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茶類沖泡無標準,全靠自由發揮?這3點會顛覆你的認知

六大茶類沖泡無標準,全靠自由發揮?這3點會顛覆你的認知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丨首發於頭條號:小陳茶事丨作者:村姑陳《1》某位開店多年的朋友,一臉無奈地説過一件事。之前他店裏有客人過來買茶,且點名要七年以上的,越老越好。站在朋友立場看,這些年份特別高的老茶,他手裏頭存量很少,早已封箱不賣。況且考慮到存茶需要,店裏的小庫房確實也沒備貨。然後就和客人直接明説沒有,接着拿出一款口碑度還不錯的2015棗香老壽眉餅,泡出來招待客人。茶過三巡,客人表態道,“你這茶喝着還行,可是年份還不夠老,下面試試我這泡。”説完,便從口袋裏摸出一泡據説有20年陳的老壽眉茶樣,幹茶略碎,顏色發黑,且聞起來還略微帶有黴味。

六大茶類沖泡無標準,全靠自由發揮?這3點會顛覆你的認知

用沸水一衝,黴味更是明顯。按朋友的形容,那簡直就是一股臭水溝的黴臭味!呃,如此黴味明顯的茶,是如何討得那位客人歡心呢?連出門在外,還要隨身帶出來分享炫耀,難道是因為年份特別高?朋友憤憤地表示,有些人就好這一口黴味、焦糊味的茶,給他們泡好茶還不識貨,偏偏喜歡這類年份造假,存壞變質出黴味的茶!更關鍵的是,明明是被人騙了,還一臉得意於所謂的“適口為珍”,真不知道他們是怎麼想的!説到底,茶界裏“適口為珍”這幾個字早已被玩壞了。如果你覺得茶葉好壞沒標準,泡茶隨便怎麼泡都行。投茶多少,水温多少,悶泡多久等,全靠“自由發揮”。那麼建議看過下面這3點,再來下定論!

六大茶類沖泡無標準,全靠自由發揮?這3點會顛覆你的認知

《2》標準投茶量,是否有“槓”的必要?當然沒有。“標準投茶量”也好,“黃金茶水比例”也罷,這些概念均是經過了時間檢驗,經過無數前人的親身實驗,得出來的泡茶最佳口感。規格容量在100-110毫升的白瓷蓋碗,是市面上的基礎款,用這類蓋碗泡茶,不同茶葉的投茶搭配,大有講究:沖泡白茶或紅茶,投茶量是5克,茶水比例為1:20上下。而沖泡武夷巖茶或是雲南的生普,投茶量則要放到8克,茶水比例約為1:12。這樣的標準投茶量,能直接體現出一款茶的最佳滋味。

六大茶類沖泡無標準,全靠自由發揮?這3點會顛覆你的認知

因為存在的合理性與科學性,經無數人的摸索嘗試後,茶圈裏才形成這樣“標準投茶量”的説法,口口相傳,流傳至今。按這個標準泡茶,能得出適合絕大部分人的喝茶口味。當然,不排除個人口味重或口味偏清淡的影響,可以在泡茶時根據個人口味偏好,在標準茶水比例前提下適當增減投茶量。茶圈裏“標準投茶量”概念的存在,説白了道理非常簡單,它作為一個行業標杆,可以給廣大茶友提供參考。然而對於上面提到的投茶標準,曾遇到不少人過來抬槓。

六大茶類沖泡無標準,全靠自由發揮?這3點會顛覆你的認知

槓精1號曰,喝茶適口為珍,我口味重,蓋碗泡白茶就要放到8克才合適。OK,這只是你個人的“我以為”,蓋碗泡白茶放到8克的投茶量,茶水比遠超1:20,不具大眾普適性!槓精2號曰,投茶量要根據喝茶人數的多少來定,人多就要放到10多克,不然你放5克茶,還正常出湯,估計再好的茶也品不了幾泡。呃,這是典型的混淆概念。投茶量的增減,不以喝茶人數多少來決定。好比做菜招待客人,總不能因為來得人多,同樣的一道菜就直接放多3倍鹽巴吧?那豈不是齁得要命?要是同時招待多人喝茶,那麼有三套方案選擇:

六大茶類沖泡無標準,全靠自由發揮?這3點會顛覆你的認知

其一,換個容量更大的茶具,按照合理的茶水比例,換算投茶量。其二,多準備幾泡茶,前一泡茶泡淡後,再接着換一款新茶。其三,直接煮一大壺茶放在一旁,隨時喝,隨時取,自助式“喝茶”。要是茶具不變,用同樣的蓋碗泡茶,喝茶人多就直接加大N倍投茶量,那麼泡出來的茶湯,會因“投茶過多,茶味失衡”,尤為濃重苦澀!老祖宗有言,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泡茶這件事上,標準投茶量的存在很有必要。以點蓋全,全面否認“標準”,主張泡茶不需按“標準”的茶人,想法太過狹隘片面!

