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ura Haruma
Hi,bro~一個人的離世有多突然?
7月18日,日本一家電視台久候三浦春馬不至,工作人員上他家探望,卻發現他已輕生。送往醫院後,他被確認死亡。消息一出,令中日網友紛紛感到震驚。畢竟,這位今年剛滿3歲的日本明星,就在7月14日,還在個人微博上發佈了自己新劇將要播出的消息。
這樣一個處於黃金年齡,事業蒸蒸日上的明星,突然棄世,疑點重重。
自殺疑因遭網絡暴力?
1990年4月,三浦春馬出生在日本日本茨城縣土浦市。7歲參演了電視劇《亞久裏》,16歲就主演電影《那年夏天的第一次》。
不過,讓他真正成名的,還是2007年他和新垣結衣一同主演的電影《戀空》。在劇中,他飾演的男主弘樹表面是不良少年,卻善良勇敢,對女主的愛也純粹而熱烈。
這個角色的成功塑造,讓三浦春馬成為了無數觀眾心中的白月光。他也憑此劇,獲得了有“日本奧斯卡”之稱的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新人獎 。
而三浦春馬並不只是偶像劇男神,他隨後還接連出演了《極道鮮師3》、《血色星期一》、《進擊的巨人真人版》、《行騙天下JP》等等不同類型、不同題材的電影、電視劇,被稱為“同時代最佳男演員”。
三浦春馬不僅長於演戲,還有不錯的歌喉,參演過很多舞台劇。在音樂劇《長靴妖姬》(日本版)的排練中,他穿着運動衣演唱的《Sex in the heel》頗為驚豔,被音樂劇愛好者們稱為最想要看到的官攝之一。
讓人遺憾的是,他的個人專輯《Night Diver》原定於8月26日發售,他自己卻沒有等到這一天。斯人已逝,歌聲何在?
三浦春馬為何自殺?在這個新冠疫情全球肆虐的特殊時期,的確有不少人因為工作和生活受到影響,而產生壓抑的心理情緒。然而,這似乎不足以解釋一個當紅明星的輕生念頭。
或許我們可以從他的友人賀來賢人在ins上的一番話找到線索:“嘲笑別人喜歡的東西,努力去做的事情很簡單,表達否定或者喜歡或者討厭也都很簡單。真的很簡單,比繫鞋帶都簡單。希望社交網絡能夠更加積極一些。”
這段話讓人不禁猜測,在三浦春馬看起來光鮮美滿的人生背後,是否也遭受着巨大的壓力?是否也承受了一些極端網友的暴力?
畢竟就在去年,崔雪莉、具荷拉、車仁河疑似因受到網絡暴力而在50天內相繼自殺,就震動了亞洲乃至世界。
三浦春馬輕生,會否是因為網絡暴力呢?可能直到警方對包括疑似遺書在內的官方調查結果公佈,我們才能得知一二了。
恐有”日本少年維特“效仿輕生?
