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中十個最聰明的人 諸葛亮沒上榜
第一名、魯肅
魯肅,字子敬,出生於一士族家庭;幼年喪父,由祖母撫養長大。他體貌魁偉,性格豪爽,喜讀書、好騎射。東漢末年,他眼見朝廷昏庸,官吏腐敗,社會動盪,常召集鄉里青少年練兵習武。
他還仗義疏財,深得鄉人敬慕。當時,周瑜為居巢長,因缺糧向魯肅求助,魯肅將一倉三千斛糧食慷慨贈給周瑜。從此,二人結為好友,共謀大事。
建安二年,魯肅率領部屬投奔孫權,為其提出鼎足江東的戰略規劃,因此得到孫權的賞識。赤壁大戰後,魯肅被任命為贊軍校尉。周瑜逝世後,孫權採納周瑜生前建議,令魯肅代周瑜職務領兵四千人,因魯肅治軍有方,軍隊很快發展到萬餘人。
孫權根據當時政治軍事形勢需要,又任命魯肅為漢昌太守,授偏將軍;魯肅隨從孫權破皖城後,被授為橫江將軍,守陸口。
建安二十二年,魯肅去世,終年46歲,孫權親自為魯肅發喪,諸葛亮亦為其發哀。
第二名、郭嘉
郭嘉,字奉孝,潁川陽翟人。原為袁紹部下,後轉投曹操,為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立下了功勳,官至軍師祭酒,封洧陽亭侯。
郭嘉
於曹操征伐烏丸時病逝,年僅三十八歲。諡曰貞侯。史書上稱他“才策謀略,世之奇士”。而曹操稱讚他見識過人,是自己的“奇佐”。
第三名、周瑜
周瑜號稱“大都督”,一代文豪蘇軾兀立於滾滾奔流的長江之畔,“想公瑾之神”,“壯公瑾之業”,感慨萬千,以一闋千古絕唱《念奴嬌·赤壁懷古》,抒發出他對風流儒雅,功勳彪炳的周公瑾的無限嚮往和景仰。
是周瑜毀了曹操統一全國的夢想,魏國由盛轉衰,可見要不是由於生病早死和為了襯托諸葛亮,也不會在三國演義中跑龍套。
第四名、荀彧
荀彧(xun二聲、yu四聲)自小被世人稱作“王佐之才”。作為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荀彧在戰略上為曹操制定並規劃了統一北方的藍圖和軍事路線。
荀彧
戰術方面曾面對呂布叛亂而保全兗州三城,奇謀扼袁紹於官渡,政治方面為曹操舉薦了荀攸、司馬懿、郭嘉等大量人才。被曹操稱為“吾之子房”。
第五名、荀攸
荀攸號稱“謀主”他是個戰術型人才,就是誰制定了大略計劃,他負責完善,在曹操謀士集團中的地位和作用都是獨一無二的。曹操曰“公達,非常人也,吾得與之計事,天下當何憂哉!”
三國演義中顏良文丑被關羽所殺,突出了關羽的勇猛,事實上這二人是中荀攸之計後軍敗才被殺的。曹操擒呂布,滅袁術,破袁紹,都有荀攸的計謀。
曹操為張繡所敗之前,攸言於太祖曰:“繡與劉表相恃為強,然繡以遊軍仰食於表,表不能供也,勢必離。不如緩軍以待之,可誘而致也;若急之,其勢必相救。”曹操敗後回去就向荀攸表示了歉意。
第六名、陳宮
陳宮,字公台,東漢末年呂布帳下謀士、大將,東郡東武陽(今山東莘縣)人。性情剛直,足智多謀,年少時與海內知名之士相互結交。
192年,兗州刺史劉岱在討伐青州黃巾時戰死,陳宮等人主張曹操接任兗州牧。但此後陳宮因曹操殺害邊讓而與曹操反目,並遊説張邈等人背叛曹操迎呂布入兗州,輔助呂布攻打曹操。
呂布戰敗後,隨呂布等一同被曹操所擒,決意赴死。陳宮才華出眾,忠臣不事二主,和呂布一起赴死。如果呂布能聽從他的建議,也不會有最後的慘死下場,可惜了貂蟬美人。
第七名、龐統
“卧龍鳳雛”號稱二人得一,便可安天下。龐統在前線指揮攻陷險關重重的益州,為劉備入主蜀地做出傑出貢獻,可見他是很有才華的,從他的稱號看是排在諸葛亮之下,在中國古代龍為尊,鳳次之。
但因龐統容貌醜陋,有很強的自卑感,表現慾望強烈,遇到諸葛亮就會失控,我偏和你唱反調,這是他最大的致命之處。
