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34號特供處"和改善中美關係的神秘晚宴

揭秘:"34號特供處"和改善中美關係的神秘晚宴

歡迎尼克松總統的神秘晚宴

(《福建黨史月刊》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佈,請勿轉載)

上世紀70年代,中美關係解凍及至建交,是新中國外交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也正因其意義重大,對於前來實現“中美破冰”之旅的尼克松總統的來訪,周恩來總理格外重視,對歡迎宴會的菜譜、菜單設計等事務他都逐一安排並親自圈定。1972年2月21日上午11時30分,尼克松總統的專機在北京東郊機場準點着陸。當晚7時,周恩來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國宴,款待尼克松一行。伴隨着碰杯聲,中美兩國的關係揭開了新的一頁。

基辛格被中國名廚的高超手藝所征服

1971年7月9日凌晨4時30分,基辛格以外交史上最具傳奇色彩的方式開始了他48小時的中國之行。當晚,周恩來在人民大會堂設宴款待這位美國秘使。

此前,中國方面早有耳聞,基辛格不但是位很難對付的談判高手,也是個品味極高的美食家。席間,面對周恩來的頻頻舉杯,基辛格多是面帶微笑,禮貌應酬;而對眼前的美味佳餚淺嘗輒止,胃口似乎不佳……

就在此刻,總廚師長王錫田和同事正在廚房的灶台旁緊張地忙碌着。不料,他們精心準備的一道壓軸好菜卻出現了意外。這道壓軸菜就是中國的傳統菜——鹽焗雞,其做法是將大鹽粒炒熱,然後把肉雞燜在熱鹽中,通過鹽的熱量把雞燜熟。可想而知,製作需要一定的時間,而這時宴會已經開始上菜了,但雞還沒有燜熟。緊要關頭,他們想出了一個權宜之計,就是先把未燜熟的雞從鹽中取出,再用高壓氣槍將雞蒸熟,這樣,雞中既有鹽香味又透着軟爛嫩香。但誰也沒想到這卻成為了餐桌上的一道新菜品。

這道尚未命名的菜終於擺在了基辛格的眼前。不待周恩來介紹完畢,基辛格便一手拿刀一手執叉,迫不及待地指向紫砂陶鍋的雞品嚐起來。宴罷,他執意要見燒製這道美味的中國廚師。他緊緊握住王錫田的手連聲説:“這將是我此次東方之行最美妙的記憶。”然而此時的王錫田卻連這道菜的名字都叫不上來。還是周恩來以他外交家的機智為王錫田解了圍,他建議總廚師長説:“這道菜就叫‘基辛格雞’好了。”從此,基辛格的名字不僅與中美關係的歷史性轉折緊密相連,還和中國國宴上的一道美味佳餚連結在一起。7個月後,基辛格陪同美國總統尼克松再次踏上了中國的土地,太平洋兩岸對峙了22年之久的中美關係開始破冰。

為接待工作而忙碌的“34號特供處”

中美關係破冰是世界矚目之舉。中國方面之前就早做準備了,作為總理的周恩來對此更是高度重視。為保證尼克松訪華取得圓滿成功,周恩來親自召集有關部門開會,一再強調準備工作要做好做細,確保一切活動都萬無一失。當時,負責食品採購工作的張濤參加了那次籌備會議。

張濤所在的工作單位對外稱“34號”。這個誕生於新中國成立之初的食品“特供”機構,設立伊始的使命,就是為黨和國家領導人、外國元首訪華以及類似國宴這樣的重大國事活動提供安全的食品保障。出於保密的需要,一直以來,這裏只能用門牌號碼“34號”來命名。

揭秘:"34號特供處"和改善中美關係的神秘晚宴

碰杯

每到國內國際重大活動之前,34號供應部幾乎都能最先知曉。1972年的尼克松訪華也不例外。為了充分準備宴會所需要的各種食品原料,張濤和他的同事們幾乎跑遍了大半個中國。

當得知美國人喜歡吃海鮮時,有關方面便決定準備新鮮的黃海鮑魚備用。遼寧省長海縣獐子島人民公社的潛水隊接到任務後,冒着零下20多度的嚴寒進行採捕,從中挑選出精品運到北京。當尼克松聽説這些新鮮的鮑魚採自黃海深處時,不禁為中國人的好客而感動。

在歡迎尼克松的宴會上有一道“芙蓉竹蓀湯”,其原料竹蓀產自四川長寧。當年,縣領導接到上級通知,需緊急調集2斤長寧竹蓀,還説這是一項政治任務,千萬耽誤不得。由於把這件事説成是一項政治任務,所以他們就特別留意。後來,當地領導在報紙上看到了一篇題為《竹蓀:從國宴到世界》的文章,便確信當時的竹蓀就是為尼克松訪華的宴會所準備的。竹蓀的鮮美可口引得尼克松總統連聲讚賞。國務卿基辛格也豎起拇指説:“這是你們中國的白珍珠。就連全世界最有權威的《大不列顛百科全書》也還沒來得及記載。”

