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麥當勞宣佈將從 6 月 30 日開始逐步在中國大陸的餐廳中停用塑料吸管,新的杯蓋將自帶飲嘴,方便免吸管直飲。但對於部分特定飲品,例如珍珠奶茶、麥旋酷等含有固形物的冷飲,以及麥咖啡冷飲,目前仍將配備吸管。
這項舉措將率先從北京、上海、廣州、深圳近千家餐廳的堂食和外帶實施,2020 年內將推廣覆蓋至中國大陸所有餐廳。麥當勞預計屆時每年將減少 400 噸塑料用量。
自從 2018 年中,環保禁令生效後的西雅圖成為全球第一座禁止使用塑料吸管的城市以來,全球各大企業紛紛加入「拒絕塑料吸管」行列,例如星巴克此前就宣佈於 2020 年之前,在全球 28000 家門店逐步停用一次性塑料吸管;宜家宣佈在 2020 年之前,逐步停售門店內包括塑料吸管在內的所有一次性塑料製品;阿拉斯加航空成為首批淘汰塑料吸管和塑料攪拌棒的航空公司之一。
統計表明,僅在美國,每天消耗的吸管數量在 1.7 億到 3.9 億根之間。而在全球範圍內,2018 年的另一項研究顯示污染過海灘的塑料吸管已經累計達 83 億根。
諸如塑料吸管等塑料製品被丟棄後並不會自動降解,而是逐漸分解成小到肉眼也看不到的碎片進入海里,然後被海洋生物吞食,最後這些體內含有大量「塑料碎片」的海洋生物再通過內人類進食,而進入人體中。
許多國家在近些年來漸漸提出了「限塑令」,希望能減少人們使用一次性塑料用品的頻率,例如國內在 2008 年 6 月 1 日正式開始施行的「限塑令」;日本則採取了懲罰措施,如商店一年內使用塑料袋超過 50 噸則要被罰款 50 萬日元;澳大利亞部分地區則採取部分商超、飯店禁止向顧客提供塑料袋,鼓勵使用環保袋等措施。
但在翻看這些「限塑令」,其中對於塑料吸管的限制卻少之又少,導致塑料吸管仍然處於「灰色地帶」。到底有沒有必要單獨推出一條「限制塑料吸管」的禁令也成了討論的熱點。
美國化學委員會塑料產業部的副主席 Steve Russell 認為,法律法規單單針對吸管或者任何特定的產品發佈禁令是不明智的,「過於關注個別產品,可能會忽視更為迫切的問題,例如垃圾管理。」他還表示:「對於吸管而言,目前最好的做法是讓有需要的消費者自行索取,而不是企業主動提供給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