三國後期死於落鳳坡。真乃“阿喀琉斯之踵”也就是説龐統對戰其他人(包括周瑜)都不會失敗,可是一旦被人抓住這個弱點,就是無名小卒也會幹翻他。
第八名、徐庶
徐庶,字元直,潁川郡長社縣(今河南許昌長葛東)人。東漢末年劉備帳下人物,後歸曹操,並仕於曹魏。
徐庶本名福,寒門子弟,早年為人報仇,被同黨救出後改名徐庶,求學於儒家學舍。後中州兵起,與同郡石廣元避難於荊州,與司馬徽、諸葛亮、崔州平等人為友。
劉備屯駐新野時,徐庶前往投奔,並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徐庶南下時因母親被曹操所擄獲,徐庶不得已辭別劉備,進入曹營。後來這件事被藝術加工,“身在曹營心在漢”、“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等被廣為流傳。而徐庶也成為孝子的典範被稱讚。
第九名、賈詡
賈詡,字文和,武威姑臧(今甘肅武威)人。東漢末至三國曹魏初年著名謀士、軍事戰略家,也是曹魏的開國功臣。原為董卓部將,董卓死後,獻計李傕、郭汜反攻長安。李傕等人失敗後,輾轉成為張繡的謀士。張繡曾用他的計策兩次打敗曹操,官渡之戰前他勸張繡歸降曹操。
官渡之戰時,力主與袁紹決戰。赤壁之戰前,認為應安撫百姓而不應勞師動眾討江東,曹操不聽,結果受到嚴重的挫敗。曹操與關中聯軍相持渭南時,賈詡獻離間計瓦解馬超、韓遂,使得曹操一舉平定關中。
黃初四年,賈詡去世,終年77歲,諡肅侯,長子賈穆繼嗣。多年後,賈詡與王朗、曹真、辛毗配享魏文帝廟。
第十名、司馬懿
司馬懿這個人物很有意思,説他是謀臣可更像是“梟雄”。雖然他善於隱忍成為晉太祖,可是不能説他在軍事上比所有人高出一頭,就像劉邦最開始也沒有料到自己會有當皇帝的一天。
在司馬懿剛加入曹操陣營時,他一定沒有造反當皇帝的念頭,必須得在主子面前有所表現,可結果是沒有一點作為,風光都被其他謀士奪走了。
其次從他和諸葛亮的對戰中可知相差很多。因為諸葛亮在北伐中把魏國的有名將領都殺死了,司馬懿這個軍事無能之輩,趁機爬上權力頂峯,可以説他因諸葛亮而成就晉國霸業。三國後期正所謂“蜀國無大將,魏國無謀士”。
諸葛亮三大創世之舉領先千年
諸葛孔明,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也是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千百年來,一直被文人士大夫認為是儒士的化身,他還有另外一個鮮為人知的身份——發明家。
孔明的第一個偉大創舉:
NO1.連弩——機關槍
有一句廣告詞,“下蛋公雞,公雞中的戰鬥機!噢耶!”我這裏也有一句廣告詞,“諸葛連弩,弓弩中的機關槍!噢耶”,當然不是很押韻了,主要是想表達對諸葛連弩的膜拜。
比喻的有些誇張,廣告詞嘛,為了吸引眼球;然而,諸葛連弩到底是自動步槍,輕機槍,還是重機槍,也是眾説紛紜。我個人還是傾向於是輕機槍。
説起弓弩這種武器,那個歷史太悠久,聊三天也聊不完。反正,春秋時,孫臏就萬弩齊發,把龐大將軍射得跟個刺蝟似的,戰國時,秦軍箭陣,名聞天下,有説,兵馬俑中剛發掘出來的強弩,射程有八百米遠,那是相當的震憾。
諸葛亮為什麼着力於改進弓弩,我想,主要原因和蜀漢的地理位置有關。北方的曹魏,騎兵相當的悍勇,曹操時代,虎豹騎號稱天下第一軍。雖説後來虎豹騎也不知怎麼的就沒了,但是,曹魏的騎兵,應該保持了相當的戰鬥力。
蜀漢沒什麼騎兵,不能硬拼,那總得克騎兵吧,什麼兵種最克騎兵,當然是弩兵嘍。早在劉備時代,趙雲在漢水之戰,就用上諸葛連弩(戎弩)了,一頓掃射,把曹阿瞞的兵士逼入漢水死者甚多。
