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慕津鋒
在落日餘暉的陪伴下,我穿街走巷,終於找到這家趙府街六十七號。
這個毫不起眼的小店,深藏在北京鐘鼓樓下的一條衚衕中,每天晚上六點準時關門打烊。
從門外看,這家店似乎並沒有特別之處,只是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破舊小門臉。較之其他小店,它可能更安靜些,更樸實些。但於我而言,卻有一種似曾相識之感。
我在北京生活了21年多,真的從未聽過它的名字。前不久一次偶然的機會,才知道在北京城內寶鈔衚衕附近還有這樣一家保留着幾十年前舊貌的國營副食店。這家店最具特色就是“三老”:老經營模式、老顧客、老品牌。當我在電視屏幕上第一眼看到它時,我就被它舊模樣深深吸引。從那天,我就很想來這裏看一看,站一站,觸摸一下那老舊的櫃枱,聞一聞那塵封在兒時記憶中的味道,感受它那歷經歲月滄桑卻依舊故我的狀態,再買上兩瓶這裏最有名氣的芝麻醬。
屏幕裏的它看上去,是那樣隨性,那樣不羈,那樣親切,很像我小時候去過的一家副食店。只是我記憶中的那家店比它大一些,長一些,東西也多一些。那個店早已不再,但它留給我的記憶,即使三十多年過去,我依舊無法忘懷。因為它裝載過我兒時一個小小的夢想。
時光荏苒,七七後的我早已進入不惑之年,我也開始慢慢學着回憶。因為在回憶的世界,我會變得快樂一些。在眾多記憶中,我一直記得小時候曾有一家讓我“流連忘返”的副食店。那家店在我的眼中,就是一個大大“shopping-mall”。在那裏,醬油、醋都是裝在一個超級大的瓷缸裏,上面還蓋着一個不知被多少醬油滴、醋滴浸染過的木蓋子。那濃烈的味道,我一進小店便撲鼻而來。而這裏最最厲害的一點是,有我想要的最好吃的東西:餅乾、糖果、點心,水果罐頭、江米條。為了能常看到它們,每次家裏要打醬油、打醋、打香油,我都會爭着搶着去。拿上瓶子,我一路狂奔,去那二里之外的“大世界”。
推開副食店那破舊的木門,走進那充滿香氣的世界,看着那長長玻璃櫃台和貨架上擺放着的五顏六色的食品,小小的我就如同劉姥姥進了大觀園,完全被這裏所吸引。
這裏的東西怎麼這麼多?
怎麼這樣誘人?
就連空氣中都飄蕩着餅乾、糖果、點心,水果罐頭、江米條混合的美麗氣息。每每這時候,我那小肚中的饞蟲瞬間便被激發起來。可我低着小腦袋看看手中媽媽給的那點錢,唉!這錢只夠打醬油或是打醋,我也只好“望洋興嘆”。可這卻絲毫不影響我的興致,因為我可以“window-shopping”。我那雙大眼睛抓住一切時間東瞅瞅、西看看、北望望、南瞧瞧,小鼻子也在使勁地吸着各種香甜的味道。不一會兒,我便“酒足飯飽”。別小看這種“window-shopping”,雖然什麼都不能買,但聞上一聞,看上一看,我的小小世界便已很知足了。
真的,對於那時的我而言,聞夠、看夠也是一種幸福,一種滿滿的幸福。
幸福之後,我小手拿着醬油瓶或者醋瓶或是香油瓶,心滿意足地屁顛屁顛跑回家了。為什麼是跑?因為我要把耽誤的時間趕回來。省得回去晚了,還要被媽媽説。
那時的我與一個小小夢想,總想着以後長大了,自己有了工資,我一定要把這個副食店裏的餅乾、水果罐頭、江米條全部買下。我連吃的時間都設計好了:一、三、五吃餅乾,二、四、六吃水果罐頭,星期天全天吃江米條。每次都要吃到打飽嗝才住手。想到自己這個宏偉的藍圖,我的口水就有些不聽使喚地要流出來。帶着這個夢想,那個副食店陪伴我走過一段快樂的兒時歲月。
後來,我們搬走了,那個店我再也沒有去過。再往後,聽別人説,因為太過老舊它被拆掉了。再後來,我離開家去外地求學。畢業後,我來到北京這座城市工作、生活。中國日新月異的變化,讓一座座高樓拔地而起,讓一個個新商業業態出現,真正現代化的“shopping-mall”接連出現在人們的世界中。作為舊有經濟的載體,有些不合時宜的副食店早已開始逐漸消亡,我也漸漸淡忘了那個副食老店。
沒想到2021年,我還能再次見到這種保留着舊貌的具有國營性質的副食店。
聽説趙府街67號成立於1956年,一開始就是一家國營副食店。但從上世紀九十年代起,隨着新商超的出現,該店逐漸衰落。其面積不斷萎縮,由最初的100多平米變成了現在的40多平米,售貨員也由早年的20多人減為4人再減為現在的2人。2006年,現在的經理李瑞生與奧士凱連鎖公司簽訂承包合同,由他獨自承包經營該副食店,自負盈虧。李瑞生接手後,既未改變該店的經營模式,也未對店內進行裝修,他希望給這座城市保留住這家老店原有的風味。直到現在,該店還依舊提供打醬油、打黃醬、打醋的老式服務。也正因如此,它後來漸漸有了名氣,大家都爭相來這裏懷舊。
當我走進小店,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深棕色木製櫃枱,還有那貨架上方懸掛着的商品宣傳畫。據店員講,這些宣傳畫是20世紀50年代就有的老物件。商品的陳列樣式一看就是計劃經濟時代的風格。店員稱重依然用着枱秤,算賬使算盤。我小時候的副食店也是這樣,店員算賬就是噼噼啪啪用算盤。雖然店裏樣式老舊,牆面斑駁,但貨架上出售的商品卻讓我看到它的與時俱進,因為有我熟悉的海底撈湯料在那裏擺放着。
櫃枱裏面放着三個大缸,我猜應該是盛放着醬油、醋和黃醬,因為那味道我很熟悉。
打望後,我對櫃枱上擺放的醬菜產生了濃厚興趣。小店玻璃櫃台上整齊碼放着兩排八個青花瓷盆,盆裏裝着各式老北京醬菜。出於好奇,我請售貨員幫我介紹一下這八種醬菜的名字,售貨員高興地答應了。不知為什麼,一聽我可能會寫篇有關小店短文時,他剛介紹時有些緊張,但很快他調整好狀態,熱情地為我一一講述這些看上去顏色各異、樣式各異的醬菜名稱:玫瑰大頭菜、水疙瘩、熟疙瘩、醬黃瓜、青豆撇了絲、辣蘿蔔條、滿口脆、醃辣椒、醬瓜。
最後為了紀念此行,我特地買了一瓶麻醬和兩種醬菜帶走。
真希望這家藏在街巷深處的小店能長久地存在下去,因為它那吱紐作響的木門、醃漬已久的櫃枱、發黃斑駁的牆皮,承載着我們這一代人兒時記憶。
這份記憶對我而言,是那樣的珍貴。兒時的一個夢想,現在想來,依舊還是那樣香甜。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