在歡迎宴會上,其中一道菜需要新鮮的蠶豆。但春播蠶豆一般要到七八月份才收穫,在天寒地凍的一二月份找到新鮮蠶豆是非常困難的。

由於時間緊迫,又正值春節放假,浙江省平陽縣供應組大部分同志被臨時召了回來。大家意識到,此時蠶豆的意義已經遠遠超越了它本身的價值。最後在平陽縣錢倉鎮一帶找到了長勢良好的蠶豆地。據當地人介紹,這就是在農業界被稱為“錢倉早”的蠶豆。由於當時蠶豆的果子還比較小,於是工作組多次請當地有經驗的老農進行推算,預測在運輸當天,蠶豆可以長到多大?當得知運輸那天蠶豆的豆肉已經可以入菜時,工作人員馬上向北京方面作了彙報。就這樣,經多方努力,這批新鮮蠶豆終於趕在尼克松抵達之前被送到了北京,錢倉小小的蠶豆準時上了國宴,在當時成為一段佳話。

奶酪和魚子等食品,這些在當時中國人都沒見過的東西,卻是外國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品,這可讓負責採購的同志犯難了。此時,美國方面還提出要為尼克松夫人準備一種可以直接飲用的果汁。這在今天聽來似乎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可在當時着實讓張濤等人費了一番腦筋。

他們那時只知道上海生產的汽水是兑着水喝的,能直接飲用的果汁卻還沒有聽説過。後來他們採用了人工壓榨的“土辦法”為客人加工出了果汁。

此外,還要對這些食品原材料進行毒物化驗和細菌化驗。工作人員從接到任務的那一天起,就整天躲在那狹小、安靜的化驗室裏,嚴格做到“隨到貨、隨取樣、隨化驗”。遇有緊急情況時,他們乾脆就24小時盯在現場,一絲不苟地履行着安全把關的使命。

經過一番緊張的籌備,一切接待工作準備就緒,只待那偉大歷史時刻的到來。

寓意深刻的“燒滑水”

揭秘:"34號特供處"和改善中美關係的神秘晚宴

舉杯

寓意深刻的“燒滑水”

當美國總統尼克松一行乘坐的“空軍一號”專機準時降落在北京東郊機場,尼克松與周恩來的兩隻手緊緊地握在一起時,周恩來意味深長地説:“你的手伸過了世界上最遼闊的海洋!”

按照慣例,外國元首來華訪問,中國人民解放軍三軍儀仗隊的陣容通常是由120人到155人組成。而此時展現在尼克松眼前的是他所從未見過,也是新中國外交史上前所未有的最大規模——由371人組成的陸海空三軍儀仗隊。對中方這種高規格、高禮儀的接待,尼克松感到非常滿意,他稱讚説:“中國儀仗隊是我見過的最出色的一個。”

以往外國元首來訪,通常都是下榻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的18號總統樓,此次尼克松總統一行也不例外。這天中午,釣魚台國賓館為遠道而來的美國客人準備了第一次午宴。為歡迎總統夫婦的到訪,毛澤東還親自為他們增添了3道菜,並指定由中南海的廚師程汝明做好後送到釣魚台。

其中有一道菜叫“燒滑水”,對於不喜歡吃多刺魚的外賓來説,上這道菜並不合適,但毛澤東執意要加上去。就這樣,燒滑水、魚翅仔雞、牛排這3道菜一同端上了尼克松夫婦的餐桌。尼克松總統及夫人得知這3道菜是毛澤東特意安排的,感到非常高興,而且吃得很乾淨。吃完之後還連聲道謝,並表示感受到了中國人民的好客之情。

事後,程汝明悟出了這道菜背後所預示的特殊意義。“燒滑水”實際上是用青魚的尾部做主料,那是魚身上最有力的一段,就像是魚游水時的前舵和推進器。毛澤東可能想借這個寓意,希望中美這兩個國家從這一週開始,一起推動兩國及世界向前發展。

名震世界的歷史性乾杯

1972年2月21日晚,為歡迎尼克松總統及夫人一行舉辦的盛大國宴在燈火通明的人民大會堂宴會廳拉開了帷幕。此時此刻,宴會現場的熱烈氣氛通過國際通訊衞星直接傳輸到了美國的千家萬户。

宴會開始,周恩來發表了熱情洋溢的祝酒詞。緊接着,祝酒是必不可少的一項重要內容,周恩來招待尼克松、基辛格這樣的貴賓用的茅台酒據説已貯存30年以上。當服務員將那古雅的水白陶瓷酒罐打開,一股特殊的芳香悠悠溢出,沁向四周。

“這就是馳名中外的茅台酒”,周恩來舉起面前的一個小酒杯向尼克松介紹道。當時的國宴,每個客人面前至少擺上大、中、小三個酒杯,每個酒杯都斟得滿滿的,其中必有國酒“茅台”。