後來,蜀漢的精鋭兵團無當飛軍,完全配備了諸葛連弩,九年,亮圍祁山,平別守南圍。魏大將軍司馬宣王攻亮,張合攻平(乃使張合攻無當監何平於南圍),平堅守不動,合不能克。
張合是五子良將之一,是一個絕對的人才,他幾次和王平這樣一個晚輩交手,都沒佔到便宜,我估摸着,一個當然王平自身的軍事素養很高。第二個,王平掌握着蜀漢的精鋭,無當飛軍,飛軍又配備的連弩,相當於一個機槍團,這還了得,張合也不傻,自然不敢讓手下填鴨似的衝過去當肉靶。
可見,諸葛連弩的威力,可是,蜀漢滅亡後,也不見有人把連弩繼續發揚光大啊!司馬家那些敗家仔,只會喝酒裝傻玩女人。
NO2.木牛流馬——機器人
一提到機器人,大家先想到的台詞,一定就是,“汽車人,變形。”早在千百年前,西北祁山和斜谷的山道上,不時的傳來蜀漢士兵的吆喝,“木牛流馬,變形。”
奇蹟出現了,一頭頭木頭做成的木牛流馬,竟然會自動走起路來。打戰總體來説,還是打後勤供應。所謂“大軍未動,糧草先行”這一條千百年來的規律,就算放在現代戰爭中,還是不過時的。
自從諸葛亮誓師北伐的整體戰略定下來後,最困擾他的,並非司馬宣王,而是糧草問題。司馬宣王碰到孔明先生,那是畏蜀如畏虎,可是,孔明先生碰到糧草問題,那幾乎要嘔出血來。
秦嶺,隴右一線,山路崎嶇,“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詩仙發出這種感慨之時,已經是唐代,離三國過了好幾百年,唐代蜀道的基礎建設尚且讓詩仙感慨到詩興大發,何況三國時?
然而,孔明先生不為困難找藉口,只為成功找方法,為了實現“北定中原,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夢想,他毅然從政治家蜕變成土木工,開始奉公輸般為師,和妻子黃月英嘔心瀝血,親自操鋸弄斧,終於成功的發明了能夠穿山躍嶺,如履平地的運輸工具,木牛流馬。這項發明創造在當時,應該是一個創舉。
“載一歲糧,日行二十里,而人不大勞,牛不飲食”,我們知道,如果用牲畜駝運,你人要吃飯,畜牲就不要吃飯?
你還得準備畜牲的糧草,而木牛流馬的出現,則完全解決了這一尷尬,雖然,木牛流馬的技術已經失傳,但我相信,應該是類似於腳踏車這樣的原理,本質上離不開人力的介入,但因為有機械的操作,大大節省了人力,日行二十里,而人不大勞,可惜了,木牛流馬的失傳,使古代的糧草運輸,更偏重於漕運,於是開鑿運河之風,盛行不衰。
NO3.八陣圖——坦克
有人會問,為什麼叫坦克,而不叫城堡?坦克和城堡的區別在於,城保是純防守,而坦克則是攻防兼備。
八陣圖應該就類似於坦克。
説到陣法,大家最熟悉的應該就是天罡北斗陣,那傢伙的使出來,連武功蓋世的東邪黃藥師都被弄的黔驢技窮,弄的兩敗俱傷,差點讓金狗坐收漁人之利。當然,這個是小説啦!
中國古代流傳下來比較着名的陣法,楚漢韓信的十面埋伏陣,南宋劉裕的卻月陣,戚繼光的鴛鴦陣,然後就是孔明先生的八陣圖。該陣還能因地制宜,再變化成兩才陣,三才陣,主要特點在於各兵種間的取長補短,充分的壓制敵人的優勢,讓倭寇沒有任何的反抗之力,因此,往往戚家軍只損失幾十個人,就可以殲滅數千的倭寇,一個好的統帥,真是士兵之福也。
孔明先生能“功蓋三國分,名成八陣圖”,可見,這個八陣圖的威力那是相當的高。
因此,我個人理解的八陣圖,應該是一個攻防一體的堡壘,其中配置了多兵種的協同,防,堅如磐石,攻,步步為營,沒有破綻,這就是為什麼有“所向無前”之稱的司馬宣王寧可被嘲笑侮辱為婦人,也不願出營和孔明較量,打不過還打,那是匹夫之勇!孔明過世後,司馬宣王案行其營壘處所,曰:“天下奇才也!”
