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缺大學的十大城市, 這個排名暗藏玄機, 有錢還得搶人!
編者按:21世紀什麼最缺?答案:人才!過去十年間,中國技術革新速度突飛猛進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力資源素質的大幅提升,目前中國22歲至35歲以下人口,近一半是大學生。城市競爭,人才爭奪成為關鍵。十餘年來,作者考察了中國數十座城市,統計了2016年中國GDP百強城市的前35名城市的高校在校生情況,在中國最強的35大城市中,進行了相關排名,按照得分高低排出了中國最缺大學的十大城市,推出“中國最缺大學的城市”排名。
文|羅天昊,原載於羅天昊國與城(id:luotianhao99)
中國最缺大學的十大城市
注:巧合的是,以上十大城市,大學生密度全部低於全國平均水平。2016年末,全國每萬人中,在校大學生人數超過200人。
統計範圍:2016年中國GDP百強城市前35名
一、為什麼要弄“中國最缺大學的十大城市”排名?
國家之興,首在人才。
雖然當下青年總數在減少,但因受惠於高校擴招,中國青年的整體素質將大大提高,而人力資本素養的普遍提高,有利於中國早日實現產業升級。多數中國青年都進大學,將確保中國青年在教育和知識素養上的優勢,進而保持在勞動力市場上的高端優勢。
著名經濟學家舒爾茨認為,人力資本的提高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遠比資本、勞動數量的增加更為重要。美國1929年至1957年的國民經濟增長額中,33%是由教育形成的人力資本做出的貢獻。
在當下中國經濟增速下降,且勞動力人口減少的關鍵時刻,龐大的高等教育人口,將是扭轉頹勢的決定性力量。
2006年至2016年十年間,中國的技術革新速度突飛猛進。十年間,中國人口增幅僅為5%,GDP增幅255%,授予國內的發明專利從2006年的2.5萬件,飆升至2016年的30.2萬件,增幅超過1100%,連續六年居世界首位。
十年間,中國的發明專利增長速度狂飆突進,奧秘何在?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人力資源素質的提高,自本世紀初的高校擴招潮之後,大學生大規模湧入社會,提高了中國精鋭人口的知識水平。目前中國22歲至35歲以下人口,近一半是大學生。
創新能力,出自青年,出自人才儲備。是否擁有足夠的大學生,考驗一個國家人力資源的深度。
中國擁有全球最多的在校大學生,作為財富的一種,中國城市又如何留住大學生?
城市競爭,人才爭奪成為關鍵。大學生作為傳統人才的代表,成為城市競爭中最重要的資源之一。
大學生的來源有兩種,一是內生,一是外來。
內生的關鍵,就是城市的大學在校生人數,很多城市為了大學落地,跑省跑中央,爭取高校總部或者分校落地,為了就是多自產人才。
外來,就是搶人。最近幾年更是如此,多地紛紛出台鼓勵政策,送户籍送公寓。搶人大戰,硝煙瀰漫。
十餘年來,筆者考察數十座城市,所到之處,多數城市有一個鮮明的共性,就是訴苦自己城市的大學太少,希望能夠多辦幾所大學,贏得大學生培養的主動性。尤其是一些沿海城市,經濟發達,卻沒有足夠大學,每年都去搶人。
為此,我們特推出“中國最缺大學的城市”排名。
鑑於統計的便利性,我們首期統計了2016年中國GDP百強城市的前35名城市的高校在校生情況,在中國最強的35大城市中,進行了相關排名,按照得分高低排出了中國最缺大學的十大城市。
這十大城市,大學生密度不僅在中國最富強的35個城市中最低,也全部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排名計算方法:在校大學生人數,除以當地常住人口,得出該城市每萬人大學生在校生人數,也就是大學生密度。
二、排名解讀
解讀一:
大學不是想建就建,需要省級乃至中央一級政府的審批。而且,在高校構成中,公辦高校也佔據絕對優勢地位。
從這個排名中,我們可以看到,最缺大學的十大城市中,除深圳是副省級城市之外,其它所有城市,都是普通地級市,教育資源的分配,更是依照權力體系而非市場體系。佔優勢的基本都是直轄市、省會城市。在前三十五名的城市中,幾乎所有省會城市,以及直轄市,全部都高校充裕,在校大學生充裕,哪怕是中部不太富裕的省會,也沒有一個入選最缺大學生的城市榜單。
相反,進入“最缺大學生的十大城市”榜單的諸城,絕大多數在經濟領域都是聲名顯赫,但在權力體系中並不佔優。經濟再發達,財力再雄厚,大學也不是想辦就能辦的。
於此,有兩大啓發:一、經濟體系講效率,權力體系講公平。大學設置,應在城市之間相對均衡。大學屬於公共資源,應以相對公平為主,大學的設置,應該相對公平。地無分南北,皆同此涼熱。有的撐死了,要分流資源;有的餓癟了,看着別人的城市坐擁眾多大學流口水,均非有效配置;二、建議開放社會辦學。十大城市中,多數經濟發達,財力雄厚,若開放辦學,本土大學生匱乏之弊,立等可解。當下中國雖有部分民辦高校,但是辦學條件嚴苛,基本沒有強勢大學,國外很多知名大學,都是民辦大學,中國未來也應該放手培養一些民辦知名高校。
解讀二:
自產不足,只能靠搶。
能夠搶別的城市的人,自然也是本事,證明了自身的魅力。
搶人靠什麼?
搶人當然首要靠經濟實力,是否有足夠的就業機會,是否有比較高的收入水平。十大城市竟全部處於沿海相對發達區域,絕非偶然。
其中,深圳、佛山、無錫、東莞的人均GDP超過10萬,泉州、南通、唐山等也接近,中國最富有活力的民營企業,幾乎都誕生在這些城市。就業前景廣闊,財雄勢厚。
但是,事實並非僅僅如此。
在經濟實力、收入水平等“硬實力”之外,還需要有軟實力。包括社會文化領域的契合度、包容度,居住環境,甚至是改革力度。
深圳數十年來,都是中國第一搶人大城,號稱中國大學生的“收割機”。其能夠成為中國青年之城、“孔雀南飛”之城,除其雄厚的經濟實力之外,長期以來,包容開放的社會氛圍,也至關重要。
2016年,深圳的淨流入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為67.7%,而這並非深圳高峯期,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深圳的黃金時代,這個比重一度超過70%。東莞淨流入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更是高居全國第一,達到73%。佛山這一比重接近50%。
改革的力度和誠意,屬於更深一層的因素,最近幾年對於搶人來説也日益重要。
在搶人大戰中,很多城市一再突破先行城市體制,在國家變革滯後的情況下,率先解放了一些市場要素。最典型的是,户籍制度在最近幾年的搶人大戰中受到巨大沖擊,很多地方出台了寬鬆的户籍政策,開放大學生自由落户,甚至部分城市還提供公寓甚至創業、安家資金。
但這不是所有城市的共識,除了北京、上海等幾個特大城市外,也還有幾個城市並沒有放開户籍,這明顯為人才的引進設置了壁壘。
解讀三:
大學的重新佈局,其實也是教育改革的機會。
一,大學的分佈將更為均衡。如果大學更多是公共資源屬性,則可以更公平,如果允許民間自主辦學,大學成為一種市場資源,則經濟發達地區可以有更好的機會,使大學發展水平與當地經濟發達程度相當。
二,大學的設置將更為合理。十大最缺大學的城市的名單中,除深圳之外,其它九大城市,幾乎都是工業城市,這類城市,職業教育類大學非常適用。
當下高校的弊端之一,就是流行升格,專科變本科,學院變綜合性大學,大家都去搞綜合教育,職業教育、基礎教育反被忽視。未來乘新增大學設立之機,可以多搞職業教育、技術教育類的高校,中和當下高校的結構。
解讀四:
這個排名其實暗藏密碼。
最缺大學的十大城市,落腳在城市。
若落腳在大學生,這個排名也許同樣流行,只需改名為“最合適大學生就業的十大城市”。
富庶、開放、就業機會多,本土大學生那麼少,若有此高枝,何不擇之?
