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揭露的8個人生真相,戳痛千萬成年人……
火到什麼程度呢?
光是點映場就賣了2億多,創造中國點映票房的最高記錄;
正式排片首日破1.35億,貢獻了當日總票房的88%;
有人預測,這部電影衝破20億票房,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毫不誇張地説,《八佰》承擔着中國電影業復甦的重任,憑藉一己之力撐起了全國電影院的業績。
我在前幾天的點映場提前去看了,這是我第一次戴口罩在電影院看電影。
這部成本高達5.5億元的電影,真的是不負眾望,實至名歸,當時在看的時候,我聽見了周圍很多人的啜泣聲。
這部電影能上映,實在太不容易了!
原定去年7月上映,結果因為技術原因撤檔。
後又因為疫情,整整拖了436天,才得以面世。
製片人王中磊曾在首映現場落淚:
感覺在夢裏已經參加了好幾回……
突破重重困難後,它已經超出大多數人的預期,堪稱“救市之作”。
講述了日軍攻打上海時,“八佰壯士”堅守四行倉庫,用智慧、勇氣和鮮血,迎面阻擊敵人四天四夜的故事。
令人驚喜的是,導演管虎並沒有着眼於“大人物”,反而刻畫了絕境中,底層小人物的悲歡離合。
管虎表示,這也是《八佰》能夠超越電影以外的意義。
看完這部電影后,我總結了8條與之相關的人生真相,希望能對你有所啓發。
成年後,更能聽見死亡的腳步聲
電影中,老葫蘆和端午本是“小湖北”在上海唯一的依靠。
可命運偏偏捉弄人,才十多歲的他,接連遭到親人死去的打擊,還親眼看到好兄弟七月哥中彈身亡。
在那一刻,他更深刻地理解了,這場戰爭的殘酷與血腥……
尤其是過了30歲,就更能經常聽見死亡的腳步聲。
我有個同學老家在河北農村,前兩天一起吃飯,她説每次春節回家過年,總會聽聞村裏一些人去世的消息:
十幾歲的中學生,夏天在河裏游泳淹死了;
二十多歲的小青年,騎摩托出車禍身亡;
四十多歲的中年男人,得了癌症;
七十多歲的老奶奶,被小石子絆倒後再也沒起來……
這讓我想起袁泉在《朗讀者》裏的一句話:
你在路上隨便碰到的一個路人,都是別人做夢都想見到的人。
央視主持人李詠,已經癌症去世快兩年了。
而他的妻子哈文,直到如今,微博發得最多的是三個字:早上好。
萬物都在,而你卻不在,是世上最沉重的痛。
這世上,有很多人還沒説再見,就再也見不到了,只留下你的夢寐以求。
所以,你不要敷衍自己,不要勉強別人,不要辜負每一次相遇。
不輕易評價他人,是一種格局和修養
王拐是一個老兵油子,當兵只是為了掙軍餉贍養老母親。
比起打仗立功,他更希望回家討老婆。
有個剛認識的戰友,僅憑外表和固有的偏見,就説他是逃兵和慫包。
而事實證明,他是一名真正的猛士:
在敵人的槍林彈雨中,用血肉之軀護住旗幟;
為了掩護大部隊,率先站出來報名敢死隊……
你衣服穿得這麼少,活該被壞人盯上;
他的朋友圈這麼庸俗,看着就像一個渣男;
那個開豪車的年輕姑娘,一定是被包養……
一個人最大的惡意,就是強行給人貼標籤、下定義,並認為自己什麼都對。
列夫·托爾斯泰説:“你不是我,怎知我走過的路,心中的苦與樂。”
那些格局很高的人,從不輕易評價他人。
見過大世面的人,更不會説別人沒見過世面。
而真正的強者,反而更加尊重弱者、競爭對手,甚至是敵人。
雷軍無數次在演講中説:要想創業成功,必須把敵人搞得少少的,把朋友搞得多多的。
正因如此,雷軍享有“中關村勞模”和“好人緣”的絕佳口碑。