一輛豪華無比的坦克,因孔明的過世,竟無法傳承,惜哉!雖然,西晉馬隆平定禿髮樹機能,正是延用了八陣圖和連弩,取得了輝煌的勝利,然而,這以後,炎哥熱衷於“羊車望幸”,徹底的腐化墮落了,於是乎,先進的技術被遺忘,五胡之亂,神州蒙塵!
點評:諸葛先生的三大創世之舉:連弩、木牛流馬、八陣圖都是正史上記載的。諸葛先生的發明及技術革新領先世界千年,就連大家所熟悉的“蠻頭”其意也就是饅頭,以及和戚繼光發明的“光餅”有異曲同工之妙。
劉備與諸葛亮關係真那麼鐵嗎?
劉備於207年“三顧茅廬”,請出智者諸葛亮為其效力。據史料記載,此二人一見如故,劉備曾説過:“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後人自然認為此君臣二人是“魚水”關係。據《三國演義》中的描寫,劉備對於雄才大略的諸葛亮是十分信任的,遇到軍政大事無不請他出謀劃策,劉備對其簡直就是言聽計從。那麼,歷史上,此二人這種君臣相得、猶如魚水的關係果真如此嗎?
“三顧茅廬”的故事在中國早已經是婦孺皆知,劉備與諸葛亮之間的君臣關係更是後來君臣效仿的楷模。但事實是不是如此呢?他們之間的關係真的如《三國演義》中講述的魚水關係嗎?古今學者對這一現象產生了很大的疑問,根據各種史料進行了研究,並從中發現了一些蛛絲馬跡。史料顯示,他們之間的關係未必如此。
資料圖:影視作品中的劉備和諸葛亮。
第一,從三顧茅廬後到白帝城託孤前,諸葛亮與劉備之間的關係並非像《三國演義》中寫的那樣親密無間,諸葛亮在蜀國的地位也並非是第一人。因為在奪取西川的戰爭中,劉備只是讓諸葛亮守住荊州,以龐統、法正作為主要謀士,輔佐自己西取巴蜀,後來才調諸葛亮率兵入川。
第二,在奪取漢中的戰爭中,法正為謀士,諸葛亮卻只是留在後方做點兒後勤工作而已,在此戰役中,諸葛亮並沒有起到多大的參謀作用。劉備進位漢中王時,法正的排名也在諸葛亮之前。
第三,眾所周知,劉備對二弟關羽是非常信任的,而且把鎮守荊州的重任交給了他,但是最終卻導致了慘敗的局面。如果劉備當時把關羽調入川中,而把諸葛亮和趙雲留在荊州的話,那可能又會是另一種結局了。
第四,當關羽失掉荊州後,劉備舉兵伐吳,也沒有把諸葛亮帶在身邊,而且劉備並沒有理會諸葛亮的意見。蜀軍被火燒連營、一敗塗地之後,諸葛亮感嘆地説道:“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從話語中足以見得劉備對法正才算稱得上是言聽計從,而諸葛亮則還是略遜一籌。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形呢?一些學者們認為是由兩點原因造成的:第一是因為劉備和諸葛亮在戰略思想上經常會有分歧。諸葛亮始終堅持自己在《隆中對》中的基本戰略方針:跨有荊、益兩州,西和諸戎,南撫夷越,東結孫吳,北伐曹操,這樣才能興復漢室。而且其中維護孫劉的聯盟,才是最關鍵的地方。但劉備是一個急功近利的機會主義者,他缺乏一定的戰略思想,只想割據一方,能夠稱王稱帝足矣,對諸葛亮的聯吳想法不太重視,以致發生了夷陵之戰。第二點便是劉備對諸葛亮不是很信任,諸葛亮的親哥哥諸葛瑾在吳國身居要職,並且作為吳國的使臣來討過荊州。面對這種複雜的“社會人際關係”,劉備在任用人才時,也不會忽視掉的吧?
