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情”與“餅”交融,小小模具如何製作出深入人心的糕點

由 万俟傲白 發佈於 美食

1,歡歡喜喜的糕點
古時候,如果有什麼喜事,在張燈結綵的同時還會準備許多各式各樣的糕點供賓客享用。糕點在宴席中,既能起到使口味調節變換的作用,同時又能使宴席上增加別樣的風格。因此糕點在各種喜慶場合中都被廣泛應用。
賀喜糕點主要用於人生中的四大喜事:婚嫁、添丁、喬遷、壽辰。婚嫁作為幾乎每個人都要經歷的人生大事,無疑在古今是個喜喜慶慶的日子。婚嫁時用的糕點有四種,一種是作為定情禮物,由男方到女方家裏定親時所贈送。另一種則是作為嫁妝的一部分,由女方帶到男方家裏,這種糕點,人們稱其為“坐底糕”,寄託着希望婚姻幸福,家庭美滿的祝福。

還有一種是宴請賓客時,擺放在宴席上的點心,用這種點心招待親朋好友 。最後一種是賓客帶來糕點作為禮物贈送給新婚夫婦,以此賀喜。
如果有孩子出生,為了慶祝,糕點也是必不可少的。主人和客人都會提前製作糕點,在慶祝新生兒出生的典禮上互相分享。這種糕點叫做喜糕,也可以叫做喜餅。喜糕代表主人向賓客表達了自己的喜悦之情,同時也可以作為伴手禮。
喬遷之喜時常送的糕點種類和前兩者有所不同。有送定勝糕的,寓意吉祥,喜慶,高升。也有送豆沙包的,寓意甜甜蜜蜜,生活和美。最後就是賀壽的時候所送的糕點了。送給老人的糕點大多為桃子形,這來源於古代軍事家孫臏的故事。

孫臏因拜師學習幾年沒有回家,師傅念及他孝順,在其母親壽辰將至時送給他了一個桃子,並囑咐孫臏回家時帶給母親吃。孫臏回到家後,看到母親因思念而過分憔悴的面容,於是連忙按照師傅囑咐把桃子遞給了母親,母親吃下後立刻變得容光煥發。從那以後,人們就經常在壽辰時送給老人壽桃或者桃子形的糕點,這寓意着祝老人身體健康的美好祝願。
糕點承載着人們對喜事的嚮往與歡喜,慢慢的成為了傳統祝福中的一種方式。

2,逢年過節的糕點
喜事少不了糕點的身影,逢年過節人們自然也會在家制作一些美味的糕點。
每到盛大的節日,人們總會自己在家裏製作一些糕點,或自己食用,或送給親朋好友。那除夕時白白胖胖軟乎乎的年糕,端午時飄香的甜鹹粽子,中秋時各式各樣的月餅無一不讓我們垂涎三尺。而這些根據我國傳統節日民俗製作的相應糕點,表達了人們對平安喜樂生活的嚮往。
所以,逢年過節吃糕點既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習俗之一,也承載着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願景,更增加了節日的重要意義。

3,喝茶伴侶糕點
中國人民在小憩時有食用茶食的習慣。茶食的分量小,體積也小,但是製作精細,樣式精雅。深受人們歡迎。
每當有客人來訪時,百姓們便會拿出自家的茶食供客人享用。每家的茶食都會有所不同,這和一個製作糕點的神器印糕版密切相關。原來印糕版在祖國的南方廣泛流行,有了它的參與使得美味的糕點多了幾分美感和情調。當然,為了保護好如此神器,百姓也有小妙招,比如在印糕板的表面塗上一層油,使用之後及時清洗和晾乾。
民間糕點多種多樣,而百姓日積月累的經驗妙招也是花樣百出,我們要留心生活中的點滴小事,由此來獲取源源不斷的靈感。

1,印糕版的出現
過去人們製作糕點都需要壓模,但是壓模的單調花式滿足不了人們的需求,所以功能齊全的印糕版應運而生。
所謂印糕版,就是用來做各式糕點的木頭模子,時至今日,木式印糕版已經經歷了上千年的歷史,由傳統純手工工具轉換成了塑料和金屬製成的印糕模。
木式印糕板於唐代最先出現,歷經了幾千年的世事變遷,它具有極其深厚的傳統文化內涵。但我們現在使用的印糕板,無論原料是木頭、塑料還是不鏽鋼,它早已不具有厚重的文化內核,而是單純的淪落為一種工具。縱使它的花樣再多,製作再精美,也不是當初的印糕版了。