“我聽説過您講的一個笑話。説一個人喝多了,飯後想吸一支煙,可是點火時,煙還沒有吸燃,他自己先爆炸了”。尼克松講到這裏,不等翻譯説出,自己先笑了。此時周恩來也開懷大笑,他當真拿來火柴,划着之後,認真點燃自己杯中的茅台酒,用愉快的聲音説:“總統先生,請看,它確實可以燃燒。”的確,這純淨透明、醇香濃郁的茅台酒將尼克松深深地迷住了。

時隔多年,尼克松在其回憶錄中,仍對這次國宴上喝茅台酒的趣事念念不忘。

就在中美兩國領導人手舉美酒頻頻碰杯之時,一位美國記者用鏡頭將周恩來與尼克松乾杯時的精彩瞬間捕捉下來,使國酒茅台因這歷史性的“乾杯”而名震世界。

雙方祝酒後,周恩來舉着酒杯向美國官方代表人員逐一敬酒。可是,只要稍一留意便會發現,周恩來祝酒時,説是“乾杯”,但卻不像過去那樣痛快豪爽地喝乾杯中酒。而只是用嘴唇輕輕沾一下杯沿,然後禮貌熱情地向對方致意,用一個微笑和注目的眼光替代了乾杯的動作。

他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後,尼克松一次又一次朝周恩來的酒杯投去目光並問道:“我聽説您的酒量很大?”周恩來笑了笑,帶着回憶的神情説:“過去能喝。紅軍長征時,我曾經一次喝過25杯茅台。”並説:“比這個杯子還大。”

尼克松吃了一驚,繼而疑惑地問:“可是今天您沒喝?”周恩來點了點頭:“年齡大了。醫生限制我喝酒,不能超過兩杯,最多三杯。”尼克松接着説:“我在書裏曾經讀過這樣一段故事,説紅軍長征途中攻佔生產茅台酒的茅台鎮,把鎮裏的酒全都喝光了。”周恩來此時眨動雙眼,目光裏流露出對往昔的眷戀,感慨地説:“長征路上,茅台酒是被我們看作包治百病的良藥,洗傷、鎮痛、解毒,還能治傷風感冒。”尼克松爽快地説:“那就讓我們用這個‘萬能良藥’乾杯吧。”

隨後,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樂團現場演奏《美麗的亞美利加》和《牧場上的家》兩首美國樂曲,將宴會的氣氛推向了高潮。這兩首曲子也是周恩來事先安排好的,他對軍樂團的同志們説:“《美麗的亞美利加》這首曲子是尼克松總統就職時選的曲子,他是個音樂內行,我們選這首曲子讓他像回到自己家鄉一樣親切。我們選擇這些曲子是表達中國人民的友誼。”尼克松在國宴結束後,特意在周恩來的陪同下來到軍樂團面前,對他們表示衷心祝賀和感謝,並對中方周到的安排讚不絕口。

尼克松在晚年撰寫回憶錄時,曾這樣描述當時的情景:“當我聽到這首我熟悉的美國民歌時,心頭不禁湧起一股暖流。因為這首曲子正是我在就職儀式上選擇演奏的樂曲。”

中國方面除了在宴會流程上做了細緻、周到的安排之外,為招待好來自大洋彼岸的貴賓,此次國宴排菜更多達幾十道,從規格上講,也是新中國成立後所少有的。其中包括:冷盤9道、熱菜6道、點心7道及甜品、水果、酒水飲料等等。美國方面也為這次宴會做了全面充分的準備,尼克松總統尤其費了一番心思。席間,他輕鬆自如地使用着中國筷子,不緊不慢地夾取美味佳餚品嚐,令周恩來大加讚賞。此時,或許只有尼克松自己明白。原來,為了這次訪問的成功,他很是費了一番心機,在出訪前埋頭苦練了一個多月使用筷子的技巧。

就在這次宴會結束7天之後,中美雙方共同簽署了舉世矚目的《中美聯合公報》,封存在中美之間22年之久的堅冰就此打破。

就在尼克松訪華之前,美國方面專門趕製了一批印有美國國徽的精緻酒杯,來搭配尼克松從美國加州挑選的一款他最鍾愛的起泡葡萄酒。於是在1972年2月27日由美方主辦的答謝晚宴上,眾賓客品嚐到了來自大洋彼岸的酒香。

在這次晚宴上,周恩來還給尼克松夫人帶來一份意外驚喜,宣佈將中國的珍稀動物大熊貓作為禮品贈送給美國。國寶大熊貓成為了中美兩國之間的友好“使節”,也把這場告別晚宴推向了高潮。

尼克松在祝酒詞中熱情洋溢地説:“我們在這裏已經一週了,這是改變世界的一週。”伴隨着碰杯聲,中美關係的堅冰已然消融,兩國的關係走向了新紀元!

(《福建黨史月刊》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佈,請勿轉載)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991 字。

轉載請註明: 揭秘:"34號特供處"和改善中美關係的神秘晚宴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