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條有味道的推送……

這是一條有味道的推送……
這是一條有味道的推送……
小編3號
螺螄粉?
這是一條有味道的推送……
這是一條有味道的推送……
這是一條有味道的推送……
這是一條有味道的推送……
No.1
螺螄粉
螺螄粉,這種來自於廣西柳州的特色小吃,據説起源於上世紀80年代的柳州夜市,近年來突然風靡全國,又因其旗幟鮮明的獨特氣味,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這是一條有味道的推送……
要知道,在不通風的辦公室裏吃螺螄粉,絕對是要引起公憤的:那種極具辨識度的"臭味”,不僅會在空氣中徘徊散佈,還會頑強地鑽入衣服、沾染髮絲,長久地縈繞不去,直逼得你衝回家洗澡換衣服才能罷休。
有人以為,這種殺傷力極大的臭味來自於螺螄,其實不然。事實上,螺螄粉的靈魂在於酸筍。
這是一條有味道的推送……
明人顧岕的《海槎餘錄》中就記載了海南島上居民製作酸筍的方法。清代《紅樓夢》裏也曾出現用來解酒的“酸筍雞皮湯”,寶玉“痛喝了兩碗”,想來應當頗為開(ke)胃(pa)。
這是一條有味道的推送……
酸筍之酸(chou),來源於發酵。將嫩生生的竹筍去了殼,放入瓦甕裏,用清水泡上密封好。過了半個月打開,酸餿之氣就撲鼻而來。但經過煸炒燜煮後,酸味猶在而臭味減淡,入口是奇異的酸爽鮮香。將其加入螺螄粉,恰可去除螺螄的土腥氣,又將螺螄的鮮,辣椒的辣以及各種香料的味道盡數吸收,直讓人吃得欲罷不能(僅對愛嗦粉的人而言)。
No.2
臭豆腐
臭豆腐稱得上是風靡全國,幾乎每個大城市的那條長相雷同、遊客雲集、本地人鮮有光顧的“步行街”裏,都瀰漫着它的氣息。其最有名的,包括湖南長沙派、浙江紹興派。以臭而論,紹興派更勝一籌,畢竟人家是以“紹興三臭”組團出道的。
這是一條有味道的推送……
臭豆腐的臭味來源自然沒有傳説中那麼“黑暗”。醃製它的“臭滷水”是由肉或蔬菜發酵而成,產生的微生物羣可以分解豆腐中的蛋白質,產生的一種叫硫化氫(H2S)的化合物,這種化合物具有刺鼻的臭味;而蛋白質分解也會產生氨基酸,氨基酸又有鮮美的味道,所以“吃着香”
這是一條有味道的推送……
老紹興人説,好吃的臭豆腐很講究原料,豆腐要好,老滷更是需要時間去養。養了一百年的老滷不是傳説,講究的店家也往往有自己的秘方。
炸得好的臭豆腐,外殼金黃酥脆,咬下去脆響,裏面一汪淡青色嫩漿,配上老杭幫的水辣椒,酸、辣、香、鮮、臭在口中互搏,滋味相當複雜奇妙。而後,則是臭豆腐的各種黑暗變種。譬如:
海鮮臭豆腐湯
這是一條有味道的推送……
香菜炒臭豆腐
(如遇到“不吃香菜黨”,那就是雙重暴擊)
這是一條有味道的推送……
以及,臭豆腐刺身……
這是一條有味道的推送……
這些臭豆腐都是從滷缸中新鮮取出的,吃的時候只要蘸一點醬油。據説,入口爽滑柔嫩,口感如同奶油冰淇淋。但,其臭,也臭得赤手空拳!恩,有內味了!
No.3
黴莧菜
拜陳曉卿老師的惡趣味所致,在《風味人間》第一季裏,他將紹興“蒸雙臭”與瑞典鯡魚罐頭作比較。而那道菜裏,與臭豆腐相諧成趣的,便是黴莧菜。
這是一條有味道的推送……
莧菜是江南地區的家常菜,初長時極嫩,本是蔬菜中小清新。然而,莧菜極容易進入快速生長期,其梗很快便長成一人高、粗如甘蔗般的“硬貨”。這時,江南人家便將莧菜梗分段切成寸許長,洗淨裝壇,靠清明之後逐漸悶熱潮濕的天氣,促其自然發酵。“黴成”的莧菜梗上鍋蒸熟,其已變得軟爛(可拔絲兒~),即可食用!