若落腳在大學,排名仍然有效,只需改名為“最值得興建大學的十大城市”,未來國家若重新打散大學體系,進行教育資源轉移,往哪裏轉移?可以參照這個排名。
北京的大學搬遷到雄安,只不過是第一步而已,改革沒有終結,大局在後,從雄安到全國一盤棋,才是實招。
三、十大城市分項説明
佛山——世界工廠,實至名歸。
佛山在過去的近四十年中,成為中國乃至全球製造業重鎮。當下佛山的人均GDP超過上海,躋身全球高收入城市,大器初成。同時,美的、格蘭仕,萬和等家電巨頭,馳名全國,就業吸納能力十分強大。
2016年,佛山的在校大學生僅為5萬人,大學生密度在中國GDP35強城市中最低,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而武漢千萬人口,百萬大學生,每萬人中大學生約1000人。
以全國平均水平計,佛山大學生規模可以擴大到20萬左右,若以武漢為標杆,則佛山大學生規模可達到50萬至100萬,數十倍於當下。
佛山不僅經濟發達,財力雄厚,就業機會多,民風亦開放。當下,佛山的淨流入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為48%,遠超京滬,每年吸納青年人口數十萬。
作為中國最著名的製造業重鎮之一,未來,佛山謀求成為中國創新中心城市之一,可能成為工業設計之都。佛山的大學產出,反差極大。
擴建大學,佛山所急。佛山足以容納50所左右大學。同時,鑑於佛山是中國著名的製造業重鎮,聞名全球的“世界工廠”,佛山興建的大學,可偏向理工科,兼顧搞一些技術和職業教育類的專科和學院,不要都搞高大上的綜合性重點大學。
有財力,有氣度,此城不來,更待何地?
深圳——孔雀東南飛,至此不徘徊。
數十年來,深圳不僅是中國最大的人口熔爐,也是中國最大的人才熔爐。
深圳人口超千萬,是中國第四大城市,人均GDP更達到主流發達國家的頂級城市水平。深圳經濟發達,草根企業與巨頭企業共存,富有活力,就業吸納能力強大。
深圳擁有數十家大學的分校或者研究院,國內頂級的清華北大,都在深圳開設了研究生院,不過,深圳本土大學卻乏善可陳,沒有一所拿得出手的大學,本土大學生產量也低,在校生不足10萬,深圳人口比武漢多,經濟比武漢發達,若以武漢為標杆,則深圳大學生人數擴張十倍,亦不為過。
鑑於深圳是中國四大都市之一,繁華且多元,新增大學建議以綜合性大學為主體。
一旦高校開放,深圳將成為高校投資熱土。就大學生就業而言,深圳仍是首選城市之一。
温州——温州商人,遍佈天涯。
温州是中國民營經濟的代表性城市之一,温州模式天下聞名。經濟發達,民間富庶。
温州人口超過917萬,直奔1000萬。在校大學生人數,卻不到10萬。若以全國平均水平論,温州在校大學生起碼也要達到20萬才及格。
省會杭州大學生多,但是杭州本身也是發達城市,人不好搶。温州縱有天下氣度,天下人也不可能只專情温州,最佳選擇,還是能夠自己多培養。
東莞——富庶之地,包容之城。
東莞是中國著名的工業城市,繁華開放。各種階層的人在這裏,都可以找到生存機會。
東莞人口超過八百萬,其中,户籍人口只有兩百萬,在校大學生僅有11萬,與其強大的經濟實力反差大,東莞的產業升級,需要更多人才,除了繼續搶人外,擴建大學,也是東莞一直以來的心願之一。
鑑於東莞的城市特點,東莞的高校結構,也宜以理工大學、職業技術類學院為主體,兼顧綜合性大學。
20萬至80萬在校大學生,富庶的東莞完全可以容納。
唐山
河北雖窮,唐山卻是河北最富裕的城市。以經濟實力而論,唐山排名全國25位,超過省會石家莊。人均GDP達到8萬,遠超全國平均水平,接近一線城市水平。
唐山人口接近800萬,在校大學生卻只有11萬。河北的大學生,基本集中在石家莊。唐山的兩大鄰居北京和天津,更是高校林立。
唐山未來新增高校來源,一為本土興建,另一個就是來自北京和天津的高校搬遷或者設立分校。
按全國平均水平,唐山完全可以容下20萬在校大學生,可擴張一倍左右。
泉州——千年古城,閩南獨秀。
泉州是福建第一經濟大市,民間富庶,工業發達,晉江、石獅等均為國內知名經濟重鎮。尤其服裝,運動品牌獨步國內。泉州容納就業的能力強大。值得一提的是,泉州是千年古城,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歷史積澱深厚。
泉州接近900萬的常住人口,卻只擁有不到13萬的在校大學生,缺口大,起碼需要20萬以上在校大學生,以泉州之富庶繁華,50萬以上也並非不可能。
泉州需要有世界眼光,新增高校除來自國家層面和福建省內,還可以從海外募資建校,泉州是福建著名僑鄉,華僑多達600萬人,商界領袖眾多,這個優勢需要利用。
當下福建高校資源主要集中在福州和廈門,高校資源分佈與經濟資源分佈不一致,若開放辦學,泉州高校有望井噴。
南通——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南通被譽為“北上海”,是上海陸路通往北方的必經之地。
離上海太近,一方面使南通得風氣之先,成為最早一批沿海開放城市之一,經濟繁榮,但同時,南通不少人口也被上海吸附。南通的常住人口比户籍人口還少30萬,成為少數幾個經濟繁榮卻人口倒流的城市之一。
南通在校大學生不滿12萬,總人口卻超過700萬,缺口巨大。
南通能否留住本土大學生,並且還去外地搶人?
