力與創意拼出了夢想的樣子。90後龔鑫、呂浩然,80後吳陽德、張倍源等人,若用世俗的成功學標準來看,他們達成夢想的起點並不美妙,技校、職校、甚至 “社會學校”是他們奮鬥的開端。但精湛的手藝不看出處,而是由打拼的姿態所決定。甘於腳踏實地從頭學起,更敢於天馬行空地創新創造,他們有的成為烘焙世界盃創辦18年來第一位奪冠的中國人,有的走上了世界青年糖藝錦標賽的競技場並一舉折桂,還有的用摩托車修理鋪的零配件打造出了獨具魅力的工業風日常用品……

節目中登場的手作人名單還很長,不乏業界大師級人物。但年輕人帶來的觸動卻是獨特的--節目的鏡頭前,呂浩然説,他相信條條大路通羅馬,技術可以創造未來;吳陽德的信條則是, “敢拼搏,到哪兒都會發光”。又是一年就業季,這些被反覆確證的道理依舊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