這是一條有味道的推送……
而在當地人看來,壇中“黴滷”最為珍貴。老派的紹興臭豆腐,是用黴莧菜的滷水滷製的。此外,千張、豆乾等等均可入滷,紹興人講究萬物皆可黴。
這是一條有味道的推送……
其實,起初看影片時,小編並未感到有何不適。後來,有次到浙江旅行,當地老饕興致勃勃推薦道:吃莧菜梗時,應咬住外面的老皮,吸出裏面凍膠般的稠汁,最後把外皮吐掉!據説,以前在江南漫長悶熱的梅雨季節,這樣短短一截就可以神奇地把人的胃口解放。
-還是算了吧,實在不忍下口。
-不吃菜梗?沒事!那,喝口湯吧!
-…………
No.4
臭鱖魚
浙江紹興走了一圈,安徽人民不高興:我們就這麼沒有牌面嗎?臭鱖魚、毛豆腐,對氨基酸的痴迷,也許是梅雨區羣眾的共通點。
這是一條有味道的推送……
聽朋友介紹,真正好吃的臭鱖魚,不殺活,而是把它直接敲暈……然後,把魚放入特製樟木桶,鋪上鹽、葱和姜,密封發酵。這個過程中,粗鹽會逼出魚肉多餘的水分,同時葱姜的香味滲入其中,讓魚肉變得緊緻。
這是一條有味道的推送……
臭鱖魚的氣味,其實不如螺螄粉那般霸道。醃製後烹調,微微發紅的蒜瓣肉,很容易剝落,吃起來緊實有彈性。類似對魚肉的處理手段,還有鄂豫皖三省交界處的桶鮮魚。他們都是通過鹽、温度、濕度以及時間,讓魚肉的蛋白質分解,更多釋放氨基酸。這樣,河魚就失去土腥味,反而多出一種超越魚肉本身的鮮。
當然,也有食客曾分享過江浙某家創意菜,曾炮製過進階版的臭鱖魚。化紅燒為湯煮,配料有黴莧菜梗、黴豆豉、酸筍……真的勇士,敢於面對重口味的人生。
這是一條有味道的推送……
這是一條有味道的推送……
首先,便於食物保存。南方多雨、潮濕,在古代,食物保存相對困難,更易腐爛變質。無論西南地區的酸制,還是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鹽制,本質上,都是通過人為可控的手段,主動讓新鮮食材發生質變,從而大大延長食材保存時間。
這是一條有味道的推送……
其次,“重口味”食材有利於夏季開胃。南方不僅多雨,夏季更悶熱、漫長,廣西人甚至用“焗”來形容其氣候。這種氣候條件下,人體內的酶活性下降,往往導致胃口不佳。有刺激性氣味的食物可以通過激活嗅覺,喚醒人的味覺,從而達到消暑膩、增食慾的功效。(此刻,編輯部的北京小哥捧着一碗碧綠色兒的豆汁,正迎面走來!)
這是一條有味道的推送……
最後,相較於味覺,每個人的嗅覺敏感度差異會更大一些。就像同樣是香椿,有人覺得香,也有人覺得臭。但氨基酸等鮮味因子,則是大多數人所痴迷的。拜氣候的恩賜,南方物產更為豐富,人們的味覺選擇本也更多,這也促使人們踏上尋找“更美味”的旅程(俗稱吃飽了撐的)。相信自從古人在保持食物的過程中,意外發現了食物發酵、變質所迸發的“鮮”,便欲罷不能,苦苦追尋!而對其氣味上的異樣,也一代代逐漸地接受、適應了。
這是一條有味道的推送……
這是一條有味道的推送……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199 字。

轉載請註明: 這是一條有味道的推送……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