大思想家王夫之(1619~1692)在其史學名著《讀通鑑論》中對劉備和諸葛亮的關係也有過非常深刻的分析,他寫道,諸葛公之心是一定要存漢的,一定要滅曹的。不交結東吳則要受東吳的牽制難以興起北伐之師。而先主的心志則與此不同了。先主開始時想自強,後來則想自立為王,這種雄心不改,便與關羽合拍了。所以他信任諸葛亮不如信任關羽,而且不如孫權之信任子瑜(諸葛瑾),懷疑諸葛亮與東吳的交誼太深,而且還懷疑他與子瑜相勾結……
而白帝託孤事件,劉備允諾諸葛亮可以取劉禪而代之,應該説也只能是一種無奈之舉罷了。在劉備去世的前後階段,蜀中益州的土著和劉備所帶入蜀的荊、襄舊部間的矛盾已經非常尖鋭,後主劉禪又是平庸之主,很難處理好蜀國大臣之間的各種複雜關係,劉備最為信任的法正、龐統都已死,劉備所能夠依賴的人就只有諸葛亮一人了。而且當時劉備白帝託孤的對象,並非只有諸葛亮一人,他還讓益州大族李嚴同受遺詔。
由此可見,劉備與諸葛亮之間的魚水關係,只是《三國演義》留給後人的一種表面印象罷了。
神機妙算諸葛亮給劉備的五個餿主意
劉備拿下了東川,春風得意,躊躇滿志,功業升到了他平生的頂峯。第一次北伐就大獲全勝,跟孫權的兩次北伐一比,就知道劉備集團的強大。孫權鬥曹操,損兵折將,吃虧的總是孫權,劉備打曹操,沒費太大力氣,損兵折將的卻是曹操,折掉的夏侯淵是曹操肱股。這麼一看,似乎劉備是老大了!的確,此時的劉備,文有諸葛亮、法正、馬良,武有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魏延、劉封、孟達、嚴顏、霍峻,又有老百姓的支持,整個大西南如雲、貴、川、渝都屬於他,還有漢中、荊洲這兩大進可攻退可守的糧倉,還佔有甘肅南、湖北西一些地方,實力確實大,如果他勵精圖治,是會很有一番作為的,但諸葛亮卻給他出了一個餿主意:
諸葛亮説:“你現在可以順天應人,即皇帝位!”劉備當然不幹,諸葛亮卻説:“四海有才有德者,捨死忘生事上者,皆欲攀龍附鳳,你不即位,冷了將士的心,於您不利。”並大力吹捧,其他人也跟着吹噓,讓本來就沾沾自喜的劉備動了心,最後劉備稱了漢中王。
在中國,樹大招風,槍打出頭鳥,出頭的椽子先爛,當時,袁術最先稱帝,所以最先死。此時,劉備的實力根本不及曹操,曹操的重點不在西部,劉備之勝只是局部的勝利,算不了什麼,本應高調做事,低調做人,隱忍不發,就像幾百年後的朱元璋一樣,聽從謀士的建議,廣積糧、緩稱王、高築牆,一定會成功,可諸葛亮卻讓他走上了一條相反的路,失敗也在情理之中,巧的是,朱元璋當時也是三強之一,最後他成功了,蜀國卻最先滅亡了。
果然,在外邊,魏吳聯合起來了,這次聯合有實質內容,就是達成了合力解決荊洲的協議。
稱王后,要建宮殿,要納妃,要配置太監,要分封官僚,這些都要花錢,不利於練兵積粟。果然,劉備稱王后,建宮殿,置館舍,從成都至白水,共建四百處館舍郵亭,劉備準備享受人生,料想大臣們也不會閒着,勞民傷財,苦的是百姓。
劉備稱王后,封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為五虎大將,封諸葛亮為軍師,法正為尚書令,魏延為漢中太守。這時的諸葛亮,雖不如五虎大將上馬管軍,下馬管民,但有了一定的軍權,有資料説封的是軍師將軍,不再是單純的謀士了,而他在中央,離王近,信息靈通,有近水樓台先得月的好處。
這時,諸葛亮的心思可能在搞建設,根本沒想到荊洲、益洲,遠隔千里,況且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一旦戰火大開,如何相互救援?當細作將魏吳即將聯合攻打荊洲的消息報到成都時,劉備問計於諸葛亮,倉促間,諸葛亮出了一個更餿的主意。
