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膩了魚肉葷腥,如東人常以野菜“間口”。當地的野菜有薺菜、枸杞頭、野芹菜、黃花兒菜、馬蘭頭兒、馬齒莧、香椿芽、野蘑菇、地耳、小蒜等許多種。這些野菜自生自長在河畔地頭、場邊路旁,隨手可採,四季皆有。這是如東氣候濕潤、土肥地沃的良好自然條件給予人們的一種恩賜,使如東人的餐桌豐富了許多。
薺菜可從頭一年的深秋一直吃到第二年的初春。從田邊路旁用小刀將其挑來,洗淨,可油炒,可燒湯,亦可作拌菜。只需擺少量食鹽,淋上一點麻油,不必放味精調味,因為薺菜本身就有一股自來鮮。薺菜用熱水稍焯,切碎擠盡水分,拌以蝦米、豬肉丁,可作圓子芯,薺菜蛋餃兒,或包春捲,做包兒餡,清香碧翠,鮮美爽口,是當地傳統特色食品。每年除夕之夜與正月初一,大家小户都吃薺菜燒豆腐,取“聚財代代富”之意,從古一直沿襲至今。
枸杞頭為枸杞枝頭頂端嫩葉,其果實為枸杞子。枸杞生長於路邊草叢之中,春季暴芽長葉,將其掐下,洗淨爆炒,鮮綠略帶一點苦味。 春日的早晨,鄉姑採摘了用竹籃拎到城裏來賣,街頭巷尾傳來一聲聲脆生生的叫賣:“枸杞頭兒野芹菜——”每片嫩葉都碧碧的、翠翠的,還閃爍着晶瑩的露珠,看了確實招人喜愛。如今,路邊的枸杞越來越稀少,只在每年春天偶爾在農貿市場可以見到枸杞頭鮮嫩的綠影。
野芹菜,生於岸邊水旁,又名香芹,亦稱藥芹,因莖葉含芹菜甙揮發油,所以吃在嘴裏有一股特殊香味。每年春末夏初栽秧時節,農村孩子將其摘取,掐去葉,擇除根,用沸水焯過,與茶幹丁、蝦米做成拌香芹,或爆炒香芹肉絲,均是清香美味菜。如今生活條件好了,患高血壓、高血脂的人卻多了,而野芹菜有降壓降脂有功效,所以野芹菜成了藥食同源的蔬菜而寶貴起來。
黃花兒菜,又名苜蓿,黃花兒菜適應力很強,無需下種。地頭路邊均可見,秋天暴芽,第二年春季生莖長葉,綠茵茵一片。掐取二寸長的嫩頭,可生炒,也可稍加鹽醃漬,擠去滷汁,加糖、醋、味精、麻油、做成熗黃花兒菜,清雅香甜。不光百姓餐桌上可作小菜,還堂而皇之地登上了飯館的筵席。到了仲春季節,不少人家手掐刀割其嫩頭,用鹽醃漬鹹黃花兒,黃黃的,香香的,拌以白糖、味精、素油,清蒸成鹹肖黃花兒,是江海農家與城鎮居民夏秋時節一道美味家常小菜。
馬齒莧,一名酸米菜,藥名安樂菜,為馬齒莧科植物,肉質草本,葉象馬齒,厚厚的,圓而長,對生,長在莖上,開黃色小花。果實成熟時環狀裂開,春夏季節在我縣農村田埂、泥路兩側隨處可見。
馬齒莧有較強的抑菌作用。老人們説,伏天吃馬齒莧,不拉肚不腹瀉。馬齒莧可焯過拌食,也可焯後曬成幹,冬天與豬肉紅燒,別有一番風味。
香椿芽,又叫香椿頭,芽既可食其嫩莖,也可啖其火紅的嫩葉。鮮香椿芽放在鼻前嗅一嗅,有一股沖人的怪味,既非酸甜苦辣之味,又無惡臭難聞之氣,似有一點野草的芬芳。可炒食,亦可與米屑、乾麪調拌做成香椿餅,放在油鍋中火岡熟,芳香可口,既能充飢,也具潤腸、止血、固精的藥性功效。香椿芽還有用鹽醃漬存放起來,以後洗去鹽粒,燉熟,淋些麻油,當鹹小菜吃。過去的醬菜園有醃漬的香椿芽出售。
野蘑菇,一場春雨過後,傘狀野蘑菇便頂破地皮,從土中生出。一簇簇,大大小小,多則十幾,少則三五個,乳白色。鄉村的孩子手提籃子,將其採摘回來,交母親洗淨,可做成炒蘑菇,蘑菇湯、蘑菇燉蛋等,腴滑可口,鮮嫩無比,比人工培植的蘑菇要美味得多,只是要能與毒蘑菇辨別,否則食之將釀成大禍。
小蒜,小蒜野生,處處有之。苗、葉象葱,根、子皆似葫。春季從溝岸、田頭用小鍬挖取。不用擇根,只需洗淨,瀝乾水,以鹽醃漬於甕缽內,出滷後便可取出擰乾、切碎,加以素油、白糖、味精隔水燉熟,苗、葉、根莖均可食,是尋常人家餐桌上早晚的下飯小菜。也有農家將小蒜與黃花兒、鹹菜同醃一甕的,以減少其蒜氣,又使黃花兒、鹹菜變得蒜香可口,吃起來更覺有味,醬菜店有醃小蒜出售,有時農家也將自家吃不掉的醃小蒜拿到市上去賣,換取幾個零用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