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美食之都
▼
“早釣魚,晚釣蝦,中前午後釣季花。”這是揚州一帶耳熟能詳的俚語。原是垂釣者的釣魚經,什麼時候釣什麼,是有規律可循的。
其中所説的季花,季似鯽,花非花,季花魚是也。也有稱作、寫作鯽花魚的。與清代《調鼎集》“取季魚,肚皮去骨,拖蛋黃,炸黃,作松鼠式。油、醬油燒”中的季魚,指的是一回事。
與鱖魚二字的邂逅,是在古詩詞裏。唐代詩人張志和《雜歌謠辭·漁父歌》中寫道:“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春江細雨不須歸。”年少不更事,鱖字認不識,更不知鱖魚是神馬東東?趕緊查了《辭海》,終於弄懂難寫又難認的鱖字,不能讀半邊厥音,在旁邊注了個桂,生怕忘記,再讀錯。誰知歪打正着,桂、鱖通用,鱖魚原來是季花魚,不禁一笑。
松鼠鱖魚,作為名菜,生出許多美麗的傳説。一説起源於蘇州,專諸刺吳王“魚藏劍”故事裏言及的魚,即是松鼠鱖魚。乾隆下江南到蘇州松鶴樓食之讚不絕口的魚,也是松鼠鱖魚。揚州人認為自己系洪武時期由蘇州閶門遷徙而來的後裔,淮揚菜系裏有這道菜名,本並不奇怪。卻又出現另一説,隋煬帝南巡揚州時,命廚師將他所遊覽之景製成佳餚。廚師挖空心思製作而成,呈上來就是這道松鼠鱖魚。蘇州也好,揚州也罷,江湖從來不缺傳説。隋煬帝這個,乾隆爺那個,“滾滾長江東逝水”,“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正所謂飲食文化,源遠流長。佳餚美饌,回味芬芳。
近日,到揚州十大“淮揚菜特色體驗店”之一,江都唯一的一家——揚州市龍川明珠國際大酒店探店,更加明白美食好吃,美味難調,美餚難制。買鱖魚是第一關,進貨渠道至關重要。
然後拿到後廚,有專門人負責清洗得乾乾淨淨,放進保鮮櫃備用。
再翻開其中一片,從反面拿掉魚骨,靠近內臟的部分也切掉,留作他用。這時候的桂魚,渾身無骨,軟軟耷耷的。
廚師還是那位廚師——戴文建大廚,刀還是那把刀,但明顯手法、刀法都輕盈温柔了許多。
廚師一手捧着魚身,一手拎着桂魚尾巴,此時的油鍋沸騰滾燙,輕輕地放進去,魚尾巴最後放入,保持一個翹翹的姿勢。
經過油炸,魚肉由雪白慢慢變成淡淡的黃色。起鍋後,色澤金黃,潑上澆頭,配上煎炸過的魚頭,酷似蓬蓬鬆鬆松鼠毛的魚肉,整條魚的形狀,昂頭翹尾,栩栩如生,活像一隻調皮可愛的松鼠。
松鼠鱖魚,以前又叫糖醋桂魚。如今,現代人從健康理念出發,高糖分的飲食不再受歡迎,甚至排斥。於是,澆頭改成為茄汁。所謂茄汁,是用番茄與橙子一起壓榨出來的汁,拌以松子,蝦仁,青豆以及各種水果丁等,加熱至滾燙而澆上去。
- END -
文丨張懷珊
圖 | 拾味揚州
下期美食——《香格里拉•揚州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