無錫——錫山無錫,太湖有靈。
無錫是長三角經濟重鎮,東南內生經濟的典範,經濟發達,民間富庶。三年之內,無錫有望躋身中國萬億俱樂部,而其人均GDP更是達到14.13萬,超過上海。於鄉鎮企業,與佛山類似,風行內生式發展模式,誕生了無數本土民營企業。經濟富有活力,就業吸納能力強。
江蘇的高校資源集中於南京和蘇州,無錫處於下風。但是無錫實力雄厚,一旦高校開放辦學,無錫大學生在校人數,完全有能力擴張到20至50萬之間。
鑑於無錫的城市特點,也應以理工類、技術教育類大學為主體,綜合性大學為輔。
徐州——蘇北重鎮,四省通衢。
徐州處四戰之地,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從側面也説明徐州的先天區位優勢十分強大,不僅工業發達,而且交通便利,是天然的區域中心。
徐州常住人口近900萬,户籍人口達1000萬,在校大學生卻只有15萬。徐州的人均GDP超過全國平均水平,若大學生密度也達到或者超過全國水平,缺口在5萬至10萬之間。
濰坊——風箏之鄉,工業重鎮,交通要道。
濰坊處於膠州半島與山東腹地之間的連接點,地勢險要。濰坊同時是山東經濟強市,2016年GDP排名全國第32,超過全國一半的省會和首府。
濰坊是典型的強縣弱市類型城市,其轄下的壽光、諸城、青州、高密等,均為中國強縣,經濟活躍。
濰坊雖是普通地級市,常住人口卻達到935.7萬,且還在持續流入中,未來有望成為千萬人口的特大城市。
當下山東的高校資源主要集中在濟南和青島,而濰坊正好在兩大豪門之間,若以全國平均水平計算,平衡濰坊經濟發展狀況,濰坊的大學生缺口,大約在5萬至10萬之間。
鑑於濰坊的城市特點,未來新增大學,可以理工科大學為主,綜合類大學為輔。
日前,安徽省景評委組織專家檢查組對全省範圍內4A級旅遊景區開展了服務質量暗訪,並就有關情況進行了通報。
通報結果如下
贊:大多數4A景區受到遊客好評
經檢查,去年以來,在全省A級景區整治行動中,大多數4A級旅遊景區都能夠保持國家標準和評定細則規定的旅遊服務軟硬件要求,創新、優化、提升旅遊管理和服務,加快景區旅遊廁所提檔升級,加強日常保潔管理,增添人性化設施,注重細節服務,受到了遊客好評。
有不少景區還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遊客滿意為目標,完善遊客中心服務功能、增設旅遊標識標牌、加強旅遊停車場建設、推進智慧景區服務、改善景區遊步道等,取得了顯著成效。
彈:少數去年受到警告的整改不力
但也有少數景區仍然存在環境衞生髒亂差、廁所改造提升不夠、標識系統不完善、停車場建設與景區不協調等突出問題。少數在去年整治行動中受到警告的景區對標整改不力。
根據專家組檢查情況,依據《旅遊景區質量等級的劃分與評定》國家標準,經研究決定,對此次檢查中嚴重不達標,或存在嚴重問題的4A級旅遊景區給予以下處理:
撤銷安慶市桐城黃梅酒業文化園4A級旅遊景區質量等級;
本文圖片均來自微信公號安徽網
據該景區公開宣傳稱,安徽黃梅酒業集團近千萬元打造的安徽黃梅酒業文博園充分展示了安徽黃梅酒業集團與生俱來的優勢和全國任何一家白酒企業所不可比擬的特點:就是桐城派文化和黃梅戲文化的豐富內涵。步入黃梅酒業,人們在濃濃的徽派建築氛圍中,品嚐黃梅酒、欣賞“桐城派”、觀看“黃梅戲”,自然景觀與人文文化相互輝映。
對去年景區整治行動中受到警告處分且整改不積極的馬鞍山市含山縣褒禪山景區、池州市齊山—平天湖2家景區由4A等級降為3A;
據該景區公開宣傳稱,褒禪山,古稱華山。其東有靈芝山,山上樹木參天,古以盛產靈芝得名;中有起雲峯,高聳入雲,“天欲雨,山則雲遮霧障”,西有碗兒嶺,相傳一羅漢出生於此,飲食後投碗於嶺上,至今仍見坐卧痕跡。登褒禪山極目遠眺,四周青峯環繞,山野之趣,賞玩之樂,探幽之險,登臨之興,令人流連忘返。
據該景區公開宣傳稱,齊山-平天湖風景區由齊山景區、碧山景區、平天湖景區、濕地景區、桃源景區五部分組成,集山、水、濕地於一體,自然景色優美,人文積澱深厚。去年8月,齊山-平天湖風景區召開了平天湖風景區旅遊服務質量專項整治行動會議,會議制訂了專項整治方案及各處室專項整治責任清單。整改從環境衞生、公共廁所、標識系統、停車場、經營環境五大方面開展。
對合肥市元一雙鳳國際度假區、滁州市鳳陽縣狼巷迷谷景區、肥西老母雞家園景區、淮南市焦崗湖影視城給予嚴重警告;
合肥市元一雙鳳國際度假區
滁州市鳳陽縣狼巷迷谷景區
肥西老母雞家園景區
淮南市焦崗湖影視城
處理後續:
對檢查中發現其他一些景區存在的局部細節問題,同時下發整改清單,限期1個月整改;
對此次檢查中發現4A級旅遊景區管理存在問題較多的合肥市、淮南市、池州市、馬鞍山市、安慶市旅遊局(委)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開展約談。
省旅遊部門要求各市旅遊主管部門、各景區要加強整改工作,各市景評委要建立旅遊景區服務質量督查檢查的長效機制,加強動態管理,健全退出機制,做到舉一反三,促進景區品質品牌維護管理的常態化。
新聞加點料:
黃梅酒業為申報4A曾多次送錢送黃金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上個月,《法制晚報》刊發的池州市委原副書記王強落馬案報道中提到,王強所涉問題大多是黃山任職與桐城(縣級市)市委書記期間。而這位愛賭博的廳級幹部有一個愛好是公開的秘密,就是愛黃金。安徽黃梅酒業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張某,是深知王強愛好的商人之一。“2011年至2013年的逢年過節期間,張某為獲得王強對安徽黃梅酒業公司的關照及該公司興建的文博園能申報國家4A級旅遊景區,找王強幫忙併多次送給他錢物。經查:張某多次送給王強現金是1.8萬英鎊、3萬美元,黃金卻足有1.1公斤。在王強多次向省旅遊局推薦黃梅酒業文博園後的2013年10月,黃梅酒業文博園被批准成為國家4A級景區。”而今天,黃梅酒業文博園被曝出4A級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被撤銷。
(原題為《安徽一家4A級景區被撤銷 為申報4A曾給官員送錢送黃金》)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小暉”:怪不得門票貴啊
網友“王朝”:有些東西不可信,這就是原因
網友“拷貝”:些東西不可信,這就是原因
網友“陳佳亮”:有些東西不可信,這就是原因
網友“小雞燉蘑菇求上聯”:到底有哪些景點不是做了公關?
網友“熊與弓”:牛皮吹大了
網友“wxcao”:我説景區為什麼這麼貴?原來是這些投資高!
網友“可樂操縱子”:中學時期好像還被過遊褒禪山記
網友“行萬里路成了郵差”:有些東西不可信,這就是原因
網友“集結號”:不公關掛都掛不上,更無從談起撤銷。不過掛上了就應該按標準來,市場上吃飯的路子,不是簡單的一塊牌子完事的。只能説這老闆有點那個。
(1970-01-01)
你家孩子在上早教班嗎?杭州孩子上早教班的情況怎麼樣?很多杭州家長説:“今年暑假,杭州幼小銜接特別火熱,周圍小朋友都在上培訓班,名額要靠搶!”
