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縣這個大山深處的秘境,流傳着上百年的傳統技藝!
山是一座城,城是一座山
這座屹立在黃河邊的“石頭城”
是《東方紅》的誕生地
這裏有黃河奇觀香爐寺
這裏有關西名勝白雲山
這裏有紅色聖地神泉堡
這裏人傑地靈,風光無限
深秋時節
最後一抹色彩還停留在黃土高原上
不同於春的璀璨,夏的絢爛
此時的陝北更具有雄渾大氣的美
一孔孔窯洞錯落有致的鑲嵌在山間
煙火人家的生活氣息逐漸瀰漫開來
2020“榆你相鏈·雲上購物”
榆林消費促進季選品依舊進行中
走進佳縣烏鎮劉家峁村
探秘流傳上百年的傳統手工技藝
此烏鎮非彼烏鎮
它沒有江南水鄉的詩情畫意
但它凝聚着黃土兒女的勤勞和善良
走進這片土地,尋覓鄉愁味道
初到劉家峁村
寬敞整潔的晾曬場上
掛滿了潔白的粉條
場面格外壯觀,而又頗具美感
一排排粉條在太陽的照射下
晶瑩剔透,閃爍着光芒
據説從清朝光緒年間
劉家峁村就開始製作手工粉條
幾乎家家户户都會做粉條
一直保留着傳統的手工技藝
傳承着老一輩的工匠精神
粉條在周圍遠近聞名
從小作坊到如今的大廠房
老劉家手工粉條加工廠
在萬眾矚目中
正式啓動上線運營了
作為一家扶貧企業
先進的運營模式
也得到了廣大村民的認可和支持
“山峁峁盛開了蘭花花,
窮溝溝長出了金瓜瓜”
這是劉家峁村羣眾唱給
榆林市公安局扶貧民警的“信天游”
他們帶領着劉家峁人民乘風破浪
譜寫出一首鉅變之歌
帶領羣眾從貧瘠走向小康
佳縣老劉家手工粉食品加工有限責任公司
規範化的生產、高質量的產品
安全、健康、衞生、綠色......
警民同心、以質求存
讓粉條成為劉家峁的一張閃亮名片
讓傳統技藝得到更好的傳承和保護
現場消費扶貧企業、單位
還簽訂了預購協議
酒香不怕巷子深,好粉不怕藏深山
老劉家手工粉憑藉着好品質好手藝
將走向更廣闊的市場
3000多平方米的廠房
高標準的生產車間
傳統的手工技藝
讓這個隱藏在大山深處的秘境
逐漸顯露耀眼的光芒
讓“烏鎮粉”的招牌更加閃亮
浙江烏鎮以水為靈
佳縣烏鎮以土為魂
渾厚的黃土地散發着秋末的蒼茫氣勢
劉家峁的溝壑間得到了一抹暖陽的偏愛
村口的穀穗吮吸着自然的饋贈
飽滿的顆粒彰顯着豐收的喜悦
一條通村公路
蜿蜒盤旋在綿延起伏的黃土山坡上
一路貪婪的捕捉着秋日裏最後的美景
山間的棗樹像是掛滿了紅燈籠
山風拂過,崖畔的蘆花輕輕舞動
這是劉家峁山裏唯美的浪漫和夢幻
深入鄉村,一孔孔窯洞
滿載歲月的積澱,古樸厚重
秋收時節已然結束
院子裏堆起高高的玉米垛
院子之外,古稀老人並排而坐
享受着温暖的午後時光
閒聊着生活的歲月靜好
漫步鄉村道路
舊牆殘垣,古老的窯洞
彷彿向你訴説它的故事
淳樸善良,熱情的村民
向你發出誠摯的邀請
在這裏有一種與世無爭的寧靜
在這裏感受到美好生活的閒適
雖然村裏老人居多
但是生活依舊充滿樂趣
粉條是飯桌上的家常菜
製作粉條則是充實人們生活的樂趣
這項忙碌而又充實
熟練而又歡快的技藝成了
當地人得以謀生的本事
一根根粉條經過一系列流程
從勾芡、攪拌、打漿
和粉、出粉、冷卻、晾曬
直到飯桌上,這一種味道
無不記載着劉家峁人民祖祖輩輩的記憶
那是關於説不完道不盡的
一輩又一輩的故事
越是彌足珍貴的美味
外表看上去越是平常無奇
粉條大抵便是如此
走進老劉家手工粉條加工廠
忙碌的工作人員正在
有條不紊的進行着粉條的製作
每一個環節都很重要
每一位師傅都有着精湛的技藝
和芡則是極為重要的一道工序
已經有42年經驗的張師傅
挑起了這一環節的大梁
他的手藝也深得大家好評
粉條好不好,質量合不合格
全憑着他這一道工序的把控
接着經過合粉揣揉,抽汽泡
然後由劉師傅漏粉成型
或寬粉、或細粉都由他來決定
看似簡單的動作
卻需要熟練的力度把控才能出好粉
所以粉條製作講究的是團隊協作
因為煮粉的大鍋一直在冒着熱氣
所以粉條製作間總是霧氣繚繞
制粉的師傅們一天到晚頂着熱氣
忙碌有序的進行着手頭的工作
煮粉糊化、冷卻撈粉、切斷上掛
待冷庫冷凍24小時後
根據天氣,自然晾曬
如果天氣好
晾曬10個小時左右
便可收粉、包裝
每一根粉條都來之不易
每一袋粉條都嚴格把關
老劉家粉條製作的師傅們
基本都有多年的制粉經驗
所以製作的粉條
口感甚好,健康美味
吃粉條就選老劉家手工粉
好粉好產地,好粉好工藝
一種味道,一抹鄉愁
一項技藝,一種傳承
老劉家手工粉條
來自家鄉的味道
吃粉條就吃“烏鎮粉”
小貼士
地址:榆林市佳縣烏鎮劉家峁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