對於三浦春馬的自殺事件,日本人除了表達震驚和哀嘆之外,還有不少專家學者,表達了對該事件可能引發負面影響的擔憂。
“根據之前的經驗,像三浦春馬這樣的名人自殺之後,往往很快就會有一些本來就有輕生念頭的年輕人去效仿自殺。因此,今後我們應當儘可能減少對於自殺者具體自殺情節的報道,這才是對逝者的最大的尊重!”筑波大學教授原田隆之評論道。
該項説法並非危言聳聽,而是經過了科學研究的佐證:2010年,世界衞生組織的一項調查統計研究表明,媒體對於自殺事件的報道越詳盡,其引發的後續效仿自殺事件就越多。2019年,韓國研究團隊在《自然》雜誌發表研究:名人自殺被媒體放大後,會有特定性別和年齡的亞組人羣受到影響而模仿自殺。
這就是著名的“維特效應”——該詞來源於世界名著《少年維特之煩惱》。在小説出版後,主角維特成為了最知名的悲劇人物,少年男女無不為他哭泣。甚至會有人穿着與維特相仿的服飾,模仿他的自殺方式飲彈自盡。
日本最早的“維特效應”,可以追溯到1903年。當時,一個名為藤村操的栃木縣高中生,從當地著名的華嚴瀑布跳下自殺,之前在一棵大樹上刻下了“人生不可解”的遺言。該事件被新聞報刊廣泛報道之後,反而引發了大量輕生者慕名而來,讓該地成為了”自殺者聖地“,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問題。
華嚴瀑布
1986年,時年18歲的當紅偶像歌手岡田有希子跳樓自殺,結果一下子引發了30多名青少年自殺,被稱為“有希子症候羣”,甚至日本國會也開會討論這一問題。
岡田有希子
1998年,人氣搖滾天團X JAPAN的吉他手hide在家中猝死,引發了許多粉絲自殺。為了避免更多的悲劇,隊長YOSHIKI在日本警視廳的要求下,召開新聞發佈會,親自向廣大歌迷呼籲,不要再模仿輕生。
hide
為了避免因媒體報道失當而造成模仿名人自殺事件的發生,世界衞生組織曾經編寫過《媒體從業者預防自殺工作手冊》,其中主要內容包括:
報道自殺案件時應該做到的:
1、與心理專家取得密切的聯繫;
2、應使用“自殺既遂”,不應使用“自殺成功”;
3、只描述客觀事實,不進行片面報道;
4、應關注除自殺外是否還有其他解決方法;
5、向公眾提供電話熱線等心理援助的信息;
6、向公眾普及自殺的誘因及前兆等。
報道自殺案件時應該避免的:
1、公佈遺體和遺書的照片;
2、詳細描述自殺方法;
3、講自殺原因簡單化;
4、美化自殺行為,將其描述為有激情的;
5、將自殺行為歸為宗教文化;
6、批判自殺行為。
絕望的日本年輕人?
據統計,在日本,20~39歲年齡段的死亡人羣中,自殺竟是首要原因,且比例遠遠高於其他發達國家,甚至在全世界都是罕見的。
日本電影《十二個想死的孩子》講述12個年輕人通過網絡相約到一家廢棄醫院集體自殺的故事。
出現如此的現象的原因,一是日本年輕人的經濟壓力過大。經歷了泡沫經濟時代和如今的長期經濟不景氣,現如今的日本結構畸形:一方面,許多日本老年人享受着優厚的福利待遇和生活保障,另一方面,40%的年輕人承擔着高額的税金,卻根本找不到穩定的工作。
日本某招聘會現場
另一原因是,日本年輕世代生活愈發孤獨。一方面,由於日本特殊的文化特點,人們即便遇到壓力和困難無法排解,內心憤怒或沮喪,也羞於尋求他人的幫助。另一方面,年輕一代在日常生活中充分網絡信息化的同時,也更加劇了”無緣社會“的形成。
“越是孤獨的人,越容易產生自殺的念頭,現在日本年輕人即便有朋友,但彼此之間的關係卻很單薄,即便產生了輕生的念頭,也缺乏傾訴的對象。”原田隆之教授説。
對此,日本政府已經行動起來:2016年,日本政府宣佈計劃,到2026年,要讓年輕人的自殺率下降30%。作為計劃的一部分,全國每所小學和初中都會僱心理諮詢師,並且啓動了一個24小時防自殺熱線。
日本預防自殺海報:“奔跑也好,停下也罷,我們願意幫你,用自己的雙腳,以自己的節奏,度過人生。”
“我們希望能夠一起來消除悲劇,但事實上每年都有數百個孩子自殺,”一位日本文部省的官員表示:“重要的是要教會每個孩子及時尋求幫助……因為一旦他們身陷其中,想要尋求幫助就會變得愈發的困難。隧道另一端的光明越來越暗,直到他們開始認為唯有死亡,才是真正的光明。”
願逝者安息,生者堅強。
畢竟,這個世界雖然不完美,但我們仍然可以療愈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