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市驛板鴨擁抱大數據智能化

6月8日,在盒馬門店中,透明小盒裝的白市驛板鴨上櫃了。

白市驛板鴨是有百年曆史的“中華老字號”,與北京烤鴨、南京鹽水鴨齊名,被稱為中國的“三隻鴨子”。而紅豔豔、四方形的包裝袋,曾是白市驛板鴨最經典的形象。

白市驛板鴨為何要改變形象?

事實上,對於這次改變,重慶白市驛板鴨食品有限責任公司(簡稱“白市驛板鴨”)蓄勢已久。

“不僅包裝變了,產品的保質期也變了。”

白市驛板鴨市場部總監林楠介紹,透明小盒裝的白市驛板鴨是和盒馬合作開發的新品,稱為“鎖鮮裝”,盒內充氮氣保鮮,保質期僅有7天,味道偏清淡。

而過去人們熟悉的大袋裝白市驛板鴨則是“真空裝”,保質期可達半年,味道更鹹香。

儲存時間長、風味濃郁,本是白市驛板鴨的優勢。為什麼要另闢蹊徑?

白市驛板鴨總經理助理、生產總監李生偉説,20年前,白市驛板鴨銷售最火爆的時候日銷上萬只。但近年來,隨着人們消費習慣的改變和傳統銷售渠道收窄,白市驛板鴨更多地作為傳統年貨出現,逐漸退出家庭餐桌,發展遇到了瓶頸。

瞄準大數據、新零售發展趨勢,白市驛板鴨決定與盒馬開展合作。

盒馬重慶採購人員黃強透露,白市驛板鴨曾作過消費者調查,結果顯示該品牌“粉絲”主要為中年人,消費場景主要為年貨、禮品採購。而大數據分析則顯示,年輕消費者更青睞口感新鮮、可視可感的食品,喜歡家庭、郊遊等消費場景。對比之下,傳統的白市驛板鴨偏鹹、偏幹,包裝也偏大。

為拓展市場,白市驛板鴨在尋求改變。

李生偉表示,公司也曾猶豫過:萬一把“老味道”改了,消費者不買賬咋辦?“最終公司還是決定,老字號不能‘倚老賣老’,必須積極嘗試”。由此,白市驛板鴨的新包裝更突出可視性,使板鴨肉質清晰可見。口味方面,傳統的“真空裝”白市驛板鴨含鹽量為4%,而“鎖鮮裝”板鴨含鹽量僅為2.3%,更突出鴨肉本身的鮮味。

目前,這一新產品已在重慶、深圳、長沙、青島、昆明等地的盒馬門店上線。

“不光是產品,我們的生產過程也發生了改變。”任明貴做了30年板鴨,是白市驛板鴨最資深的員工之一,也是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他説,公司與盒馬的合作,讓他對板鴨製作有了新的思考。

白市驛板鴨誕生於19世紀末,其傳統工藝可濃縮為“相、屠、劃、醃、繃、烘、燻”7個字,每個字的背後都有講究。

就拿“劃”來説,要把一隻鴨子開膛破肚,且不能讓骨頭穿刺到肉皮外,一套刀法剛好12刀;“燻”的時候,要用糠殼生火,但不能見明火,只能用煙燻,且要邊燻邊翻動,板鴨熏製出的顏色才會均勻……對這些,任明貴早已爛熟於心。

但自從2019年和盒馬開展合作後,板鴨車間裏添了許多新玩意。例如,盒馬引進了真空滾揉機,採用負壓醃製,將“醃”的時間從2天縮短到4小時,一次可醃製200只板鴨。在“烘”的環節,盒馬引進的智能烘乾系統可以在烘房中自動調温、排濕,不必再看老天爺的“臉色”。

“由於生產流程更加標準化、智能化,原料配比更精確,損耗更少,產品的風味也更加穩定。我們不再全憑‘手感’去完成板鴨製作。”任明貴感慨道,自己做了大半輩子白市驛板鴨,現在才真正感受到標準化、智能化的魅力。

目前,盒馬還與白市驛板鴨合作,依託市級技術研發中心,推出辣子雞、泉水雞、醬鴨等本地特色美食“鎖鮮裝”,將重慶風味推向全國各地百姓的餐桌。

“近年來,重慶的老字號都在積極探索新路子。”重慶市老字號協會秘書長張祥高告訴重慶日報記者。

重慶橋頭火鍋底料、江津米花糖等老字號紛紛擁抱互聯網,積極尋求與電商合作,打開銷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電商更是成了老字號產品的“主戰場”。目前,多數重慶老字號產品的線上銷量已佔到總銷量的一半左右。

除了互聯網,大數據也是老字號轉型的重要幫手。

以前,白市驛板鴨也推過鮮製品,但存在“賣不遠”的困局。盒馬運用大數據技術測算得出,川渝兩地消費者對鮮制板鴨最感興趣。目前,在盒馬重慶南湖店和成都萊蒙店,設有白市驛板鴨現制現售窗口,日銷量穩定在40-50只左右。

對白市驛板鴨的新零售嘗試,張祥高也很看好。他説,重慶老字號協會中,有19家“中華老字號”。下一步,協會準備推廣白市驛板鴨的經驗,並計劃把會員們組織起來,一起去白市驛板鴨“取經”。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98 字。

轉載請註明: 白市驛板鴨擁抱大數據智能化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