得知孫曹聯合的消息,諸葛亮給劉備出主意説:“你讓關羽先起兵攻打襄陽,一打,敵人就怕了,自然聯合不起來了。”這明顯是個餿主意,他們也太不把孫權、曹操當幹部了,那孫權、曹操都身經百戰,手下戰將如雲,他們一聯合,就是劉備傾巢而出,他們也不怕,而關羽只有三郡之地,即使全民皆兵,又能把他們怎樣?現在的人們把他當神,可活着的時候分明是個常人,與他打交道的人很多,瞭解他的大有人在。當年他們不按一對一的遊戲規則,而是同張飛一起圍攻呂布,還是稍落下風,最後劉備也上了,呂布才走。可呂布照樣被曹操所殺。
劉備稱王后,身邊是女人、太監,以及一批阿諛奉迎之徒,也有點糊塗了,居然採納了諸葛亮的這一建議,那關羽本是一介武夫,又被諸葛亮吹捧,更加自高自大、趾高氣揚,真的就孤軍戰羣雄了,他離開經營多年的荊洲,往北打去,離西川越來越遠,離曹操越來越近,但他也害怕荊洲被襲,學古人,沿路築起峯火台,準備一有風吹草動,荊洲方向就會白天舉煙,夜裏舉火,這樣他會趕緊回老巢,但這種辦法明顯是不靠譜的,一者吳魏可突然襲擊,致使信息傳達不出,二者戰爭機器人一發動。不是那麼容易操控和掌握的,結果大家都知道,那就是有名的大意失荊洲,實際上應該是自大失荊洲,關羽走了麥城,被孫權所殺。
其實,此時應該是守城待援,也可在外面截殺一陣。張遼守合肥,殺得江南無人不怕,連小孩夜晚都不敢哭。荊洲城十分堅固,那時又沒有炸藥,攻破它是很難很難的。這還是下策。
中策是關羽往上攻,劉備往下攻,拿下巴陵郡、彝陵城,將荊洲、益洲連成一片,集中力量打孫權的這兩個孤城。這些地方遠離江東大本營,當年沒打,是因為孫劉聯合,現在撕破了臉,正好拿下這個肉中刺,就像荊洲是周瑜的眼中釘一樣,何況打孫權比打曹操容易。
上策當然是通過外交手段,瓦解孫曹聯合,繼續孫劉聯合,這可是諸葛亮的強項,不知他怎麼沒想到這一着,也許是劉備稱王后,工作千頭萬緒,或許還有反對派,他焦頭爛額,顧不上外圍了,但這也是劉備稱王惹的禍。
可以説,從這個主意一出,關羽便踏上了不歸路,他只看到劉備北伐成功,沒看到孫權兩次北伐的失敗,何況現在人家是孫曹聯合,而自己只區區幾萬人馬。
當然,在他北伐之初,也打過一些勝仗,如拿下了襄陽城,只是沒拿下隔着漢江的樊城,還通過決堤放水,徹底打垮了于禁的部隊,就是所謂水淹七軍。但那是有原因的,一者魏將沒想到他敢孤軍深入,剛開始放鬆了警惕,二者他利用了大水,北方兵不習水戰,三者主帥于禁與先鋒龐德有矛盾,四者主帥于禁多年屯田,沒有打仗的經驗,但關羽竟被勝利衝昏了頭腦,重傷也不下戰場,他太剛愎自用了,徐晃明明攻破了他的不少小寨,他還不當 回事,認為他的大寨安全,認為徐晃奈何不了他,直到一交手,他才知道不是那麼回事,也知道了自己幾斤幾兩了,但悔之晚矣,直到不歸之路的到來。
這裏,諸葛亮是出了個下下策的主意。現在也有人看出了這個問題,説也許是他們故意讓關羽死,害怕他不好駕馭,害怕他尾大去不掉,我覺得不對,關羽總比不上週瑜,周瑜是大都督,也沒翻出幾朵浪花,關羽在西川沒有勢力,怎麼會尾大去不掉?何況西蜀並不是只損失了一個關羽,還白白損失了幾萬精兵,又丟失了兵家必爭之地——荊洲,那可是進攻中原最好的跳板啊!
因為廖化到上庸搬過救兵,孟達分析了各種形勢,勸劉封不出兵,上庸沒出兵,在諸葛亮那裏,就成了關羽之死的主因。
其實,關羽被圍時,只有五六百人了,且多數都帶了傷,那麥城又小得可憐,攻破它不會費太大力,東吳是攻破過皖城的,當時甘寧爬上城牆,一鐵鏈打死太守朱光,之所以沒攻麥城,是放關羽出逃,然後在路上解決,這樣更不費力。呂蒙就對孫權説過:“現在關羽就算有沖天之翅,也飛不出我們的天羅地網了!”
