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值還是消耗?演員們該如何把握綜藝這把雙刃劍

1905電影網專稿 《乘風破浪的姐姐》火了。一眾大齡女明星,在主動或被動淡出公眾視線多年後,紛紛以“凍齡美”的輕熟形象重現舞台。她們頭戴不變或多變的人設、憑藉不為人知或少有人知的才藝再度驚豔觀眾,從而贏得掌聲和歡呼,再度翻紅——當然,隨之帶來了更多的工作機會。

實際上,這檔綜藝中的不少選手,本身就是選秀綜藝出道的明星,如《超女》出道的張含韻、李斯丹妮、鬱可唯等等;


增值還是消耗?演員們該如何把握綜藝這把雙刃劍

還有一些選手此前參加了明星競演類綜藝,如黃聖依、劉芸都參加過《演員的誕生》。


增值還是消耗?演員們該如何把握綜藝這把雙刃劍

的確,當選秀的舞台從素人走向明星,當兩大綜藝爆款類型“選秀”和“明星真人秀”強強聯手,話題度滿滿變得理所當然,想不紅也難,近年來的《歌手》《我就是演員》《聲臨其境》無不如此。

但與此同時,也有很多演員恪守“距離產生美”的信條,像是陳道明、鞏俐、葛優、胡歌等一些藝人幾乎從不出現在綜藝舞台。在此我們不由得產生疑問:為什麼同為藝人,他們對參與綜藝節目的態度卻截然不同呢?只是因為不想打破作為演員的神秘感嗎?《中國電影報道》請來了資深影評人譚飛來為大家解讀。

第二春·變道又翻紅

近些年,隨着綜藝節目大火,不少明星通過上綜藝找回了話題,平添了人氣,提升了熱度,不少人還因此獲得了事業的第二春——比如參加了《聲臨其境》的韓雪,《演員的誕生》的週一圍、凌瀟肅、藍盈瑩等等。

誠然,對於新人來説,受眾市場廣大的綜藝節目是展示自我的平台,剛出道的他們很難獲得其他演藝機會,唯有上綜藝才可以展示才藝,立人設,增加知名度,從而可以獲得更多的機會包括影視角色。

而對於腰部演員或一度逐漸淡出觀眾視線的演員來説,參加綜藝可以勾起觀眾的記憶和情懷,通過存在感和話題度獲得翻紅的機會。


於是,一批兼具實力和魅力的男演員開始在綜藝舞台上的廣闊天地中大有作為,例如王勁松、何冰在《聲臨其境》中的精彩演繹增添了節目的底氣和厚度;亦莊亦諧的鄧超、能夠多元跨界的黃磊、開啓反差萌人設的孫紅雷等等,憑藉《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兒》《極限挑戰》等爆款綜藝變道“翻紅”。

另一方面,中國女演員演藝青春並不長,新演員常有,而好作品不常有,尤為見不得女演員的“美人遲暮”,似乎只能“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於是,接不到好作品的年輕女演員可能沒過幾年人氣就會下滑,唯有借用綜藝等其他一些營銷手段幫助延長藝術生命。

常青樹·距離產生美

然而,當一個演員過多地曝光在熒屏上,頻繁參加各種綜藝,反覆消費自己的人氣,所帶來的後果可不僅僅是失去了明星固有的神秘感那麼簡單(明星真人秀的作用就是打破神秘感,還原真實感),還可能會影響口碑——未來不管飾演什麼角色,觀眾第一反應還是他在綜藝中的表現,很難把觀眾帶入到戲中的角色身上。

比如鄧超,因為在《奔跑吧!兄弟》中做隊長人氣太高,結果再看他電影就有跳戲感,雖然他在《影》裏努力貼合一人分飾兩角的人物形象,也奉獻了不錯的演技,但還是有觀眾評價:一看到他就想到“we are family!”因此,鄧超退出跑男的決定,不排除有這方面的顧慮,也就是希望能減輕綜藝人設,更好的塑造角色。

另一個例子就是黃磊。他在綜藝節目中展現了“好男人”、“智多星”等多重亮點,但再回歸影視領域時,不論是《麻煩家族》還是《深夜食堂》,收穫的都不是口碑與票房,而是清一色的質疑之聲。

他的“男人幫”兄弟孫紅雷亦不例外。其新劇《帶着爸爸去留學》上映後並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尤其是他的演技遭到觀眾的一致質疑,原因就是孫紅雷將《極限挑戰》中的“顏王”人設帶入了其中,劇中作為陪讀家長的孫紅雷不僅一改以往影視劇的表演風格,而且整部劇絮絮叨叨,完全就是綜藝現場。

因此,藝人蔘加綜藝無可厚非,但過猶不及,需要掌握一個度,過度綜藝對於自己的本職工作演藝事業反而會有不利影響,甚至影響口碑。作為演員,應該本職工作優先,分清主次,不能本末倒置。

實際上,從年輕演員到資深戲骨,演藝圈這樣的典範並不鮮見。

以“關穀神奇”成名的王傳君把自己擁有660萬粉絲的微博卸載了,他曾説,“演員收了錢,就該認真拍戲,然後藏起來,下一部戲再被大家看到,觀眾的錢才花得值得。”也正是這樣的心態,讓他在《我不是藥神》中大放異彩。

增值還是消耗?演員們該如何把握綜藝這把雙刃劍
《我不是藥神》劇照

演藝事業正值巔峯的胡歌亦是如此,明明可以通過綜藝更紅,但堅持自己的分寸,不為外物所動,這也讓他能夠一步步從電視劇領域成功轉戰自己嚮往的大銀幕,於是,我們看到了《南方車站的聚會》中困獸猶鬥的周澤農。

演藝界一些資深前輩更不必説,陳道明、鞏俐、葛優等很多實力派演員,他們即使一段時間不出現在大眾視野,但是隻要有好作品出現,立刻熱度就會上升。例如《我和我的祖國》中葛優飾演的張北京,以小人物的大智慧再次喚起了觀眾對於“你大爺還是你大爺”的喜愛;鞏俐在《奪冠》中對郎平的精準演繹,那種捨我其誰的氣場塑造,在容易“破功”的綜藝環境中又怎能靜下心來體會?

潛心於作品創作是需要時間的。不是放下了矜持、習慣了嘻嘻哈哈的綜藝感就能掌握的,也不是學會幾個段子、會抖幾個包袱就能瞭解,更是與“娛樂至死”的態度站在了對立面。

如果説,塑造人設與搶鏡表現就已經能在綜藝節目吃得開,那這些在藝術創作領域可能還沒入門。藝術創作需要的是用心感受,用生命去體驗,從而達到人戲合一,甚至是天人合一的境地,經典電影、話劇舞台上這樣的例子不少,可對於年輕演員和急於翻紅的過氣演員來説,沉下心來並不容易。

隨着中國觀眾欣賞影視作品的水平越來越高,不會因為熱度和流量就盲目地追捧一部作品。這對於演員的要求就是抵禦誘惑、專注自身、修煉演技。唯有當實力過硬,演員才能當打、耐打,金子才能一直髮光。正如陳凱歌導演説過的那句話:“從事電影這個行業,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304 字。

轉載請註明: 增值還是消耗?演員們該如何把握綜藝這把雙刃劍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