六大茶類沖泡無標準,全靠自由發揮?這3點會顛覆你的認知

《3》水温高低選擇,全靠自由發揮?並非如此。當你想知道,如何才能將一款茶泡得更好時。在水温選擇方面,很有必要清楚這一點——沸水泡茶更好喝。原因是足夠高温的沸水,會給茶葉內部的茶味物質,施加更多的壓力。在沸水沖泡下,好茶內部的芳香物質、養分物質、滋味物質,均能得到更好釋放。從而,沸水泡出來的茶湯,可以更香更好喝。但如果,某款茶在用沸水沖泡後,泡出來的茶湯不理想。反而是酸味明顯、悶味明顯、茶味苦澀發麻時,這些統統不能怪在泡茶水温太高上。

六大茶類沖泡無標準,全靠自由發揮?這3點會顛覆你的認知

客觀來看,這説明茶葉本身品質有問題。或是產區工藝不佳,或是存茶變質等,才會讓茶葉內部積累過多的苦澀物質,甚至是變質生出的悶味酸味。等到泡茶時,在沸水的激發下,茶葉優點或缺點統統暴露無遺。可見,對泡茶而言,沸水泡茶好比是一面放大鏡。既能放大好茶的優勢,泡出更香更好喝的茶湯。亦會放大劣茶的缺點,讓一款問題多多的劣質茶,無處藏身。瞭解過這點後,大家心裏自然能夠了然,“好茶要用沸水泡”,十足是茶圈真理!

六大茶類沖泡無標準,全靠自由發揮?這3點會顛覆你的認知

《4》悶泡多久,全靠個人口味?這説來話長。通常來説,好茶不建議悶太濃喝。長期喝濃茶對健康無益。泡茶時,一款茶究竟要泡多久,主要看內在滋味積累。何為悶泡?簡單理解就是,泡茶時將茶葉長時間浸泡在熱水裏,讓茶葉的內在滋味源源不斷浸出。但客觀來看,悶泡這種極端的泡茶方法,並不適用於好茶的沖泡。蓋因為產區好,原料好,工藝好,存茶到位的好茶,共性特徵是內在茶味物質積累尤為豐厚。反之,問題多多,表現差勁的劣質茶,茶味寡淡,實力有限。

六大茶類沖泡無標準,全靠自由發揮?這3點會顛覆你的認知

用蓋碗沖泡內質豐富的好茶,一應不提倡悶泡。快速注入沸水,迅速合蓋倒出茶湯,從注水到大部分茶湯倒出,短短不過7、8秒鐘,便足夠茶香與茶味的充分浸出,泡出一杯鮮醇甘爽,濃淡適中的茶湯。泡好茶,不需悶泡,而是快出水。不然,一開始就直接悶泡,第一、第二、第三衝左右的茶湯,因茶味物質過多消耗與浸出,喝起來滋味濃重。而後幾沖泡茶時,又會因滋味物質的過多消耗,導致後繼乏力。通俗來説,就是沒這麼耐泡。從泡茶時間的講究上,沖泡內質豐富的好茶,要快出水。除非是泡到尾水階段,大部分茶味已經浸出,滋味感變淡,才需要適當增加浸泡時間。

六大茶類沖泡無標準,全靠自由發揮?這3點會顛覆你的認知

如果一款茶,從一開始就表現出“不悶泡則味淡”的狀態。顯然説明它的內在茶味積累空洞,品質差勁,內質奇缺。自古來,響鼓不用重錘。而不響的鼓,才要重重敲!泡茶時,一款茶是否需要悶泡才好喝,最主要是看茶葉內質積累!至於有人抬槓説,悶茶多久主要看個人口味,一個人喝茶時間久了自然會對苦澀的耐受度會提高,茶葉的濃淡沒有標準……一杯太濃太苦太澀的茶,不符合大眾喝茶審美。與其故意引導新手,茶葉要悶一悶再喝,不如告訴他們茶味浸出規律的真相。好茶不必悶濃了喝,才是普適真理!

六大茶類沖泡無標準,全靠自由發揮?這3點會顛覆你的認知

《5》誠然,每個人有不同的生活追求與選擇。有的人,價值觀念比較正,努力追求更高品質的生活,無論是精神層面,還是物質層面,都積極爭取。想看見更廣的世界,想吸收更多的知識,想領略真正的好茶風采。願意花更多的時間與金錢成本,享受一款好茶帶來的美妙。努力學會喝茶,分辨茶葉好壞,學會品鑑與欣賞,學習泡茶細節,將一款好茶泡出盡善盡美的風采,不留遺憾。而有的人,生活理念比較“喪”,安於現狀,不願進取。自我滿足於網上9.9包郵的便宜低端茶,還一邊敲着鍵盤吐槽,有錢人都是人傻錢多,超過100元一斤的茶全是智商税。喝茶嘛,不過是樹葉子泡水。泡茶有什麼好講究的,亂折騰。什麼茶文化,説白了全是忽悠人。我每天投一把茶放進保温杯裏泡,就能喝小半天解渴。我喝茶這麼多年,還用你教我怎麼泡嗎?井蛙不可語海,夏蟲不可語冰。不同思想層面的人,難以溝通到一塊去。全篇的泡茶心得建議,很顯然,是針對前者。明明白白喝茶,要懂得用正確的茶知識武裝大腦。明辨好壞,分清是非對錯,買茶喝茶才不易踩坑交學費。至於説,泡茶這件事要不要有標準?説白了,懂的人自然會懂!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關注【小陳茶事】,瞭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鑑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190 字。

轉載請註明: 六大茶類沖泡無標準,全靠自由發揮?這3點會顛覆你的認知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