與現在相反,在明至滿清階段——木製印糕板的鼎盛時期,每家每户都有印糕板做糕點,這不僅僅是純粹使用,更是為了各種各樣的民俗活動,例如喜事、喪事、祭祀,踏青,或是逢年過節等。一塊小小的印糕板,不僅散發着稻作文明的悠悠古韻,而且不同的紋飾表達的寓意也大相徑庭。
有了需求自然就會產生印糕板,這符合事物產生的規律。產生後它能夠得到有效應用,這成為了它一直存在的原因。應用後為了符合人們的審美需求,它變得更加精細,這是它獲得認可的理由。

2,印糕板的普遍盛行
印糕板的普遍盛行是由於滿清貴族對面食的喜愛。同時,清朝作為實行封建制度的最後一個朝代,因此當時的社會經濟基礎比較趨於牢固,這為印糕板的盛行,提供了經濟基礎。而明清刻印技術的飛速發展則為包括印糕版在內的各類物件的廣泛應用提供了最根本的技術支持。再加上傳統民族文化的擴展性,印糕版在這三個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變得盛行起來。
2.1印糕板盛行的經濟基礎
印糕板的流行跟一羣滿族吃貨密切相關,他們雖然是手握權柄的貴族,卻在飲食上有所偏嗜,萬千美食都對糕點情有獨鍾。而清朝初期帝王兢兢業業使得國泰民安,經濟的繁榮,這就給了文化瑰寶印糕版面世的機會。糕點寓意深厚,逐漸成為了民俗禮節的代言人。

2.2木刻技術的發展是印糕板盛行的技術支持
印糕板的精髓就在於其上所刻的圖案形狀,而這離不開木刻技術的發展和創新。
背靠康乾盛世這棵大樹,剪紙、皮影戲、年畫等民間藝術在清代發展到了高峯。木版年畫自然也不例外,它在清代民俗文化大繁榮時抵達了技術的巔峯。再加上中國篆刻技術的突飛猛進,印糕版的刻畫變得越來越容易,圖案也越來越精妙和逼真。
沒有什麼卓越的成就是不依託於大環境的,正是由於清代的國泰民安給了中國民俗產業的轉機,使得木刻技術飛速發展,印糕版於全國普及。

1,模具傳情
糕點模具上的圖案往往代表着人們食用糕點時的心情,寄託了贈與者的思念。
明代以後的人們對飲食禮節十分注重,逢年過節時,每家每户都會拿出自家的印糕版製作糕點,用自制的糕點來表達對親朋好友的祝願。
比如中秋佳節,月亮與月餅遙相呼應,哪怕面對令人惆悵的別離,也不由得食用月餅來期盼他日團圓。所以,此時人們用印有“花好月圓”、“中秋快樂”等字樣的印糕版製作月餅,將自己的滿腔思念寄託其中。而老人壽辰時,兒女則會送上壽桃形狀的點心表達心意。
製作精美的糕點表現出主人對賓客的尊敬以及自己地位的彰顯。以模具傳情,代表着古人在辛勞生活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與寄託。

2,婚姻嫁娶之模具
在中國古代最重要的人生大事,莫過於婚姻嫁娶了。在婚姻嫁娶時,糕點是必不可少的一樣物品。
古時候新嫁娘不能輕易回孃家,而作為嫁妝的金色印糕版成了女兒惦念父母的寄託,那裏面是幼時回憶的味道,也是激勵自己面對人生新挑戰的不竭動力。
印糕板象徵着勞動與勤奮,從孃家帶過來的獨特意義,更顯現出它的情懷與地位。

3. 傳達對生命的的敬畏之情
每個人在生命的不同階段心境,環境都會有不一樣的變化。用不同時期所食用糕點的變化就可以表達出這種心境與環境的變化,以及對生命的敬畏之情。
比如,出生時吃蓮花圖案糕點,聖潔的迎接新生命的到來。結婚時吃喜字糕點,點滴細節將喜慶的氛圍渲染。過壽時吃桃圖案糕點,祈禱長輩壽比南山。
在封建社會時,糕點的不同形狀體現了人們對生活的美好期待,糕點的不同圖案傳達出了人們對生命的的敬畏之情。

中國的糕點文化由來已久,但隨着時間推移和物質的極大豐富,“點點心意”在奢華禮品的強大攻勢下羞赧後退。
我們隨處可見西式的麪包房,但是中式糕點鋪卻很少。人們可以隨隨便便説出蛋糕、麪包的名字,但傳統的中式糕點卻叫不上來幾個。
好在伴隨着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一些熱愛中國糕點的經營者已將一些糕點推廣到了全國各地,甚至賣到了國外。而且,有的老匠人,在琢磨如何利用古法,還原更多的宮廷點心;有的老匠人,在用傳統的手藝,結合現代追求的健康和口味,創造出新的品種。中國的糕點文化已慢慢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