剛剛完成一年級新生家訪的杭城老師們,也對“早教熱”尤其是“幼小銜接熱”深有感觸。一位民辦小學班主任坦言:“家訪的一年級班,全班30多個學生,沒有一個不上幼小銜接班的。”
杭州某早教中心的孩子正在上課
杭州有個一年級班
80%的學生參加過幼小銜接班
一位民辦小學新一年級班主任根據家訪情況做了簡單的統計:“全班35人,80%以上的學生參加過幼小銜接班。識字量普遍在300字到1000字之間,有4個學生的識字量達到兩三千,能夠獨立閲讀《洋葱頭歷險記》《昆蟲記》《魯賓遜漂流記》《愛的教育》等書籍;而零基礎的孩子只有五六個。數學方面,大部分孩子已經可以口算20以內的加減,還有兩個孩子正在背九九乘法表。”
這位班主任直言,“現在,教育的大環境就是這樣競爭激烈,幼升小又是孩子學習之路的開端,家長都很重視。我認為,提前儲備一定的基本知識,會對孩子日後的學習增加一定的自信心。”
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從幼兒園開始,李女士就給兒子報了各種早教班。孩子的學習日程表,週一到週五被填得滿滿當當,五天都不重樣。今年9月,李女士的孩子就要上一年級了,從幼兒園至今,她和孩子一放學就忙碌在去培訓班的路上。
李女士仔細地盤點了一下:“週一上學而思,週二硬筆書法,週三圍棋,週四英語,週五跆拳道……”她坦言,如果想要孩子真正學到東西,而不是隨便打發時間,砸錢是毫無疑問的。一項培訓一學期至少七千塊,如果學五門,半年大約三萬五,一年至少要花費七八萬。
李女士透露,現在不少英語培訓班的標配是一箇中國老師搭檔一個外教,價格不便宜,動輒上萬一學期,但是家長們就追捧這種配置,“如果看到沒有外教,扭頭就走”。
兩週花費5000元
大家都在搶跑啊
昨天下午,周女士在去接女兒幼小銜接班放學的路上,接受了記者的電話採訪。而在一個月前,周女士還堅持希望讓孩子零基礎入學。“上個月,我們新建了班級羣,羣裏很活躍,這個家長説今天兒子算了幾道題,那個説女兒看了什麼書……我們家小朋友才認識幾個字啊,真是看看都急!其實之前也有幼兒園家長找我一起團購幼小銜接課程,我還拒絕了。現在真是被大環境逼得沒辦法,大家都在搶跑啊!”
周女士給女兒報的幼小銜接班為期兩週,費用5000元。“課程內容還是比較多的,有數學、拼音、硬筆書法等,時間都是參照小學生在校的作息安排。因為沒有英語,我又單獨給她報了一個班,跟下學期連在一起要一萬多塊。”周女士説,像她這樣的已經屬於臨時抱佛腳,很多家長從幼兒園小班、中班就開始給孩子報班了。
與周女士一樣,張女士也被大環境“嚇到”,急急忙忙給孩子報了一個幼小銜接,主要學拼音和數學。
在她周圍,不少媽媽都帶着孩子去各種早教班:奧數、英語、拼音、圍棋、街舞……周圍的家長忙得熱火朝天,聽得多了,張女士也變得很焦慮,生怕自家孩子未來跟不上小學的節奏。上了幼小銜接班,她的心裏稍微有了一點底。“雖然我支持孩子們零基礎進入小學,但是幼小銜接還是很有必要,這是最起碼的,我周圍的同齡孩子都在上。”
上不上早教班差別大不大?
老師們各有看法
孩子“搶跑”上早教班好不好?老師們怎麼看?
兩年前,杭州市青藍小學校長婁屹嵐在剛入學的5個班新生中做了一次“拼音掌握情況摸底”。婁校長説:“二聲、四聲是平時教學的難點。調查結果顯示,在提前上過培訓班的學生裏,85%以上的孩子二聲和四聲混淆不過關。也就是説,所謂的幼小銜接培訓班並沒有幫助孩子在第一次學拼音的時候突破難點。也恰恰是這些孩子,自我感覺特別好,覺得我已經學會拼音了,無論是課堂學習還是課後練習都不再跟着老師認真模仿。”
“在家長的觀念裏,第一次學不好,可以學第二次、第三次。但是學拼音就像燒粽子,第一次一定要燒熟燒透,否則以後怎麼燒都是夾生的。”
同樣以“學拼音”為例,婁校長分析了“搶跑”的孩子和“零基礎”的孩子之間的學習差別。“開學第一週,零起點的孩子學拼音肯定會更吃力,家長也會跟着覺得心累。但從第二週開始,差距會越來越小。整個學拼音的過程會持續一兩個月,我的經驗是學完以後幾乎所有孩子都能掌握,差別不大。等到了二年級,那些提前‘搶跑’的孩子的優勢基本沒有了,反而是學習習慣好的孩子會表現越來越好。”
杭州市崇文實驗學校梁怡老師也持有相同的觀點:“我們老師更在乎的不是孩子在一年級前學到了什麼內容,而是他們有沒有一個很好的學習習慣。學習習慣決定了孩子學習的後勁,很多上早教的孩子在一定時間內有優勢,但如果習慣不好,很容易被後面的孩子趕上。”
杭州市時代小學新一年級班主任姜亦珂説,提前識字,儲存一定的識字量確實有好處。從短期來看,認字多的孩子做題比較快,可能其他孩子連題目的字都還認不全的時候,他已經無障礙地回答問題了;而從長期看,識字量的優勢在四、五年級體現得最為明顯,因為五年級閲讀能力考察的難度比四年級上了一個大台階,篇幅也比較長,識字量大的孩子,不會感到痛苦。“上早教班,一方面讓孩子接觸了更多人,鍛鍊了交際能力,另一方面擴寬了知識面,讓孩子上學時更有自信心。”
杭州採荷第三小學教育集團徐萍老師直言:“很多專家都説提前學習有壞處,於是有家長就真讓孩子零基礎入學了,從我教學經驗而言,零基礎的孩子真的會很吃力。”
安吉路實驗學校老師餘淑君認為,最好的幼小銜接並不來自培訓班,而是來自家長,“家庭教育才是學前教育最重要的部分”。
餘老師剛帶完一屆一年級學生,全班34個孩子,沒有零基礎入學的。“即使是這樣,一年下來,不同基礎入學的孩子之間的差距還是存在的。很多人認為,到了中高年級,他們的差距逐漸縮小甚至沒有。其實不是的,識字量的差距會不存在,但零基礎孩子在努力追趕的時候,其他方面的差距又出現了。”
(原題為:《杭州早教火熱有的人兩週花五千 老師各有看法》)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忘了吧”:你真以為這些銜接班早教班是為了給孩子開發智力的啊,其本質就是打着開發智力的幌子賺黑心錢的。
網友“忘了吧”:這個就更不會了,所謂銜接班是某些人的賺錢機器,你再聰明,已經達到碩士水平他們也不會讓你跳過該有的程序的。
網友“唐鳳子”:我所在城市,杭州,學校都是嚴格按照零起點教學的,這是基本要求,不然學校就不配成為學校,另一方面,家長也是可以投訴的。但是實際情況是,往往是越不着急的家庭正式進入小學生活後還不着急,越早開始正視的家長不但早做準備,入學後還更注重習慣培養。所以距離會越來越大,當然零基礎的孩子和家庭只要入學後認真和學校進度銜接,只要不是太笨,都是沒有問題的。一年後不能説特別拔尖但是中上沒有問題。尖子生還是那些老早開始準備,當然不是説上早教而是父母家庭注重潛移默化教育的孩子,尤其基本識字,閲讀,計算較強的孩子。所以上不上早教根本無所謂,重要的還是家庭平時各方面的點滴教育和滲透,現在的學前孩子的接受水平老早可以了。某些大人認為這是不快樂的童年,我覺得如果潛移默化的學習孩子覺得不快樂,也不用上早教,這孩子以後要專業學習20年,人生太苦逼。
網友“雲飄沙亦飄”:做個誇大點的假設,如果幼小銜接班把初中課程都學完了,小學教師是按照銜接班的進度走,還是被開除呢?