假若上庸兵來,也會被一一解決,因為上庸兵少,到荊洲方向要經過不少偏僻小路,到處都可以埋伏,魏吳準備充分,決不是吃乾飯的,反觀西蜀方面,上庸都沒有準備,其他地方更不會準備了。所以説,不論救不救,關羽都得死。當然,救是應該救的,救不了是能力問題,不救是態度問題。現在,上庸沒出兵,被諸葛亮看成是關羽之死的主要原因,總不能將責任算到自己或劉備身上吧。於是,採用嚴刑峻法的諸葛亮,找到了名正言順的替罪羊,他給劉備出主意説:“先將劉封與孟達調開,再一個一個殺掉。”
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孟達的一個姓彭的朋友得到了這個消息,準備聯絡馬超造反,他同時也是馬超的朋友,哪知馬超一生經歷了太多坎坷,此時已隨遇而安,不敢有非份之想,他出賣了姓彭的,姓彭的被殺了,十分聰明的孟達就感覺到了危險,後來,調劉封守綿竹的命令一下達,孟達就知道大事不好,不出他之所料,他乾脆一不做、二不休,帶着五十餘騎,投降了魏國新主曹丕。
因為孟達是文武全才,曹丕對他很好,經常同他一起吟詩作畫,後來孟達被封為散騎常侍、建武將軍、平陽亭侯,守襄陽,兼任新城太守,其地位之高,讓不少魏國的元老重臣都嫉妒不已。這從另一個側面説明孟達是很有先見之明的。
當孟達投降曹丕的消息傳到劉備處時,劉備大怒,諸葛亮給劉備出主意説:“你讓劉封攻打孟達,二虎相爭,必有一傷,殺死孟達,除了一害,殺不死,必來成都,再殺劉封不遲。”這不僅是一個餿主意,還是一個臭主意,因為最後結果是:除白白損失了五萬蜀兵外,上庸也被魏國奪去了。
劉封不得不執行劉備的命令,帶着綿竹、上庸的五萬騎兵,深入敵境,到襄陽攻打孟達,此時的諸葛亮,將打仗當兒戲,當初沒接應關羽,現在更不會接應劉封。兩軍交戰前,孟達對劉封説:“你義父稱王后,不是以前的劉備了,他有點昏庸,諸葛亮又冷酷無情,你回去後決沒有好果子吃,不如投降曹魏。”劉封大罵孟達不止,斬了來使,帶着氣憤,猛攻孟達,孟達打不過,但這裏畢竟是人家的地盤,在徐晃、夏侯尚的支持下,劉封被打得落花流水,只好回上庸,哪知上庸守將已降魏了,又來夾攻劉封,劉封只剩下百餘騎,灰溜溜的到了成都,哭着見了漢中王。早就聽信了諸葛亮的漢中王,並不劉封其解釋,殺了劉封,後來他聽説劉封毀書斬使,又後悔不已。
稱王后的劉備,接連打了兩個敗仗,先丟了荊洲,現在又丟了上庸,只有兩川之地了,走上了下坡路,也走下了神壇,為了鼓舞士氣,諸葛亮又給劉備出了一個餿主意。
第五個餿主意是讓劉備稱皇帝。劉備不幹,諸葛亮就裝病,劉備出身於貧苦階層,兒子一個叫封,一個叫禪,合起來就是封禪,內心何嘗不想稱帝呢,於是,他假裝拗不過眾大臣,當了皇帝。封諸葛亮為丞相。由於皇帝常居內宮,這時的諸葛亮,常代皇帝處理軍國大事,地位更高了,已在趙雲等之上。
這也是一個餿主意:當了皇帝,眾人山呼萬歲,派頭更足,排場更大,處在歌舞昇平之地,温柔富貴之鄉,歌功頌德、吹牛拍馬、阿諛奉承的人更多,因此更難聽到真話,更難作出正確的判斷。
果然,當蜀國練兵積粟有了一點效果後,劉備回想到當初,他能獨立戰勝曹操,吞併漢中這一豐功偉績,頭腦發熱了,認為自己是真命天子,便以為關羽報仇為藉口,準備吞併東吳。由於有張飛的支持下,趙雲等苦諫也不聽,劉備還拿出了皇帝的威風,眾大臣不得不閉口。諸葛亮不是敢於力諫的人,他嘆息着説:“要是法正活着就好了,法正的話,皇帝一定聽得進去!”
