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眼中的挑食,或許只是他們愛吃的菜,孩子不喜歡吃

父母眼中的挑食,或許只是他們愛吃的菜,孩子不喜歡吃

父母眼中的挑食,或許只是他們愛吃的菜,孩子不喜歡吃。

當一個孩子不喜歡吃某種食物時,即便是父母大聲呵斥、惱怒孤立,甚至是打罵責罰,也很難讓孩子把這口飯嚥下去。比如茼蒿、芹菜或韭菜,總有些孩子不喜歡吃這些氣味“獨特”的蔬菜,儘管他們的父母,特別喜歡吃。

我們常常可以從朋友圈、資訊或是專家評論中,聽到多吃蔬菜、水果有益健康的論調,可是作為父母,我們給孩子吃什麼、怎麼吃,用什麼方式讓孩子吃,都是需要謹慎考慮和充分流通之後,才能夠做出決定的事情。

父母眼中的挑食,或許只是他們愛吃的菜,孩子不喜歡吃

更何況,大部分家長所謂的“孩子挑食”,孩子不能吃什麼菜,其實是家長自己不喜歡吃、也不能吃,就潛移默化地想要影響到孩子,讓孩子也跟着自己的意願,去挑揀食物。在這樣的時刻,孩子順應了父母的意願,去吃父母喜歡吃的菜,拒絕和放棄父母不喜歡吃的菜,表面上看來是一團和氣,實際上,卻是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的逐漸“崩塌”。

許多家長總覺得自己家的孩子不好,不管是吃東西、喝飲料,都顯得沒耐心、沒主見,卻從來不去反省自己在家庭教育中對孩子的負面影響。

父母眼中的挑食,或許只是他們愛吃的菜,孩子不喜歡吃

毫無疑問,如果孩子聽了父母的話,那就是“挑食”;如果孩子不聽父母的話,吃自己想吃的菜,拒絕自己討厭的菜,那麼在父母的眼裏,孩子的言行舉止就有了不懂事、不聽話,甚至是“叛逆”的意味。

實際上,對於人類來説,“吃”是最基本的需求,只要是肚子餓了,飯菜可口,我想沒有一個人會莫名其妙地厭食和挑食。而且,每個人的飲食喜好、口味和習慣都是千差萬別的,不能説父母喜歡吃韭菜,就非讓孩子也多吃韭菜;父母喜歡吃芹菜和茼蒿,如果孩子沒有興高采烈、狼吞虎嚥地吃,就訓斥孩子説他不懂事、不聽話。

父母眼中的挑食,或許只是他們愛吃的菜,孩子不喜歡吃

這樣的教育,未免有些太不近人情了。

自古以來,飲食文化和核心就是感恩和感受美食。“自然”賜予了我們新鮮食材,智慧、經驗和學識讓我們懂得烹飪、煎炒和蒸煮的技巧,如果父母的廚藝確實是無可挑剔,能夠將孩子不喜歡的蔬菜,做出孩子喜歡吃的口味,那麼在美食麪前,孩子其實根本就沒有多少抵抗力。到時候不用父母去催,孩子自然會吃得大快朵頤。

父母眼中的挑食,或許只是他們愛吃的菜,孩子不喜歡吃

換個角度説,大多數“挑食”的孩子,問題都是出在家長身上。

從母親懷孕開始,對於飲食的喜好和口味,就會有一部分通過基因來遺傳到孩子身上。

等到孩子出生,再長大一些,懂得自己來選擇或表達對於食物的偏見,那麼對於這些擁有更多的味蕾,對於食物的風味和口味更加敏感的“小美食家”,如果父母把諸如韭菜、芹菜或茼蒿擺在孩子面前,想要他們嚥下去,就需要認真和孩子進行溝通和交流,看看他們到底是吃飽了,還是因為確實不愛吃、討厭吃!

父母眼中的挑食,或許只是他們愛吃的菜,孩子不喜歡吃

畢竟,成年人已經品嚐過了太多辛辣刺激的食物,對於芹菜的酸澀、韭菜的刺鼻和茼蒿的“怪味”,早已經因為感官退化而習以為常。

《孔子家語·六本》有云,“久入芝蘭之室而不聞其香,久人鮑魚之肆而不聞其臭”。

對於成年人來説,在“孩子挑食”這個問題上,不能只從自身的喜好厭惡出發,去制約孩子對飲食、蔬菜和水果的喜好厭惡。

父母眼中的挑食,或許只是他們愛吃的菜,孩子不喜歡吃

孩子再小,也是一個能夠獨立思考、自主思考的個體。

能夠體察和照顧孩子的細微情緒,能夠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喜好厭惡,這樣的父母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如果一個孩子,在父母的“威逼利誘”下,只敢吃父母喜歡吃的菜,那麼這樣的教育,這樣的童年,這樣的人生,也太可悲了。

歸根到底,父母不想讓孩子“挑食”,還是因為想讓孩子正常發育、快速成長,那麼,在科學飲食的基礎上,儘可能讓孩子吃自己喜歡吃的食物、蔬菜或水果,它不香嗎?

父母眼中的挑食,或許只是他們愛吃的菜,孩子不喜歡吃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31 字。

轉載請註明: 父母眼中的挑食,或許只是他們愛吃的菜,孩子不喜歡吃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