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是中國民間最隆重盛大的傳統節日,是集祈福攘災、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新春賀歲活動圍繞祭祝祈年為中心,以除舊佈新、拜神祭祖、驅邪攘災、祈求豐年等形式展開。每到春節,人們依然會盡可能地回到家人的身邊。團圓,依然是春節固有的文化習俗,親族和睦也依然是絕大多數中國人不變的嚮往。
春節自古有百節之首的説法,有關春節的各種民間傳説故事更是遍佈大江南北。在傳承發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習俗,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如買年貨、掃塵、貼對聯、吃年夜飯、守歲、拜歲、拜年、舞龍舞獅、拜神祭祖、祈福攘災、放鞭炮、放煙花、遊神、押舟、廟會、遊鑼鼓、遊標旗、上燈酒、賞花燈等。
民間有一民謠:糖瓜祭灶新年到,閨女要花兒要炮。老頭兒要頂新氈帽,老嬤嬤要件新棉襖,新媳婦光看不敢要”。充分地展現了過年的氛圍,春節並非只指夏曆的正月初一這一天,習慣上從臘月初八開始,包括祭灶、除夕、大年初一、人日,以及元宵節的吃元宵、鬧花燈等。大年初一開始一直到正月十五,每天都有它固定的習俗。
初一餃子,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佳餚。餃子同音“交子”,即新年與舊年相交的時刻,就意味着更歲交子,春節吃餃子被認為是大吉大利的行為。另外餃子外形似元寶,包餃子就像包住福運,吃餃子則寓意着生活富裕。
現在春節吃餃子是人們表達在辭舊迎新之際祈福求吉願望的特有方式。餃子是年夜飯桌上必不可少的飯菜。尤其是在中國北方,包餃子、吃餛飩 子,已經成為大多數家庭歡度除夕的一個重要活動。俗話説:“大寒小寒,吃餃子過年。”到了大年三十的晚上,最重要的活動就是全家老小一起包餃子。
初二面風俗,其實這個意思就是在大年初二的時候吃麪條是有一定的講究的,通常人們在大年初二的時候吃的麪條都是要用大年初一做的餃子面來做的,用剩下來的面除了節約以外,有人們對新年的美好祝願,希望新的一年天天都能有餘糧,而且人生也一定要和麪條一樣順利。煮麪須為冷湯。把面煮熟後用冷水浸過,就稱為冷湯了,通常人們打滷麪或者做炸醬麪的話,都是會用冷水過的,這也是大年初二出來的一個習俗。
廣東的人在大年初二的時候會吃發糕,在大年初二的早上也是有吃餛飩的習慣的,不過大多數的地方是在中午的時候吃餛飩,而且大年初二當天如果天還沒亮的時候,怎麼起牀煮餛飩的話也是比較好的,其實在中國每個地方吃的東西都是會有一些差別的,尤其是在傳統節日上面的差異,也非常的明顯。
初三合子往家轉,合子,就取個“合”字,即“闔家團圓”“和和美美”之意。“轉”與“賺”同音,取意“財源滾滾”。合子是中華傳統美食的一種,可能很多南方朋友不太瞭解合子。合子在北方比較常見,很多人在捏餃子的時候,多出了一些材料就會捏上幾個合子。
合子是由餃子變通過來的,它是在兩個麪皮中間夾上韭菜肉等餡,由上下捏合成的帶花邊的圓形,像畫中的太陽公公一樣,或者把它對摺成餃子狀,再用油煎成金黃,象徵家庭和美圓滿。合子的“餡兒”以蔬菜為主,少放肉餡,甚至不放肉餡。提到合子餡兒,就不得不説韭菜了,因為這兩物是絕配。平時人們因為常吃韭菜餡兒的,所以韭菜餡兒合子被簡稱為韭菜合子。
初四烙餅卷雞蛋,北方有句俗語:“初一餃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轉,初四烙餅卷雞蛋”,大年初四,烙餅當主角,麥香、油香、葱香、肉香,帶着餅鐺的炙熱一起散出,冬日升起的微煙頗有騰雲駕霧之感,初四烙餅炒雞蛋,小烙餅也有大美味。
烙餅卷雞蛋將雞蛋煎熟,用攤好的雞蛋放在大餅上,捲起來就可以吃的食物。烙出的薄餅,一張張薄如蟬翼,再捲上做好的韭菜炒雞蛋,吃起來餅彈菜香、鮮香怡人。烙餅成功的標誌是:薄餅會鼓成“氣球形”,吃的時候,可以從中間揭成2張單餅,業內叫做“一鼓兩蓋”
喜歡這些菜的朋友,趕快點贊關注並收藏起來學着做吧!如果您不知道三餐做什麼,吃什麼,或者給孩子做什麼零食,就過來看看我分享的家常美食吧,從這裏你可以找到靈感哦。我是一位專注於家常美食的80後二胎寶媽,用最簡單普通的食材,做出最健康美味的家常美食菜餚。您的點贊關注是我前進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