網友“一沙一世界”:現在家長,對於教育,一邊噴、一邊助推畸形化!
網友“仗劍看花”:贊同你的想法,細思極恐
網友“清和散人”:主要是這個社會太浮躁。
網友“稻草人”:各種焦慮哦
網友“稻草人”:竟然有學奧數的?
網友“稻草人”:“贏在起跑線上”害人不淺
網友“讓我們飛~”:我不明白小學的知識那麼簡單為什麼還要上早教班,在學校學不會嗎
網友“忘了吧”:這個你就不懂了,等小孩上一年級後,學校直接從銜接班的課程上,如果你不上銜接班,你的孩子就徹底玩完了。
網友“唐鳳子”:我所在城市,杭州,學校都是嚴格按照零起點教學的,這是基本要求,不然學校就不配成為學校,另一方面,家長也是可以投訴的。但是實際情況是,往往是越不着急的家庭正式進入小學生活後還不着急,越早開始正視的家長不但早做準備,入學後還更注重習慣培養。所以距離會越來越大,當然零基礎的孩子和家庭只要入學後認真和學校進度銜接,只要不是太笨,都是沒有問題的。一年後不能説特別拔尖但是中上沒有問題。尖子生還是那些老早開始準備,當然不是説上早教而是父母家庭注重潛移默化教育的孩子,尤其基本識字,閲讀,計算較強的孩子。所以上不上早教根本無所謂,重要的還是家庭平時各方面的點滴教育和滲透,現在的學前孩子的接受水平老早可以了。某些大人認為這是不快樂的童年,我覺得如果潛移默化的學習孩子覺得不快樂,也不用上早教,這孩子以後要專業學習20年,人生太苦逼。
網友“讓我們飛~”:我不明白小學的知識那麼簡單為什麼還要上早教班,在學校學不會嗎
網友“忘了吧”:這個你就不懂了,等小孩上一年級後,學校直接從銜接班的課程上,如果你不上銜接班,你的孩子就徹底玩完了。
網友“雲飄沙亦飄”:做個誇大點的假設,如果幼小銜接班把初中課程都學完了,小學教師是按照銜接班的進度走,還是被開除呢?
網友“讓我們飛~”:我不明白小學的知識那麼簡單為什麼還要上早教班,在學校學不會嗎
網友“忘了吧”:這個你就不懂了,等小孩上一年級後,學校直接從銜接班的課程上,如果你不上銜接班,你的孩子就徹底玩完了。
網友“讓我們飛~”:我不明白小學的知識那麼簡單為什麼還要上早教班,在學校學不會嗎
網友“忘了吧”:這個你就不懂了,等小孩上一年級後,學校直接從銜接班的課程上,如果你不上銜接班,你的孩子就徹底玩完了。
網友“亂世小蝴蝶”:畸形教育
網友“我愛我家”:大家都上,你不上,老師不會因為你不會而減慢上課進度!恰恰相反,老師會因為大部分人都懂了而加快上課進度。
(1970-01-01)
傑斐遜人文講座(Jefferson Lecture in the Humanities)由美國國家人文基金會創立,被認為是“聯邦政府向人文領域傑出成果授予的最高榮譽”。講座始於1972年,批評家萊昂內爾·特里林(1972)、歷史學家詹姆斯·麥克弗森(2000)、政治哲學家哈維·曼斯菲爾德(2007),乃至電影導演馬丁·斯科塞斯(2013)都曾受邀發表演講。
瑪莎·納斯鮑姆
今年的主講人是芝加哥大學教授瑪莎·納斯鮑姆。在古典學、政治哲學、法學諸領域,納斯鮑姆聲名卓著。作為自由主義的亞里士多德主義者,她深入分析過古希臘羅馬世界中的運氣、德性和情感結構,這種分析連接着她對當代世界的思考。近年來,納斯鮑姆的聲望不斷攀升,約翰·洛克講座(2014)、京都賞(2016)等人文領域頂級榮譽都被她收入囊中,傑斐遜人文講座則是她的最新斬獲。
5月1日,納斯鮑姆作了題為“無力感與責備政治”(Powerlessness and the Politics of Blame)的演講,其核心話題依然是她近年來着重關注的憤怒(anger)。2016年,納斯鮑姆出版了《憤怒和寬恕》(
Anger and Forgiveness
),而她尚未付梓的新書《恐懼的君主:一位哲學家對我們政治危機的觀察》(
The Monarchy of Fear: A Philosopher Looks at Our Political Crisis
)將進一步考察憤怒與恐懼的內在聯繫。此次演講的內容大多來自這兩本書,集中體現了她最近幾年的工作。
憤怒不容於民主法治
在埃斯庫羅斯的三聯劇《俄瑞斯忒亞》(
Oresteia
)的結尾,雅典娜以法律制度取代了血腥的復仇循環,但她並沒有驅逐復仇女神,而是許以尊位,説服她們加入城邦。按一般理解,雅典娜的舉動證明了法律體制無法脱離復仇激情,復仇女神雖然受到法律的制約,但本質一如往昔,充滿了黑暗的復仇欲。
復仇女神
對此,納斯鮑姆在講座伊始便提出了異議。根據她的解讀,故事最後,復仇女神已經洗心革面,轉變了性情。雅典娜勸説她們平復憤怒,以仁愛取代仇欲,她們接受了請求:不僅性情變得温和,外貌不再令人心生怖畏,就連名字也變成了仁慈女神(Eumenides)。
納斯鮑姆強調,復仇女神的轉變與從復仇到法治的轉變一樣重要,並且,前者是後者得以成功的關鍵所在:“埃斯庫羅斯向我們表明,民主法律秩序不能只給報復套上牢籠,而必須從根本上將自己從嗜血殘殺的非人之物,轉變為能曉之以理的人性存在,轉變為保護生命而非危害生命的存在。”
復仇的憤怒不容於民主法治。希臘人和羅馬人都認為憤怒是種非理性的女性氣質,有害於人類幸福和民主制度,納斯鮑姆深以為然:“我們要抵抗自己的憤怒,抑制它在我們的政治文化中所發揮的作用。”
當然,納斯鮑姆也坦言,這一觀點頗為激進,難免會遭致口誅筆伐。很多人相信,關心正義的人,必定憤懣於不正義的行為。唯有憤怒才能捍衞自尊:不以憤怒回擊羞辱和不義之人,定是懦弱而易受踐踏之人。在刑事正義領域,如今最流行的學説是報復主義,即認為法律的懲罰應該表現出正義怒火的精神。更有人深信,憤怒是成功挑戰嚴重不義的驅動力。但在納斯鮑姆看來,堅持埃斯庫羅斯對憤怒的懷疑主義態度依然是可能的:甘地、馬丁·路德·金和曼德拉同樣在為自己和他人的尊嚴而戰,而他們表現出了一種“非憤怒”的精神。
於是,納斯鮑姆此次講座的主要任務就是對憤怒作出哲學分析,回答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從規範立場來看,憤怒有致命的缺陷?