和諸葛亮不相上下的三國奇材為何被劉備忌恨終身
出身名門鄙視劉備
劉巴,字子初,零陵人。祖父劉曜,蒼梧太守。父劉祥,江夏太守、蕩寇將軍。劉巴少時就很有才幹,遠近聞名。也許正是他頗有才名而且出身名門,養成了他恃才傲物的偏執性格。
據史書記載,劉巴一直不喜歡劉備。史家分析認為,雖然出身同姓,共尊漢室,可劉巴認為劉備即使貴為一方豪強,也只不過是靠武力打拼出來的,而且出身只不過是一個街頭混混,與自己出身名門又博學多才比起來差距太遠。這成為他一生都鄙視劉備的重要理由。而正是他性格中這種偏執導致他終身未得到揚名立萬的機會。
公元l90年,劉巴在零陵躲避兵災,擔任郡署户曹吏主記主簿,劉備仰慕他的大名,叫他的遠房外甥周不疑去向他求學,劉巴一聽是劉備介紹的,拼命推辭。劉巴心想,我的職位是主記主簿,是管會計的,不是批作業簿的,叫你外甥來拜我為師,豈不是莫名其妙?於是忙説自己承當不起,拒絕了劉備的仰慕。
赤壁之戰前夕,劉備被曹操擊敗,開始逃難。在新野駐兵時,荊州許多名士都追隨劉備。江北的名士也湧到了江南,而江南大才子劉巴卻逆江北上,趕到江北去投向了曹操。可見劉巴寧可做漢賊也不跟隨劉備,劉備從此恨上了劉巴。
四處逃避不肯歸順
曹操對劉巴的投誠自然十分高興,並任命他做自己的助理。不久,曹操叫他去招撫江南的長沙、零陵等地。劉巴坦率地對曹操説:“劉備的目的是荊州,江南是守不住的。”曹操固執地説:“如果劉備攻打江南,我派大軍做你的後盾。”劉巴明知江南守不住,但還是聽從了曹操的命令,到零陵去策反。劉巴如此效忠曹操,劉備得知後愈加憤怒。
劉巴到了江南後,正如他所料,劉備、諸葛亮已經站穩了腳跟。他進退兩難,便想從交州取道返回京城交差。當時諸葛亮住在臨蒸,他追趕上劉巴説:“劉公雄才大略,蓋世無雙,擁有荊州的土地,天意和人意的離合,從中便可知了。你離開後打算到哪裏去呢?”劉巴説:“我冒盡艱險,來到自己的故土,我沒有能力打動這些民眾。但是我決不改變初衷,即使把性命交給大海,也不回頭看一下荊州。”還表示,“我奉曹公之命南下,沒有完成使命已是失職,至少應該回去銷差。你們不借道,我也不要求,你們別勸我投降”。劉備聞此更加不悦。隨後劉巴乾脆逃到交趾(越南),改姓張,在交趾的太守士燮手下做事。士燮是擁吳派,是三國時代少數沒有捲入鬥爭的領導者。或許是劉巴的意見與他的作風不合,兩人處得不好,劉巴不久便離開了。
劉巴輾轉來到益州,益州牧劉璋見到他大喜過望,任何大事都向他請教。公元211年,劉璋聽信張松、法正等人的話,引荊州的劉備到四川,討伐張魯。劉巴勸阻劉璋説:“劉備是人傑,不可久為人下,他入蜀,一定會成為國家大害,不能讓他進入四川。”劉璋不聽,劉備入川后,劉璋還替他補充兵員,接濟糧餉。劉巴再次勸説道:“迎劉備入川已經錯了一步,再讓他討張魯,等於是放虎歸山。”但劉璋依舊不以為然。
等到劉備兵臨城下,劉璋後悔莫及,只好出城投降。只有劉巴、黃權兩人閉門不出。劉備的將士憤怒不已,要去殺這兩人。但諸葛亮十分欣賞劉巴的才華,多次向劉備舉薦,並語重心長地説:“運籌策於帷握之中,吾不如子初遠矣!”劉備才連忙下令:“敢殺劉巴者,我誅他三族。”劉巴這才向劉備賠禮,表示歸附。劉備也對他予以任用,任命他為左將軍。
得罪張飛激怒劉備
此時的劉巴對劉備還是流露出了一點感激之情。劉備初定成都時,因軍用不足而發愁。劉巴建議他鑄造面值百文的銅錢流通於市;派官員管理市場,平抑物價。劉備採納了他的建議,“數月之間,府庫充實”。早在那個時候,劉巴就懂得用貨幣的供需量來調節經濟增長,用政府手段來干預市場、平抑物價,比英國的經濟學家凱恩斯的貨幣理論整整早了1700年。劉巴因此遇到了人生難得的轉機,但就在境況稍有改善時,他的毛病又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