而不輕易評價他人,是擁有“好人緣”的第一步。
人生並不是非黑即白的單選題,而是海納百川的多選題。
希望我們可以理解彼此的不同,不站在道德制高點評判他人。
也願你我不被別人妄定標籤,勇敢活出自己想要的模樣。
成大事者,必須頂住千鈞壓力
激烈的戰鬥中,在面對突襲和緊急狀況時,副團長謝晉元從來沒有慌亂過。
而是冷靜分析局勢,沉着指揮大家作戰。
從這裏可以看出,臨危不懼、鎮定自若不僅是一個領導的必備素質,更是每一個成事者的必要修行。
凡是成大事者,都能頂住千鈞壓力。
在女兒孟晚舟被扣加拿大時,在華為被美國一再打壓時,他從來沒有自亂陣腳,而是有條不紊地沉着應對。
去年,在任正非75歲生日時,孟晚舟給父親手寫了一封這樣的賀信:
我絕不會做一件事,那就是拿廣大中國人的利益,
來換取華為的利益,來換取女兒的性命。
如果讓加拿大放人,讓美國取消對孟晚舟的制裁,
要以中國作出讓步為前提,那我寧願選擇讓女兒受苦。
為人父母者,誰會不心疼兒女,誰會不關心兒女的安危?
任正非作為父親,肯定無比珍惜和心痛,但他不得不頂住壓力,負重前行。
他在《什麼時候出發都不晚》中説:
“要在茫茫黑暗中發出微弱的光,才能帶領團隊走向勝利。”
作為領路者,如果他妥協了、倒下了,那可能會有更大的麻煩和危險。
他的一生坎坷卓絕,歷經無數苦難,但他都扛住了。
想成大事者,除了不糾結,還必須頂住千鈞壓力,逆流而上,才能柳暗花明。
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戰爭伊始,四行倉庫被日軍反覆圍攻,裏面的戰士接連倒下。
背後一河之隔的上海租界,卻歌舞昇平,彷彿戰爭全然與自己無關。
甚至還有人戲謔:這樣“自殺式的抵抗”,無異於以卵擊石,毫無用處。
正是這種看客心態,讓租界的人毫無防備,在後來也遭受日本人侵襲。
結果不僅連累了家人,還傳染了好幾千人,造成非常惡劣的影響。
的確,人類是命運共同體,真的不只是説説而已。
如果總是冷漠地隔岸觀火,等哪天火勢蔓延過來,你不僅沒做好準備,可能還洋洋自得、渾然不覺。
拋卻偏見和嘲諷,未雨綢繆,心懷善良,在別人困難時施以援手,共克時艱,是生而為人應有的態度。
畢竟,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你弱的時候,壞人最多
淞滬會戰期間,上海不僅被日軍侵襲,還有英國、美國和法國闢設租界。
當時的中國人總是被歧視和嘲笑,備受欺凌。
落後就要捱打,是血淋淋的現實。
這印證了那句話:
你弱的時候,壞人最多。
對此,演員黃渤深有體會:
自己還沒火的時候,在劇組遇到的,都是小心機的人。
如今成名了,身邊卻全是好人,每個人都洋溢着善良的笑臉。
犯罪心理學有個理論,叫破窗效應。
意思就是,一個不良現象如果被放任存在,會誘使人們仿效,甚至變本加厲:
如果一扇窗户有破洞而不修復,那後續可能會有更多的窗户被破壞;
如果一面牆有塗鴉沒有被清洗掉,很快牆上就會佈滿更多塗鴉;
如果一條街道有很多垃圾而不打掃,最終人們會理所當然地丟更多垃圾……
同樣地,如果一個人很窮、很羸弱,就可能常常被歧視、被欺侮、被傷害。
而破解的唯一辦法就是,讓自己變得更優秀、更強大、更富裕、更有見識。
極度渴望成功,必付非凡代價
影片最令人動容的一幕,是陳樹生為了粉碎敵人炸牆的企圖,和一眾戰士身捆炸藥,勇敢跳樓,充當人肉炸彈……
更令人心痛的是,陳樹生留下的血書:
“捨生取義,兒所願也!”
