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世界上,人只有兩種。
隨波逐流,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的陸地上的人佔了絕大多數,與之對應的擁有自己的小世界,不被ta人所理解的海上的人是少部分。
海上鋼琴師這部電影片如其名,講述的是一個海上鋼琴師的故事。
自幼被拋棄在維吉尼亞號上的1900,擁有着在鋼琴上無師自通的天賦,他所彈奏出的音樂美妙的無與倫比,所有聽過的人都讚不絕口,為之沉迷。
即使1900從來不下維吉尼亞號,但還是有無數人不遠千里,慕名來到1900所在的郵輪上來只為聽他演奏一曲。
1900聲名遠揚,甚至連爵士樂的發明者都特意來到維吉尼亞號上要和1900鬥琴來一決高下,最後鎩羽而歸,甘拜下風。
在戰勝了爵士樂的發明者後,1900的聲望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巔峯。對於這個時候的他來説,世間的榮華富貴,都是唾手可得—只要他走下維吉尼亞號來,一切都近在眼前。
但1900對那些世人都趨之若慕的財富與聲望無動於衷,繼續在維吉尼亞號上扮演着自己海上鋼琴師的角色。
從未踏上陸地的1900,生於維吉尼亞號上,長於維吉尼亞號上,甚至在電影的最後,和廢棄的維吉尼亞號一起,在爆炸中灰飛煙滅。
一千人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在欣賞這部電影時,也會有着不同的感受。但幾乎所有看過這部電影的人都會不由自主的思考同一個問題:1900為什麼不下船?
是啊,1900為什麼不下船呢?
在我們嘗試回答這個1900未曾做出的選擇之前,我們必須得先明白:1900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
自幼被拋棄在維吉尼亞號上的1900,被維吉尼亞號上的煤爐工人撿到收養,但這個父親並沒能陪伴1900太久,煤爐工人在一次意外事故中撒手人寰,那時的1900還只有八歲。
或許真的是上帝在給人關上一個門的時候,他也會為為人打開一扇窗。在那個再一次失去了家人的特殊時期,1900的音樂天賦開始嶄露頭角,他無師自通的學會了彈奏鋼琴,而且在他指尖飛舞的旋律是無比的美妙動聽。
與音樂相遇後的1900有了新的寄託,並在音樂的陪伴下,在海上自由狂野地長大。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1900註定是特殊的。
這一點在他和小號手的第一次見面中展現的淋漓盡致。
這是成年後的1900第一次出場,也是全電影中我個人最喜歡的一個場景。1900與麥克斯兩人坐在鬆開了腳剎的鋼琴前,與顛簸的維吉尼亞號一起,伴隨着1900彈奏的音樂,在大海中起翩翩起舞。
這可能跟維吉尼亞號有關,維吉尼亞號是世界上唯一在三等艙有鋼琴的船隻,而1900也只三等艙表演自己的音樂。1900才華橫溢的音樂天賦使他美名遠揚,就連美國的參議員都特意來維吉尼亞號的三等艙,只為聽上一曲1900自己的音樂。
參議員對1900只在維吉尼亞號上演奏的選擇表示費解,問他為什麼不下維吉尼亞號去做巡迴演出,向全世界去展示他卓越的才能。
1900只是微微一笑:"就某種方面説,我已經在用我自己的方式在這麼做了。"
1900是海上的人,他有自己的原則,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對於被音樂拯救了的1900而言,在大海上自由自在的彈奏鋼琴就是他的追求,也同時是他的最大滿足。
1900也做到了,他一直堅持着自己,在海上彈着鋼琴,即使沒有人不再跳舞,即使炸彈就在附近爆炸。
1900就是海上的鋼琴師。
海上鋼琴師這部電影的核心在我看來是兩類人的對比:海上的人和陸地的人。
在這個世界上,隨波逐流,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的陸地上的人佔了絕大多數,他們浪費了太多時間在問為什麼,冬天來了盼夏天,夏天來了又擔心冬天將至。他們並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所以一直疲憊的奔波在徘徊的路上。
而屬於少部分的海上的人不同,海上的人就像1900那樣,清楚的明白着自己的渴望(簡單自由的彈奏鋼琴),即使別人不能理解自己(為什麼不下維吉尼亞號去享受世間的榮華富貴),但還是孤獨的堅持着(從未停止過演奏)。
乍一看,海上的人似乎就是我們口中的"人生贏家",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努力奮鬥成為的對象。
但在桌椅看來,這種看法是片面的。海上人和陸地人確實有所區別,海上的人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但海上人也不是完美的。在很多方面,身為海上人的1900跟陸上人並無二樣。
1900每當維吉尼亞號靠岸後,在深夜無人時,就會利用維吉尼亞號上的無線電隨意的撥通一個電話,只為能跟人有所溝通。電影中接到他電話的人把這稱之為變態電話,從中我們就可以看出1900是多麼的孤獨寂寞。
1900離下船最近的一次就是因為對愛情的渴望,他鼓足了勇氣,打包好了行李,跟好友告了別。但最終還是選擇了放棄,在最後放棄的時候,1900懦弱的真實。
