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超級奮鬥史:如何白手起家建朱姓帝國?
朱元璋的奮鬥史:在既往的歷史認定中,針對朱元璋的評價一直是不低的,不少史家從正面去肯定他,甚至發自內心地欣賞他。朱元璋出身寒微,白手起家,完全憑藉個人的努力建立起一個朱姓帝國,這差不多算作超級“奮鬥”明代版,這樣的人不是一位成功者,還有誰能配得上?平心而論,從個人奮鬥的角度來説,朱元璋是一位成功者。
他生逢亂世,削平羣雄,逐蒙元於漠北,給黎民一個相對安定的社會環境,其功業是自不待言的。然而,一個皇帝畢竟不同於一個商人,不能拿牟利多少,實業大小作為成功的評判標尺。尤其是朱元璋,他在世時奠定了很多政策和措施,綿延此後明清四五百年的歷史迴響,這樣一位“不同凡響”的皇帝,我們顯然不能用好人或壞人來一言以蔽之,而需要把其放到歷史的天平上,運用現代的眼光,人文的視角去重新品評和衡量。
朱元璋在位31年,可以以此為分水嶺,將他的人生分成兩半。前半生,他無疑是成功和輝煌的,至於他的後半生,成功與否姑且不論,給我的一個直覺是,充滿了錯綜複雜的悲劇色彩。一個人最大的悲劇不在於憑一己之力不能成功,而在於,擁有了無限的絕對權力後仍不能成功,不能實現他胸中的理想,朱元璋恰恰是這樣。
那麼朱元璋胸中的理想是什麼呢?他夢想建立一個以農耕為主的國家,民風淳樸,官員清廉,為此他大興八股,苛嚴地實施海禁,將整個社會禁錮起來,變成一個裝在“套子”裏的國家。其結果是,國家經濟不振,人民生活困苦,八股文束縛了知識分子的思想,民族的文明進程因此延緩。
朱元璋還有另一個理想,那便是求得朱明的千秋萬代,為此,他分封子弟到各地為王,將功臣殺伐殆盡。可笑可嘆的是,他屍骨未寒之時,“靖難”之役已至。當燕王朱棣的軍隊殺進南京時,可憐建文帝竟派不出一個像樣的將帥前去抵擋——朱元璋本想交給他的孫皇帝一根無刺的“荊條”,可歷史是詭異的,你給了它一記重拳,它總要找個機會,將這個力量回敬給你。
臧否歷史人物,我們歷來喜歡蓋棺論定,當代學者雖然寫出了《成功的為什麼是朱元璋》,但對於朱元璋其人,作者基於史實給出的評價是:他算不上一位成功的皇帝,而且也非一流帝王。這樣的評判不免讓人錯愕,也許並不能獲得史界和一些讀者的認同,但我以為,著者敢於拋出自己的歷史觀點,只要是自出機杼,不似是而非,不亦步亦趨,這樣一種歷史態度,是理應得到我們稱許和尊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