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夏日炎炎,古代人吃什麼消暑?

由 時愛蘭 發佈於 美食

夏日炎炎,最愜意的事情,莫過於在空調房內吃西瓜、吃冰淇淋,各色花樣的冷飲成了我們的最愛。

消暑是我們夏日生活的一大主題,那麼古代沒有冰箱,夏天吃什麼來消暑呢?本期我們來了解下古代消暑食物。


早在3000年前的商代,當時皇宮貴族已知冬日鑿冰貯藏於冰窖,以備來年盛夏消暑之需。因貯藏冰塊非常不易,所以唐以前,能享用冷飲的人並不多。

有了充足的窖冰,古人自然就有了在夏日用冰、吃冰防暑降温的習慣。周朝時,冰製品成為了上層社會的夏季奢侈品。每到三伏天的時候,朝廷就會舉行頒冰儀式,將冰賞賜給王公貴族,以示皇恩。


春秋時期就出現了“冰鎮米酒”。《楚辭·招魂》中有一句“挫糟凍飲,酎清涼些”,是説濾去酒糟的米酒冰鎮後喝起來清涼又美味。

當時的冰鎮飲品,並不是把冰塊切小以後直接放進酒水裏,而是需要用到“冰鑑”來“湃”上一段時間。“冰鑑”可以視作是當時的冰箱。使用時,將冰塊置入鑑內,再將盛裝了酒水或瓜果的銅缶放入其中。不過這種享受非常奢侈。


冰鑑

隋唐時期,城中開始有賣冰的鋪子,《唐摭言》中提到“蒯人為商而賣冰於市”,説明唐朝的時候,市集中就已經出現了賣冰的商人。

《雲仙雜記》記載:“長安冰雪,至夏日則價等金璧。”可見當時夏天用冰昂貴,平常人家恐怕消費不起。

唐代出現了一種非常流行的冰食,貴族宴會上流行高級“冰淇淋”,名為“酥山”。其中,“酥”是一種奶製品。


唐墓壁畫《宴飲圖》

唐代詩人王泠然寫道,“味兼金房之蜜,勢盡美人之情。素手淋瀝而象起,玄冬涸沍而體成”,記下了酥山的具體制作方法,需要將蜜糖淋到碎冰上,冷凝成小山的模樣,所以被稱為“酥山”。

古代冷飲業在宋代發展至巔峯,市井中出現了相當數量的飲品鋪子,名為“飲子”。在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畫面裏出現了一家叫作“香飲子”的店面與招牌。


宋《清明上河圖》中“香飲子”牌子

在北宋都城東京,一到農曆六月,街道兩旁就會擺滿了冷飲攤,售賣冰雪甘草湯、冰雪冷元子、生淹水木瓜等各色冷飲,足以可見冰食受歡迎程度有多高。

網紅冷飲“冰雪冷元子”,一道集顏值、美味於一身的小甜點,深受宋朝人民的喜愛。它由黃豆和砂糖製成,把黃豆炒熟,去殼,磨成豆粉,用砂糖或者蜂蜜拌勻,加水團成小糰子,最後浸到冰水裏面,就成了香甜可口的冰涼甜品。

如今,涼粉在我國各地形成了不同的飲食風格,是炎炎夏日的重要清涼食品。《東京夢華錄》稱北宋時汴梁已有“細索涼粉”。


宋代小販賣冰飲

到了元代,出現了一種跟現在的冰淇淋非常相似的冰食,是用冰與牛奶、果汁調製而成的,叫做“冰酪”,作為王室貴族的消暑甜品流行。

據説元朝時,馬可波羅來到中國旅行,將我們老祖宗的冰酪配方帶到了歐洲,外國人在冰酪的基礎上加以完善,最終制作出了美味的冰激凌。

到明清時期,夏季食冰已擴展到尋常百姓家。盛夏時節,很多小販擔着挑子沿街售賣各種清涼的冷飲,有的還加入了楊梅、桃子等水果,行街趕路的人隨時都能買上一碗來消暑解渴。

清末民初最為火爆的飲品,那定非酸梅湯莫屬了。烏梅泡發以後,放上山楂、陳皮、甘草等原料和冰糖一起熬製,冰鎮之後就成了酸甜可口的酸梅湯。

“銅碗聲聲街裏喚,一甌冰水和梅湯。”小販們手敲銅碗冰盞發出清脆悦耳的聲音,招攬客人來品嚐冰鎮過的酸梅湯。炎炎夏日,一碗下肚,暑氣全消。


在《周禮》中所説的“六飲”中已有用於梅子製作的冷飲,也就是説酸梅湯其實在先秦時已出現,後來在北宋酸梅湯也已經很常見。

《燕京歲時記》記載了清代的“水烏他”,也是一種跟現代冰淇淋很接近的冰食,“以酥酪合糖為之,於天氣極寒時,乘夜造出,潔白如霜,食之口中有如嚼雪,真北方之奇味也,其制有梅花、方勝諸式,以匣盛之”。

明清兩朝,伏日最盛行吃蓮子湯避暑。據《帝京歲時記勝》載:“六月盛暑,食飲最喜清新。京師蓮食者二;內河者嫩而鮮,宜承露,食之益壽;外河堅而實,宜幹用。”


清代宮廷流行一種名為“甜碗子”的冷食。它是用蓮子、藕、各色瓜果,加上冰糖,經過冰鎮之後製成的消暑小吃。

為了消夏解暑,祖先們也是絞盡腦汁,千百年來人們越來越懂得享受,發明了各色美味的冰食,讓人們在酷暑時節也能有一份樂趣。

古建家園--古建中國古建世界,我們不僅僅只做古建築!以線上+線下模式,建築+互聯網+文化,傳承與發揚建築文化,把傳統優良文化植入到建築材料中,讓建築從源頭上有文化,將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精髓與現代科學技術古今結合、中西融合,應用於現代建築行業,倡導將優良的傳統文化走入大眾的衣食住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