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吃的麪條和糕餅,背後竟然還有這些故事,糕餅的模印也大有講究

麪條的起源發展

常吃的麪條和糕餅,背後竟然還有這些故事,糕餅的模印也大有講究

在中國,掛麪可謂歷史悠久。唐代、宋代是麪條真正成“條”的時期。元代、明代已經有掛麪問世。掛麪的生產在元代就開始了,當時主要採用太陽曬乾。直到新中國建立前,大量的掛麪均為手工製作,僅少數採用機械製作。

新中國建立後製面業才得到迅速發展,掛麪生產線的機械化程度日益提高,室內烘乾技術較為普遍地推廣。掛麪發展到今天,品種繁多,製作技術各異。中國人喜歡吃麪食,尤其在北方,方便麪、掛麪等大行其道。

新的研究表明,遠在唐代,中國人就已經在食用這種“快餐”。專門從事敦煌飲食研究的高啓安博士説:“檢閲敦煌文獻發現,遠在唐代就出現了掛麪,當時叫作‘須面’。”過去,學術界一直認為成書於元代的《飲膳正要》所出現的“掛麪”,是中國有關掛麪的最早記載。

而在敦煌文書中不止一次出現“須面”,並被裝入禮盒送人。如當時敦煌的一户人家將須面用作了婚俗中的聘禮。今日中國仍有地方將掛麪稱作“龍鬚麪”。帶你走進面的世界

辨別掛麪好壞的方法

常吃的麪條和糕餅,背後竟然還有這些故事,糕餅的模印也大有講究

顏色:

真正的掛麪顏色應該是一種柔和的白色,特別白的不一定好,面的白色應該是柔和色。越接近麥心越白,這是肯定的。

外表:

好掛麪的包裝緊,兩端整齊,豎提起來不掉碎條。

氣味:

抽出幾根麪條,或在麪條的一端用鼻子聞一下,如有芳香的小麥麪粉味,而無黴味或酸味、異味,就是好掛麪。

試筋力:

上好的面,用手捏着一根麪條的兩端,輕輕彎曲,其彎度可達5 釐米以上。不整齊度:不整齊度應低於15%,其中自然斷條率不超過10% 的為上好麪條。衞生指標:麪條應無雜質、無黴變、無異味、無蟲害、無污染。

包裝:

淨重偏差不超過±1%,包裝緊實,整齊美觀,包裝上應標明廠名、產品名稱、商標、淨重、生產日期、保質時間。

硬度:

硬度好的咬起來發脆,擰一擰比較有勁,不容易斷,這是比較好的麪條。

過去的故事餅裏的禮節

常吃的麪條和糕餅,背後竟然還有這些故事,糕餅的模印也大有講究

糕餅不僅代表着古老的飲食文化,還是人類文明開始之後民俗文化的傳承象徵。而每當節慶、喜事、祭祀時,製作這些糕點可表達對大地自然律變的謙卑之心。應景糕點、節慶大餅、祭祀糕點、手作年糕……細細尋味每一種糕餅背後醖釀的真情,都可以感受人類智慧的豐美。

粉類

介紹

中式糕餅最常使用的粉類有面粉、米粉。依糕點不同會選用不同筋度的麪粉,以及不同米研磨製成的米粉。

熟綠豆粉

熟綠豆粉(專做綠豆糕的豆粉)由純綠豆烘焙研磨而成,細膩,香氣濃郁。

太白粉

太白粉是由土豆精煉的澱粉,加水遇熱會凝結成透明的黏稠麪糰。

黏米粉

由黏米研磨而成,成品較硬,有着糯米粉不可代替的作用。

糯米粉

糯米粉是由糯米浸泡於涼水中2 ~ 3 小時使顆粒膨脹後撈出瀝乾水分磨成的粉,其粉粒鬆散、吸水力強、黏度高,與水調和後產生黏性,製成的食品軟滑帶黏性,多用於廣式點心。

“糕模”“餅模”“餅印”

常吃的麪條和糕餅,背後竟然還有這些故事,糕餅的模印也大有講究

這些傳統的木質模具是製作糕餅時使用的印模,是糕餅文化裏的重要一環。質樸的木紋上雕着凹凹凸凸的美麗花草圖案,或表達吉祥祝福的文字;更隱藏着習俗信仰等內涵,反映多彩的民俗文化。

花形:

餅模外形以圓形居多,有“月圓人團圓”之意;圓形之外還有象徵“花開富貴”的花形等各式餅模。

龍鳳:

龍鳳拱雙喜的紋樣,為傳統婚嫁中常用的喜餅模具,有着龍鳳呈祥的寓意。

糕模:

糕印外形通常為無柄,圓紋精緻,變化多端。

囍:

囍字表示好事成雙,而豐富的花樣紋飾象徵着幸福、喜悦。

糖類介紹

常吃的麪條和糕餅,背後竟然還有這些故事,糕餅的模印也大有講究

黑糖:

未經褪色的茶色砂糖,具有獨特的香甜味,多用於風味獨特且顏色較深的點心。

細砂糖:

顆粒細小,色澤雪白,溶解後無色透明,是糕點的常用調味劑。

糖粉:

細砂糖磨成粉末狀,溶解速度快;糖分內含有少許玉米澱粉,有防潮及易混合的特點。

麥芽糖:

無色透明狀,甜度比蔗糖低,可取代砂糖使用,因為保濕性好、黏度高,經常用於餡料內。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87 字。

轉載請註明: 常吃的麪條和糕餅,背後竟然還有這些故事,糕餅的模印也大有講究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