是的1900很懦弱.在桌椅看來,電影最後面1900對麥克斯的獨白,除了對人生的思考與探討外,更多的是1900的懦弱:1900害怕未知的生活,這沒有盡頭的城市讓他恐懼。他那一句—城市是沒有盡頭,確實引人深思,但回過頭來想想,大海又何曾有盡頭呢?説到底,是對於陌生的恐懼嚇退了懦弱的1900。
陸地上的人無法瞭解海上的人,就像人們無法理解1900為何要一直留在船上,而不去享受世間的榮華富貴。反之亦然,1900身為一個海上人,他同樣無法明白陸地的人想法。
海上的人和陸地的人互相不能瞭解就像最近沸沸揚揚的楊麗萍事件一樣。
有人認為女人的最大成功和幸福在於子女,於是在楊麗萍分享日常生活的視頻中評論説:"一個女人最大的失敗是沒一個兒女,所謂活出了自己都是蒙人的,讓你再年輕30年,到了100歲,你的容顏難道還能保護30歲的樣子?即使你再美再優秀都是逃不過歲月的摧殘,到了90歲,兒孫滿堂那種天倫之樂。"
楊麗萍對此只是淡淡的回應道:"只要認為自己過得好,沒有傷害其他人,就可以"。
楊麗萍和評論者分別就是海上的人和陸上的人,兩者間無法互相理解。評論者無法理解楊麗萍為什麼不生小孩,楊麗萍也無法理解評論者説的,沒有子女就是失敗。
但在桌椅看來,海上的人和陸地的人,1900和麥克斯,楊麗萍和評論者,他們所相信的不同價值觀卻沒有絕對的高低之分。
1900之所以能做到對榮華富貴無動於衷,是因為在維吉尼亞號上簡簡單單的彈奏音樂就能讓他快樂,楊麗萍之所以沒有選擇結婚生子,享受天倫之樂,是因為舞蹈就是她生命的全部意義。
ta們那令別人難以理解的選擇,恰恰是自己的最大追求與滿足。
我們生活是為了滿足自己,但這種滿足並非是只有獨特這種個性才能賦予的。
所以我們一定要明白,我們到底是為了什麼而活
你可以選擇向麥克斯一樣,追求於娶一個漂亮老婆,買一棟大的房子,這種大部分人都追求的東西並不一定就是錯的,只要這些能讓你喜歡,能讓你滿足那就夠了。
你並不非要像1900那樣活在音樂的世界裏,非要向楊麗萍那樣獻身於舞蹈、終生不娶不育,才能證明你是對的,你的生活是有價值的。
生活的意義並非是由特殊與否所賦予的,它取決於你自己是否滿意,是否為自己而活。並非是只有成為特殊的少部分,我們的人生才算成功。
説到底,我們窮其一生,追求的並不是財富,名譽,甚至深深印刻在我們基因的本能—繁衍後代,我們想得到的只是自己滿意的生活。
桌椅很喜歡王小波曾經説過的一句話:我活在世上,無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見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願,我的一生就算成功。
前段時間在知乎上有一個很火的問題。
在我看來:思考人生的意義,探討自己窮其一生追求的到底是什麼之前,一定要先明白自己是什麼人。
你是海上人還是陸地人?
雖然這兩種人本質上追求的應該都是桌椅前文所説的:滿足自己。但不得不承認的是,為了實現這個目的,我們需要不斷的和其他人,和這個社會交互。而這個社會是一個“求同存異”的社會,我們經常説“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那你是什麼鳥呢?無腳鳥還是荊棘鳥?什麼是你的同,什麼又是你的異?
我們都知道:追求自我滿足,幸福的道路註定是坎坷而曲折的。但如果能有一個志同道合的朋友跟我們一起走在這條“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所”的道路上,那不僅僅能讓我們勇氣倍增,還能讓我們事半功倍。
把人區別開來的是人們不同的追求。
知道自己喜歡什麼,追求什麼,就能知道自己是什麼人。
是的,想弄清楚自己到底喜歡什麼,在追求什麼其實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這也是為什麼電影中陸上的人一直在追求為什麼,為什麼。
桌椅也承認找到喜歡的事並不簡單,因為那需要人不停的去嘗試、去經歷、去總結才能得到一個答案。但確定自己討厭的事情卻不難,我們可以不知道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什麼,但我們一定要明白自己討厭的生活是什麼,然後選擇反方向。
桌椅自己當初選擇讀研究生就是因為這樣。
那還是在大四實習的時候,桌椅被安排到了一個相當不錯的製藥研究所,那個工作可以算是以桌椅當時的本科學歷所能找到的最好的崗位了。
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實習後,桌椅對那種一整天都不需要動腦,只需機械體力勞動的生活深惡痛絕,即使那時候的自己對未來依舊很迷茫,不知自己想要什麼,該往哪走。但我已經知道:我不喜歡目前這樣的生活(如果不轉行,一個以我當前學歷,可能擁有的“最好”生活)。
所以桌椅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考研,最後也如願以償。
其實桌椅還有一個自認為不錯來幫助別人確定自己的追求的辦法。
找一個安靜的地方,閉上眼好好的想象一下:如果沒有任何限制,自己理想中的一天是如何度過的。沒有任何物質上的壓力,你會做什麼。具體到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越詳細越好。
然後你會發現,你為之奮鬥,苦苦追求的某些事物,是現在的你已經擁有的。你理想生活中的某些事情,是現在的你就可以做到的。
比如跑步,健身,讀書,和朋友一起聊天,吃飯。
別再猶豫,不要再找藉口,把這些事情行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