從過去的抗日戰爭,到現在的抗疫、抗洪、抗火災,很多人英勇上前線,甚至不惜犧牲寶貴的生命,才換今日的和平與安寧。
這背後,是無數鮮血的沉痛代價。
這些敢於自我“犧牲”的人,不是傻,也不是“作秀”。
但我們應該明白,每一次勝利和成功,都必須付出非凡的代價。
大到國家的獨立和崛起,小到個人奮鬥、職場躍遷、自主創業,不同的選擇和行動,都會帶來不同的結局。
沒有什麼東西,是可以輕輕鬆鬆得到的。
美團創始人王興,在他40歲生日時發表感言:
真正極度渴望成功的人並不多,願付非凡代價的就更少,所以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
真正驅動你變強的,是痛苦
由歐豪飾演的端午,在四行倉庫好幾次想逃跑,他始終認為自己不是打仗的料。
可當他看到老葫蘆被日本人處死,終於選擇英勇抗戰。
當他用一把槍打退一架戰鬥機時,戰友們都對他刮目相看。
正是親人逝去的痛苦,讓他看清這場戰爭的本質。
如果不主動積極戰鬥,那麼他身邊的人,以及自己,都將面臨更大的危險。
我認為,最大的差別是對於痛苦的感知力和承受力不一樣。
普通人比較“鈍感”,慾望不夠強,對痛苦的感知和反應也不強。所以他們一生平庸,也不會被快樂與痛苦反覆撕扯,更不會主動挑戰自我極限、不停折騰。
反觀那些成功人士,一旦想要的東西得不到,或者被更厲害的人超越,就會異常痛苦、寢食難安。為了抵達夢想的彼岸,他們總是拼命攀爬,鬥志昂揚,從不退卻。
電影《後會無期》的製片人方勵曾説:
惜命的方式,不是拿來養生,而是拿來折騰的。
只有將生命淋漓盡致地燃燒透了,你才算沒有白活。
痛苦,是一種比快樂還重要的天分。
巨大的痛苦,會驅動一個人去做巨大的成就。
恐懼給你帶來痛苦的同時,也帶來了動力。
阿里集團湖畔大學產品模塊學術主任梁寧,對此深有體悟:
當你不再痛苦的時候,也許你超越了,也許你就此平庸了;
對於擁有巨大痛苦的人,歡愉是短暫與廉價的,
因為真正驅動你變強的,是痛苦。
淞滬會戰雖然失敗了,但不代表我們就輸了。
最終八年抗戰,我們獲得了艱難的勝利。
忍辱負重,永不放棄,是致勝的關鍵法寶。
人生沒有一蹴而就、一勞永逸的事情,都是靠日復一日的積累得來。
荷花定律,就是對此最好的詮釋。
一個池塘的荷花,每天用前一天的兩倍數量綻放。
到第30天,荷花全部開滿。
那麼,開滿半個池塘,需要多少天?
是15天嗎?
不,是29天。
很多人容易在中途放棄,從而與成功擦肩而過。
因此,只有堅持到最後的人,才能獲得勝利。
人生不是百米衝刺,而是漫長的馬拉松,比拼的是毅力、決心和長期的堅持。
日拱一卒無有盡,功不唐捐終入海。
而在這背後,我認為,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只有一件,那就是找到你內心真正熱愛的東西,堅信它、追逐它、捍衞它。
因為,那才是你長期努力的根源和動力所在。
就像《無問西東》裏説的那樣:
這個世界缺的不是完美的人,
而是從心底給出的真心、正義、無畏與同情。
願你在被打擊時記起你的珍貴,抵抗惡意,
在迷茫時,堅信你的珍貴,愛你所愛,行你所行,
聽從你心,無問西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