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麼一個神奇的男子組合,不僅沒有黑粉,無數網友還希望能在春晚的舞台上看到他們。
這個組合,就是著名的CCTVboys:康輝、撒貝寧、朱廣權和尼格買提。
雖然春晚沒有讓四位主持人合體,但日前他們卻在《經典詠流傳》第三季的舞台上,帶來了出道單曲《岳陽樓記》,讓無數觀眾跪求音源。
裁剪圖片
能讓CCTVboys合體還獻出首唱的節目必然不簡單。
《經典詠流傳》是一檔央視力作,這個節目的初衷是用“和詩以歌”的方式將傳統詩詞經典與現代流行音樂相融合,自然是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來了解、學習、傳播中華詩詞文化。
第三季的主持人依然是我們的“芳心縱火犯”撒貝寧,邀請康震、廖昌永、朱丹擔任鑑賞團成員。
目前已經播出四期,話題度都很高,特別適合宅家期間全家觀看,欣賞中華詩詞之美,唯一的遺憾,就是播出時間有點任性,前兩期播出之後,中間竟然停了大半個月。
從開啓詩詞競賽模式的《中國詩詞大會》,到借國寶守護人演繹文物背後歷史的《國家寶藏》,再到以朗讀分享人生的《朗讀者》,很明顯,這幾年央視推出的綜藝力作多與文化有關,也改變了文化綜藝以往叫好不叫座的局面。
近年來,文化綜藝能變成央視主推款作品,自然與時代的需求密不可分。
在如今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儘管人們得到的物質滿足越來越多,但精神層面的文化焦慮卻有增無減。
就在此時,文化綜藝源源不斷地開始進行體系化的知識輸出,讓觀眾在收看節目的同時,文化涵養得到提升。
以往我們提到文化綜藝,總想到那些刻板説教,而央視近幾年的綜藝則給了很好的模板。
在選題方面,央視文化綜藝選擇從具體的方向切入,比如詩歌、成語、國寶等等。
從小的方向入手,就會避免千篇一律的説教,沒有了空洞感,反而能給觀眾新鮮感。
在形式方面,央視也是儘可能多地使用了競賽、合作、表演、歌舞等形式,希望通過不同的形式讓各類觀眾都能深入瞭解傳統文化。
因為微博、微信、豆瓣等平台已經越來越成為觀眾瞭解節目口碑與看點的新方式,所以,對於如今的文化節目而言,做好內容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適應新媒體時代的傳播特點。
那麼在嘉賓方面,央視文化綜藝也不再中規中矩地選擇業內行家,更多的是搭配流量明星以擴大影響。
比如這一季的《經典詠流傳》,第一期就請來了目前大熱的肖戰,以及他在《我們的歌》中的搭檔前輩那英,一曲《千年一聲唱》,直接給節目來了個開門紅。
更令人驚喜的是,在大家面前一向以温潤如玉謙謙公子形象出現的肖戰,竟然選擇了以非常現代非常炸裂的形式演繹了鄭板橋的《竹石》,可是細想,“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如果要用音樂的形式來表現,不就應該是充滿生命力、永不服輸的搖滾嗎?
文化綜藝本身具有一定的專業和知識壁壘,但以互聯網傳播的形式進行包裝,以流量明星的影響力擴大受眾,就能極大地降低觀看門檻。
文化綜藝能爆款的最重要原因是獨特,當吃慣了山珍海味的觀眾突然看到了一盤蘿蔔白菜,自然感到新奇,也願意嘗試。
可是這幾年,在國家各種鼓勵下,不僅文化類綜藝層出不窮,就連娛樂真人秀節目也要來幾個弘揚傳統文化的遊戲環節。
其中肯定有高分力作,但也有相當一部分節目只顧盲目跟風,出現內容同質化、創新不足等問題。
曾經被稱為“清流”的文化綜藝,如果失去其自身獨特性,就會逐漸變得油膩。
節目的初衷是沒錯的,可隨着這些節目、這些套路的增多,新鮮感逐漸消退,蘿蔔白菜也變成另一種山珍海味了,反而產生審美疲勞,無疑是在消耗觀眾的耐心。
正確的文化節目,應該是尋找文化的獨特內涵,創造節目新形式,而不是一味地為了巨大的市場紅利強行披上文化的外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