憤怒,或復仇的致命缺陷
“一個剛出生的嬰兒沒有憤怒。”納斯鮑姆説。
因為憤怒的前提是認為有人對自己做了壞事。但很快,嬰兒萌生了這樣的念頭:我餓、我冷是由於別人沒照顧好我。我們初臨人世,脆弱無助,不得不依靠他人,但他人卻不總行我們所欲之事,我們便責備他們。責備教會我們一個策略:靠大發脾氣、製造噪音來實現自我的意願。責備也表達了一種觀點:我們要求什麼,世界就得給什麼,不這麼做的都是壞人。抗議和責備本身可能是積極的,因為它們致力於人自我狀況的改善。但報復的憤怒往往會侵染責備的念頭:要以牙還牙,以眼還眼,使那些應受責備之人遭受痛苦。有人把這種念頭看作正義感的起源,但納斯鮑姆認為這與真正的正義無關。
納斯鮑姆:《憤怒和寬恕》
在亞里士多德的定義中,憤怒是對我們在乎的人或物造成的傷害的一種反應,雖然憤怒是痛苦的,但也帶有愉悦的報復願望。現代心理學的經驗研究支持了亞里士多德的觀點,認為憤怒分兩個步驟:首先是痛苦,其次是希望報復。納斯鮑姆強調,憤怒的兩個部分可以分離,即可以因錯誤行為忿忿不平,卻不抱有以牙還牙的念頭。她相信存在一種不受報復欲干擾的“過渡憤怒”(Transition Anger),後者只有如下內容:“太不像話了!應該要做點什麼才行!”過渡憤怒既表達了抗議,表明我們關切違反重要規範的行為,又面向未來:“它致力於發現解決之道,而非停留於對痛苦經歷的回想。”就像父母常常因為孩子的錯誤行為而氣憤,他們抗議錯誤,但不想施加報復,只希望孩子能在未來改正錯誤。
如果憤怒的問題在於復仇欲,那麼報復究竟錯在哪裏?一種普遍的看法是,可以用痛苦償還痛苦。納斯鮑姆認為這種想法犯了“償還錯誤”。殺死殺人犯並不能挽回死者的生命;以痛苦回敬痛苦只能帶來更多痛苦。甘地有言:“以眼還眼使整個世界盲目。”
此外,一些人憤怒的不是惡行本身,而是這些行為降低了作為受害者的自己在世界上的相對位置,貶損了自己的榮譽。在這個意義上,報復確有幾分作用:把犯錯者降到相對低的位置,就把自己提升到了相對高的位置。但在納斯鮑姆看來,這種思路錯估了地位這一特殊價值的重要性。生活不只是榮譽之事,還關涉許多實質性事物:愛、正義、工作、家庭。着迷於地位是不安全感的徵兆,還影響我們去關注更為重要的價值。
憤怒犯的第三種錯誤源於人們無法接受純粹的意外。世界充滿意外,“有時災難僅僅是災難,疾病和困苦僅僅是疾病和困苦”。面對意外,我們無法找出一個應受責備的對象。但我們有一種君主式的念頭,希望整個世界都為我們服務,任何壞事都可歸咎為某人的錯誤:當經濟形勢不好,找不到工作,我們責怪移民搶奪工作機會;當父母死在醫院,我們相信這是醫生醫術不精造成的。這種念頭蔓延到政治領域便產生了責備政治。問題難以解決,無力感帶來了恐懼,而將問題歸咎於他人既簡便又舒心。然而,責備政治只會轉移我們對真正問題的注意。
儘管憤怒在規範層面問題多多,但納斯鮑姆也不主張徹底拋棄憤怒。憤怒是恐懼的子嗣,是對嚴重傷害的反應,無法被傷害的人不會恐懼,無從憤怒。許多道德改革家勸誡世人不要在意自己無能為力之事,由此我們將無所畏懼。問題是,喪失恐懼也就喪失了愛。愛與恐懼的基礎都是對在我們控制之外的人事的強烈關切。如果我們無法拋棄愛,就必須同時接受恐懼,接受憤怒。
到頭來,納斯鮑姆欣賞的是過渡憤怒——在抗議不正義的同時放棄償還的幻想:“這一未來取向的策略包括對已經發生的錯誤行為的抗議,但不想歸咎於誰……滿懷希望地放眼未來,找出能使情況得到改善的計策……”她相信,埃斯庫羅斯已洞察到了她的這一主張,而金博士不僅瞭解這一主張,還身體力行之。
理想政治秩序的情感基礎:納斯鮑姆的意義
顯然,在政治立場上,納斯鮑姆是一位正統自由主義者。不過,她研究自由主義的學問進路頗為獨特。
自由主義者往往是制度主義者。自由主義試圖將政治建立在低俗而穩固的人性基礎之上,如對暴死的恐懼,對享受的追逐。貪生怕死、趨利避害是無需教化的“自然人性”,它們穩固而強烈;古往今來的各種教化傳統都想克服這種“自然”,將人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層面。但自由主義放棄了這種做法,轉而試圖在最低要求的人性基礎之上,利用制度來構造一種穩定的政治秩序。這種選擇可能是策略性的,相信相反的做法註定失敗,自由主義政治方案至少可以取得有限的成功;也可能基於懷疑主義立場,認為過往的教化傳統只是特定的文化偏好,並無道理可言。於是,人性的教化被認為是私人領域的自我完善,在政治領域,有低俗而穩固的人性基礎即可,最多再加一點正義感(羅爾斯)。是故自由主義者很少處理德性、情感話題,關注此類問題的往往是保守主義者。納斯鮑姆的獨特之處在於,作為自由主義者,她深切關注政治秩序的情感基礎:她對憤怒與民主政治之關係的分析便是一例。
羅爾斯
納斯鮑姆的工作無疑可以開闊我們對理想政治圖景的思考。
人治與法治,聖君賢相與理性制度……在漫畫式的中西政治傳統對比中,此類二元圖景一直是大眾意見的最大公約數。究其本質,是認為中國傳統政治秩序把希望寄託於在位者的才德,而西方傾向以不依賴過高人性條件的制度設計來解決問題。且不論這種觀點忽視了中國傳統政治思想與實踐中豐富的制度資源,單就西方而言,這一觀點也太過簡單。馬基雅維利被普遍認為是西方現代政治哲學的開創者,但他卻是一個“人治主義者”。在《君主論》中,馬基雅維利不厭其煩地教導君主,在無常命運和具體情境之下,應具備何種品性才能成就偉大。與文藝復興的前輩相比,馬基雅維利的新穎性體現在,他看到了單憑德性無法成事,有時必須訴諸武力和邪惡。但歸根到底,他還是從君主品性這樣一個“人治”視角出發來分析政治問題的。相較於馬基雅維利所在的修辭學-人文主義傳統,其對手、“愚昧落後”的經院哲學反倒更具制度思維。由此可見,西方不光是,也不該是中國現實問題的他者,真實的西方遠為複雜。
馬基雅維利
理想的政治秩序是什麼?理想的政治秩序需要何種情感結構、人性基礎?與具體結論相比,這類早已被遺忘的思考方式也許是納斯鮑姆對我們的最大啓發。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觀後感v跟”:鳳飛飛
網友“上海市澎友”:發怒也分男女?!
