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粽子之旅,舌尖上的粽子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曆史。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説有很多,在民間流傳比較廣的版本應該是源於紀念屈原了。傳説屈原投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丟進江裏,説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説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所以,別看這一枚粽子從古至今都是這樣乾乾淨淨老老實實的包法,但卻是幾千年的時光打磨,包含着歲月的洗禮 。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普及下各地不同特色的粽子美味吧!

北京派粽子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種,北京粽子個頭較大,為斜四角形或三角形。目前,市場上供應的大多數是糯米粽。在農村中,仍然習慣吃大黃米粽。黏韌而清香,別具風味,北京粽子多以紅棗、豆沙做餡,少數也採用果脯為餡。

廣東粽子形狀有金字塔形、條形、三角錐形等。品種主要有鹹肉粽、鹼水粽、豆沙粽等,其中鹹肉粽最受歡迎。鹹肉粽用糯米、五花肉和綠豆,有的還會加入鹹蛋黃、冬菇、蝦米、瑤柱、栗子、花生等調配為餡,口味鹹鮮香,風味更佳。

四川的辣粽是先把糯米、紅豆浸泡5至6小時,將水倒出,放入椒粉、川鹽、味精和少許臘肉,用粽子葉包成約60克一個的四角粽。煮熟後食之,香辣適口,風味獨特。趁熱吃上一個,真是既刺激又美味,深受當地居民喜愛,是端午家家必做的美食。

燒肉粽是福建特有的地方傳統名吃,起源於福建泉州。燒肉粽以香菇、蝦米、芋頭粒、栗子、豬肉、糯米等為原料,製作時先把糯米浸後晾乾,拌上滷湯、葱頭油,放在鍋裏炒得又幹又松,再與紅燒豬肉、生栗子攪拌均勻,用竹葉包好煮爛。肉粽要趁熱食用,吃時配上沙茶醬、蒜茸、紅辣醬等調料,更是美味可口。

帶有濃厚的閩南風味,品種甚多,有白米粽、綠豆粽、叉燒粽、八寶粽、燒肉粽。燒肉粽最為流行,它的“內容”豐富多彩,包括有豬肉、乾貝、芋頭、蛤幹、鴨蛋等,成了終年可見的傳統小吃。

在金庸筆下《鹿鼎記》中韋小寶吃的正是湖州的枕頭粽,老金也算是會吃的人。如今也讓舌尖上的名廚阿樂給了最後一隻粽子上了線,手速飛快。其實説起來,嘉興粽子的鼻祖還是湖州的粽子,目前存在也有300多年的歷史了,在經過了嚴格的選材和二十多道精工細作才能被製作出來。

在外省人嚷嚷着節味越來越淡時,當地政府已經通過努力把“汨羅江畔端午習俗”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汨羅人對粽子情有獨鍾,但以包粽子為職業的粽師卻為數不多。因為在機械化的今天,仍然需要手工親自包制的食物已經不多。這樣慢工細活的手藝恐怕也只有老一代的粽師才有耐心做了。

蜂蜜涼粽子始於唐代的“賜緋含香粽”,註釋是“蜜淋”,意思是給粽子淋上蜂蜜。蜂蜜涼粽子與別的粽子不同,既不包餡,也不包粽葉,全用糯米制成,形似菱角,白瑩如玉,清涼解暑。吃時用絲線或竹刀割成小片,放在碟子裏,淋上蜂蜜或玫瑰、桂花糖漿。吃起來筋軟涼甜,芳香可口。是在涼粽子上淋上蜂蜜而成,是一種理想的夏令食品。具有涼甜芳香、沁人肺腑的特點。在如今的西安,這種粽子吃法依舊頗為流行。  

嘉興粽子除著名的鮮肉粽以外,還有豬油細沙粽、雞肉粽、八寶粽、排骨粽等品種,以糯而不糊,肥而不膩,香糯可口,鹹甜適中著稱。鮮肉粽常以上等白糯米裹着大塊的上好豬後腿肉,鮮香適口。

鹼水粽是粽子的一種,因食材中有鹼水而得名。需將糯米用鹼水浸泡一個晚上,泡後的糯米略黃,瀝乾水後包粽子。部分地區喜歡製作鹼水粽時加入紅棗及豆沙,本身帶有甜味,則一般不加糖。

黃米粽常見於山西和山東,黃米還叫黃黏米,除了血糖指數低,黃米的營養價值更高於糯米,並與小米相當。黃米粘糯,紅棗甜香。吃時如感不夠甜,還可蘸白糖食用。

竹筒粽是雲南少數民族的特色,竹筒粽用新鮮的金竹、香竹、薄竹、甜竹的竹筒做容器,在每一節竹子中盛水盛米,一般用寬大的蕉葉、粽粑葉封口,米可用糯米或香米。

綜上所述,北吃甜,南吃鹹,巴蜀吃辣。作為一名南方人,以吃鹹肉粽為主,下面給大家介紹一下鹹肉粽的做法。

原料:糯米、綠豆、五花肉、鹹蛋黃、粽葉(可根據個人喜愛加入不同的配料)

做法:糯米洗淨,浸泡20分鐘瀝水,加鹽,油(也可加入少許醬油)拌勻,開水粽子葉稍燙,撈起冷水沖洗,剪去頭尾待用,取兩片葉光滑面向內交叉疊成漏斗狀,放一層糯米一層綠豆,五花肉,鹹蛋黃,一層米,粽葉向內折,再拿一粽葉包裹,用繩系五圈,水煮三四小時。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891 字。

轉載請註明: 端午節的粽子之旅,舌尖上的粽子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