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自家當紅小生被“挖牆腳”已勢不可逆,經紀人莫向晚來了招破釜沉舟,主動把這名藝人年少時的不堪往事透給營銷號,一則轟轟烈烈的“人設”崩塌事件在網上開啓了。
《怪你過分美麗》上線兩週,觀眾的評價很是趨同:真實,真實到 “參透行業”。正如17、18兩集的核心劇情描述,每個分句都指向了娛樂圈的一些亂象:對明星的明爭暗奪,許多時候只是追逐流量的表徵;所謂“危機處理”,拼的也可能是對“厚黑學”拿捏了幾分;一些“腥風血雨”的攪弄者,與其説是野蠻生長的營銷號,不如説是營銷號背後的各方“爆料”;互聯網時代,“人設”的常常崩塌,掀開一簾又一簾德不配位的遮羞布。
對於圈內從業者,無邊感慨早在劇集剛上線時就已浮現。IP迷信、劇本“魔改”、藝人軋戲、番位大戰、粉絲追私……跟隨一部作品的誕生,樁樁件件都是近年來似曾相識的戲碼。一切以數據、以流量、以資本為標杆而博弈,創作被擺到不那麼重要的位置,《怪你過分美麗》幾乎“寫透了娛樂圈的光怪陸離”。
若在往常,敢於“刀刃向內”地剖析行業,是一部職場劇的美德。但這一回情況特殊,它越“參透行業”,越讓人五味雜陳——帶着反思來寫行業,這當然是創作的可取之處;但需要進一步觀察的是,這部行業劇敢不敢從它本身做起,擺脱它所披露的“倒錯”的某些規律——摒棄那些獵奇又浮誇的戲碼,張揚真正的“行業之魂”。
對於文娛行業在熱錢湧動下的怪事,它一一戳破
秦嵐飾演的莫向晚是金牌經紀人,以她的工作為圓心,劇情輻射的儼然是一幅近年來的演藝圈“浮世繪”。彼時,資本入駐,許多產業跨界前來,參與文娛行業的發展。一段時間,熱錢湧動,資本運作的模式一度凌駕創作之上被奉為圭臬。與此同時,互聯網與“飯圈文化”的興起,也加速了文娛行業的裂變。凡此種種,是劇中人莫向晚一度遵循的、習以為常的,也是現實中不斷被披露的文娛行業的怪事。
戲裏,莫向晚面對她的職場難題見招拆招;戲外,觀眾總結出四個方面的亂象。
燒錢拍大劇:劇中的合眾傳媒和奇麗文化都想操盤做“S ”級的大項目。雖然兩家公司的初衷不盡相同,但直奔利益的目的何其一致,於是影視與資本的聯姻勢成必然。
迷戀“大IP 流量”:王耀慶飾演的於江想要爭搶《雲襄傳》的版權,還一氣綁定原作者後續的三部曲,商人盤算的是,三個頂級IP加上公司旗下兩名“頂流”演員,利潤衝億元不是夢。
“撕”字當頭:撕資源、撕番位、撕獎項、撕競爭對手……為給林湘爭取大IP劇的戲份,莫向晚要求劇方把大男主劇改成大女主劇,並提出將自家藝人捆綁組CP;為搶資源,林湘把新劇女主硬生生擠到女二的戲份,而自己因軋戲只能用摳像、棚內綠幕拍攝等手段追趕進度。
“粉絲經濟”被置於作品之上:對旗下藝人,莫向晚最常唸叨的是“大數據時代”,一切都得靠粉絲……
《怪你過分美麗》如同一柄劍,用劇情進展刺破了現實中被一一印證的泡沫。資本市場見證,許多“對賭協議”可能埋下隱患。鼓吹“IP與流量”的人終會明白,IP只是名詞,內容不過關,觀眾不會僅僅為“IP之名”買單;“頂流”也不是萬金油,演技不過關,流量越大批評聲越大。公司之間的惡性競爭,難免自嘗苦果。而“飯圈文化”“粉絲經濟”等,有的時候載舟亦可覆舟。
除了被揭開的“貴圈真亂”,這部劇還能留下什麼
用劇的方式來揭文娛行業之短,這無疑是創作方的野心。總是“熱搜見”的娛樂圈事件能在劇中被演繹,一邊觀劇一邊“玩連連看”的觀眾,也直呼“爽”。
可問題或許恰在於此。揭開了“貴圈真亂”的部分真相後,這部劇還能留下什麼?
就《怪你過分美麗》這部劇而言,它捕獲“真實”,但還欠缺一種審視。它的確讓觀眾透視到了文娛行業經歷過或正在經歷的一些現象,但暫時還停留在強化這個行業是“大染缸”“厚黑學”“暗黑森林”等刻板印象。更微妙的是,放眼同類型的創作,《怪你過分美麗》並非第一部以娛樂圈為背景的劇集,僅2019年就有《幕後之王》《熱搜女王》《愛上北斗星男友》《夜空中最閃亮的星》等多部作品湧現,它們從綜藝製作人、演員、編劇等多個文娛職業切入。這些作品雖然在談戀愛的濃度、對現實的輻射度上各有高低,相似的是,故事裏的娛樂圈都被描摹成“修羅場”,圈中人都得上演“攻心計”。
要想從一部“真實”的職場劇進階到“高明”的職場劇,《怪你過分美麗》還需要更多客觀視角來拓寬觀眾對行業的認知,也應當有更為正向的行業價值觀輸出,以此來告訴或者證明,這個行業應當堅持的“戲比天大”“品質為王”“工匠精神”分別是什麼。待到全劇終時,若觀眾熱衷的依舊只是“對號入座”般地揭秘娛樂圈,那麼這部作品並不如自身標榜的那麼“敢”。
作者:文匯首席記者王彥
編輯:童薇菁
圖片來源:豆瓣影視
責任編輯:宣晶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