(1970-01-01)
“我們需要關心的是人,而不是資本。”82歲高齡大衞·哈維教授認為這是當前世界所面臨的最大問題。
大衞·哈維在20世紀70年代就開始了馬克思主義地理學研究,是國際左翼思想界的代表人物。他在紐約城市大學(CUNY)開設了解讀馬克思《資本論》課程,近年出版了《資本社會的17個矛盾》一書,在這本書中,大衞·哈維揭示了資本引擎隱藏的運作方式——以及可能將資本主義引向滅亡的矛盾。
大衞·哈維的思考與中國有何相關性?他如何看待當今的中國?5月,澎湃新聞與來到北京的大衞·哈維聊了聊他眼中的中國與世界。
大衞·哈維
澎湃新聞:你能向我們簡要介紹一下你書中所説資本主義危機的關鍵點嗎?
大衞·哈維:資本主義是一種自相矛盾的系統,它自身必然會引起危機。資本主義本質上是對利潤的追求,而資本主義所追求的利潤是“複利”,追求交換價值而非使用價值,要求利潤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而在當前的世界,像開發新大陸、殖民地擴展、開放社會主義陣營那種大變革的經濟增長空間已經被填滿,支持資本擴張的決定性因素基本消失。因此,利潤就日趨平緩,經濟不會再像以前那樣高速發展,除非製造泡沫。可是當泡沫破滅的時候,資本主義危機就來了。比如2008的經濟危機,大量的資本沒有可去之處,經濟就崩潰了。造成了一系列問題,比如美國內部消費低迷,以及隨之帶來的全球經濟崩潰、大量失業。
澎湃新聞:你書中寫到,在2008年經濟危機之後,中國接替西方成為資本主義體系最富活力的中心,未來世界將模仿中國的增長路徑。請問“中國的增長路徑”是怎樣的?
大衞·哈維:中國有大量富餘的資本、生產力、勞動力,因此中國採用擴大內部投資的方式來解決這些問題。大規模強行城市化、修建基礎設施,比如高鐵就是在經濟危機後建的。與此同時,中國的建設也帶動了對原材料大量需求,比如礦石、石油等,為中國提供原材料的國家也在這個過程中很快從經濟危機中恢復了,比如澳大利亞。為中國提供技術支持的國家,比如德國也藉此度過了危機。中國主要通過擴大內需應對危機,同時也引領全球資本主義走出了災難。
澎湃新聞:你怎樣看待中國應對經濟危機的方式?
大衞·哈維:中國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進入世界資本主義貿易市場中,與世界的聯繫日漸緊密。不能説中國“不是資本主義國家”就不遭受危機,就能袖手旁觀。一方面,雖然中國的經濟與資本主義世界緊密聯繫,但中國的市場並非完全自由主義市場;另一方面,中國在很多層面上都是市場經濟的,中國是全球資本主義體系中的一部分,它為保持這個體系的穩定發揮了巨大作用。並不是中國政府願意這樣做,而是不得不這樣應對。
澎湃新聞:你怎樣看待中國的“一帶一路”計劃?
大衞·哈維:我理解這是一種“空間修復”(Special Fix),用空間擴張回應經濟增長的需要。“一帶一路”是一個非常大的工程,隨着中國的國力增強,日漸崛起,中國就會把目光放眼全球。比如在東非修建鐵路。2000年以前,中國很少在世界投資,但是到現在,我可以從《紐約時報》上看到中國在到處投資。
澎湃新聞:你怎麼看待全世界人民都最關心的房價和貧富差距問題?
大衞·哈維:中國房價上升的邏輯的和其他資本主義國家其實是一樣的。資本不關注房子的使用價值,只關心交換價值,房子的價值不在於居住,而在於升值。馬克思的觀點是,越是自由的市場,貧富差距就越大。答案就是要控制自由市場,但是現在這樣做很難,因為富人已經控制了政治和教育。一方面我們要管控自由市場,另一方面要採取税收措施,對高收入羣體採取重税。反對高收入重税的人一般都認為税收太重有可能削弱創造力,進而阻滯經濟。但實際上美國在1945-1980年的個人所得税非常高,高收入羣體的税收一度不低於80%,那個時代卻是美國經濟最騰飛的一段時間。而里根上台之後,把税收降到了30%,從此美國的經濟就開始低迷。
澎湃新聞:你怎麼看待以滴滴打車、共享單車為代表的“共享經濟”?
大衞·哈維:這些點子一開始都是很好的,但是一旦被資本控制,它們就會變成資本追逐的遊戲了。
澎湃新聞:能介紹一下你面對資本主義危機所提出的“非資本主義”解決方案嗎?
大衞·哈維:“非資本主義”本質是觀念的改變,即不再通過“進一步增長”來解決經濟危機。資本主義最大的矛盾是持久增長(Perpetual Growth)觀念,當我們在説“經濟危機”的時候,其實是指經濟增長為零。人們想盡辦法讓經濟回升,一般都認為全球經濟增長率要超過3%,危機才過去。中國在2008年經濟危機以前,年平均經濟增長率大概有12%-15%。問題的關鍵在於,有沒有一種不提高經濟增長率卻又能讓我們從經濟危機的泥淖中爬出來的辦法。
我認為其中一個辦法是創造更多“非商品”式的供給,將更多領域去商品化、去市場化。西方總是想將一切都市場化,非資本主義則是想將更多東西從市場中拿走,比如健康、教育、住房、生活必需品,這些都應該按需分配,不能按照市場邏輯分配。這樣的話,我們生活很大一部分就不是資本主義了,資本主義還是會持續性地危機,但是危機不會對社會產生重大的衝擊。資本主義的本質造成它無法避免危機,但是這沒關係,只要人們不陷於危機就好。我們需要關心的是人,而不是資本。但是美國應對資本主義危機的方式是,關心錢,而不關心人,讓人們都跌進地獄。
澎湃新聞:“非資本主義”解決方案所面對的最大障礙是什麼?要怎樣突破?
大衞·哈維:最大的障礙是人們的認知模式,這主要是被人們的經歷、意識形態、公共意見塑造,而這些都是被媒體所主導的。在資本主義社會,媒體都被富人集團控制了。比如我的觀點基本上無法在美國主流媒體上發聲,我的書在美國也不怎麼被閲讀,但是卻在中國流行了。美國媒體不喜歡一些特定的觀念,比如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之類。當伯尼·桑德斯説出自己是一個社會主義者,很多人也非常支持他的時候,媒體都非常驚訝和沮喪。
富人不僅僅控制了媒體,還控制了教育、政治,富人幾乎控制了一切,因此必須有政治力量起來與富人對抗。不過可以從最近美國選舉看出來,人們不會完全被主流敍述所控制。人們對主流意見很失望、憤怒,但是這個機會被川普之類的人給利用了。不僅僅是美國,幾乎全世界都有類似的潮流——右翼勢力。左翼一直都在呼籲重新評估資本主義經濟,因此我們必須要了解當今的資本主義世界是怎樣運轉的,以及怎樣轉變它。
澎湃新聞:你怎麼看很多國家只能被捲入資本主義體系的歷史?
大衞·哈維:我們必須承認,19世紀以來共產主義潮流形成了非常重要的政治力量。我不認為這些潮流完全失敗了,我認為正是蘇聯、中國這樣的非資本主義國家存在,威脅了資本主義,使資本主義妥協。我認為我們今天所擁有的一切,在某種程度上都要歸功於共產主義運動,比如更好的教育、保健,歐洲、美國都是這樣。冷戰結束之後,現在的狀況是富人變得更富,窮人變得更窮了。這也是促使資本主義國家的人們支持共產主義的原因,我們應該總結歷史上共產主義國家的經驗,將好的地方繼續保持下去。
澎湃新聞:你在書中建議我們“放慢日常生活的節奏”,我們應該如何平衡“慢生活”與巨大的生活壓力?
大衞·哈維:資本主義的一個顯著特徵就是持續加速,你去問普通的美國人一天能有多少空閒時間,他們會説:“我忙瘋了,沒有一丁點自由時間!”每個人都在趕deadline,每件事都越快越好,城市中的日常生活變得越來越無法忍受。我們需要慢下來,但是資本主義的本質決定了它無法慢下來,資本主義是關於加速,資本要高速流動,因此它們編造了時尚,加速消費,加速淘汰,加速破壞,加速重建。我們必須每年都要換新手機,我們還要新的這個,新的那個。我現在還在用我奶奶的叉子和刀子,刀刃非常鋒利,已經有120多年了。資本主義如果製造能用120年的東西,它們就破產了。甚至學術界都是這樣的,我1960年代進入學術界,那時候的學者一輩子出兩三本書久就很了不起了,但是現在的學者可能一年內就要出一本書,不光看數量,還要看引用率,社會不斷迫使學者製造意義不大的論文。
我們還花費了大量時間在垃圾訊息上,比如看電視、讀新聞、刷推特。川普昨天説了什麼,今天又説了什麼,這些碎片化的信息佔據了所有人的精力,變成了非常大的娛樂產業,好像世界上不存在什麼嚴重的事情了。人們都瘋了,都在這上面尋找即時滿足感,但是這是不可能的,因為這些東西根本無法使人滿足。如果你到了一個沒有網的世界,會感覺很失落,但當你無意間終於有空抬頭看星星的時候,你會發現“星星原來長這樣子,我已經忘了天上還有星星好久了”。其實人類需要的可能只是躺下來,靜靜看一會兒星星,但資本主義不會這樣做,資本主義根本不認可任何價值。
澎湃新聞:在美國做馬克思主義者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大衞·哈維:我不是“馬克思主義者”,一開始我只是偶然讀到馬克思,覺得他非常有趣,就開始研究、寫書、演講。然後就有人説我是馬克思主義者,其實我並不是什麼主義者,我只是覺得馬克思很有趣,他説出了一些很有價值的東西。你們可以試一試去讀馬克思的書,並且建立學習小組,討論周圍發生的事,去思考它,就會和我一樣發現馬克思的趣味。
我很幸運能夠在紐約城市大學,沒有陷入被迫害的境地,它們能夠容忍並且珍視我。我所待的前一所大學就給我製造了很多麻煩,他們不讓我接觸我所需的資料,甚至不給我工資。當然了,我這麼大年紀,也不需要升職和討好誰了,可以説出我認為的真相,這對於年輕人來説,可能比較困難。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竹竹”:我覺得問題不在於限制高收入,而在於限制光憑資本帶來的高收入
網友“千年一瞥”:我一直以為這個觀點在中國已經沒有市場了。如果一個高效率的人拿的回報跟低效率的人一樣多,那麼高效率的人在做完跟低效率的人一樣的工作以後更情願去玩。這其實很好理解,賣茶葉蛋的跟造原子彈的拿一樣工資,誰還去造原子彈?
網友“戀戀風塵”:算了吧
網友“班斌”:説的好!
網友“蟆鱂”:説的很精彩 資本主義只關心錢 不關心人
網友“卿本佳人”:你也是個有趣的老頭子。説得好!
網友“用户5966942564”:美國資源也不老少
網友“笑着”:你怎麼看待以滴滴打車、共享單車為代表的“共享經濟”?這些點子一開始都是很好的,但是一旦被資本控制,它們就會變成資本追逐的遊戲了。這麼一説好像懂了,發展到一定程度會成為壟斷性的出租車和自行車!
網友“TT 1-0”:我這麼大年紀,也不需要升職和討好誰了,可以説出我認為的真相,這對於年輕人來説,可能比較困難。
網友“TT 1-0”:如果你到了一個沒有網的世界,會感覺很失落,但當你無意間終於有空抬頭看星星的時候,你會發現“星星原來長這樣子,我已經忘了天上還有星星好久了”。其實人類需要的可能只是躺下來,靜靜看一會兒星星。
網友“TT 1-0”:美國在1945-1980年的個人所得税非常高,高收入羣體的税收一度不低於80%,那個時代卻是美國經濟最騰飛的一段時間。而里根上台之後,把税收降到了30%,從此美國的經濟就開始低迷。其實,這很好理解,公共財政有錢才能儘量保持社會不同羣體均衡發展,大家共享發展的成果,幸福感提高,社會才能和諧。反之,貧福差距拉大,仇恨增強,社會如何保持健康、穩步發展?
網友“千年一瞥”:我一直以為這個觀點在中國已經沒有市場了。如果一個高效率的人拿的回報跟低效率的人一樣多,那麼高效率的人在做完跟低效率的人一樣的工作以後更情願去玩。這其實很好理解,賣茶葉蛋的跟造原子彈的拿一樣工資,誰還去造原子彈?
網友“TT 1-0”:美國在1945-1980年的個人所得税非常高,高收入羣體的税收一度不低於80%,那個時代卻是美國經濟最騰飛的一段時間。而里根上台之後,把税收降到了30%,從此美國的經濟就開始低迷。其實,這很好理解,公共財政有錢才能儘量保持社會不同羣體均衡發展,大家共享發展的成果,幸福感提高,社會才能和諧。反之,貧福差距拉大,仇恨增強,社會如何保持健康、穩步發展?
(197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