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中國古代非常注重自我清潔,甚至有號召春天洗浴祛病的上巳節。到了西周時期,沐浴禮儀逐漸形成定製。由於沐浴已經深入到社會方方面面,人們對沐浴有了深層次的理解,不僅僅把沐浴單純地看做潔身淨體,潤膚養身;而視為隆重禮儀。先秦祀神祭祖之前都要沐浴淨身,這已是個定法,表示內心潔淨虔誠,稱之戒,亦稱齋戒。
早在秦漢之際,全社會性的沐浴習俗已經形成,尤其是《禮儀·聘禮》所載的“三日具沐,五日具浴”的良俗;漢時,已形成了至少三日一洗頭、五日一沐浴的習慣。以至於官府每五天給的一天假,也被稱為“休沐”,讓官員有空好好清洗。?6?9?6?9到了唐代,“五日一下沐”才改為官吏每十天休息洗浴一次,叫作:“休浣”。俗以每月上旬、中旬、下旬為上瀚、中瀚、下瀚,瀚即浣的異體字,本意是洗濯,大概因為十天一浣的緣故,浣又有了一種計時的意義,一浣為十天,所以唐代制度十天一休沐有休浣之名。?6?9明代的名士屠本畯還將“澡身”與“賞古玩”、“名香”、“誦名言”並列,表明明代的洗澡較之以往更加講究高雅。
值得一提的是,古人將洗滌分得極細,東漢許慎《説文解字》雲:沐,濯發也。浴,灑身也。洗,灑足也。澡,灑手也。可見古人對自身清潔的重視。——而很長時間裏,西方的教會還在宣傳洗浴是懲罰罪人的方式……4世紀時一位赴耶路撒冷朝聖的女基督徒,向人炫耀她已經18年沒有洗過臉了,因此她覺得自己最“純潔”。比起洗頭,古代洗浴用到的物品更加豐富。為了清楚,下面介紹時分為洗澡材料、洗澡盛器、洗澡用地、洗澡裝置四項:
一、材料
1)草木灰。沒錯在前面講“洗頭”的文中也有它,真是方便有用的好東西,功效就不再複述。宋代《雞肋編》中記載了南方女子用草木灰浸水洗沐去污。
2)淘米水。前面講“洗頭”的文中同樣提到的東西。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代,人們用洗米水來洗澡去污,據説不光可以去污,而且保健功能奇佳, 這個在當年是廉價而又普遍的早期洗澡水
3)皂莢。同樣,廣為百姓喜愛的天然洗滌用料。最晚在南朝蕭齊之時,已經有人專門出售皂莢。皂莢有十多個品種,去污能力有強有弱。皂莢有潤滑爽利、消除垢膩以清潔皮膚的作用,亦為古代美容方中所常用。用皂莢洗衣服,衣服不會變色,不會收縮,纖維不會受損和失去光澤。用皂莢洗澡,還能去風濕,治皮廯。
4)肥珠子。肥珠子,即無患子。據《本草綱目》有記載,樹生高山中,甚高大,枝葉皆如椿,五六月開白花,結實大如彈丸。實中一核,堅黑似肥皂莢之核,正圓如珠。十月採實,煮熟去核,搗和麥面或豆麪作澡藥。因其實如肥油而子圓如珠,故名。宋代莊季裕的《雞肋篇》中介紹,浙中少皂莢,澡面浣衣皆用“肥珠子”。每到深秋,人們將果莢採下,煮熟搗爛,加以香料、白麪、拌和搓成丸,名叫“肥皂”。
5)胰子、澡豆。唐代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曾記載,把豬的胰腺的污血洗淨,撕除脂肪後研磨成糊狀,再加入豆粉、香料等,均勻地混合後,經過自然乾燥便成可作洗滌用途的澡豆。是誰首先想到利用豬胰去垢。至今沒有人知道,但他肯定是一個絕頂聰明的人。澡豆製作過程中,將豬胰研磨,增強了胰腺中所含的消化酶的滲出,混入的豆粉中含有皂甙和卵磷脂,後者有增強起泡力和乳化力的作用,不但加強了洗滌能力,而且能滋潤皮膚,是一種比較優質的洗滌劑。在上層貴族中流行。
後來,人們又在澡豆的製作工藝方面加以改進,在研磨豬胰時加入砂糖,又以碳酸鈉(純鹼)代替豆粉,並加入熔融的豬脂,混和均勻後,壓制成球狀或塊狀,這就是“胰子”了。胰子在化學組成上和今天的香皂極相近。而且,產品種類更是多樣,桂花胰子、玫瑰胰子……與今天各種帶有不同香味的肥皂已頗相似。唐朝的胰子兼有凍瘡膏的作用。高檔一點的稱為“面藥”和“口脂”,用來塗臉和嘴。宮中在冬天會發給官員。杜甫《臘日》中有“口脂面藥隨恩澤,翠管銀罌下九霄。”説的就是這種情況。敢情冬令勞保用品古代也有發。優質的澡豆被視為高級品而醫者瞞着不肯輕易公佈配方,也因為高貴而往往只珍用於手、面部洗用。唐代李燾所著的《外台秘要方》中有詳細的描寫:「論曰:「面脂手膏依香澡豆,士人貴勝,皆是所要,然今之醫門,極為秘惜,不許子弟泄漏一法,至於父子之間亦不傳示然聖人立法欲使家家悉解,人人自知,豈使愚於天下,令至道不行,壅蔽聖人之意,甚可怪也。
6)香藥料。在很大程度上應理解為藥料。將中草藥或香料混入水中共浴,配方不一而足。也有結合澡豆等而設。光是對於頭部的用料分類就已十分詳細,在《外台秘要方》中已有面膏面脂兼療面病方、洗面藥方、面色光悦方、令面色白方、面皯方、面皯摿方、面皯皰方、面艫皰方、麪粉滓方頭風白屑方、沐頭去風方、生髮膏方令發黑方白禿方、赤禿方澡豆方、手膏方、口脂方等的分類方式,説明現代面部皮膚的問題,在唐代已有詳細的掌握。
而全身浴的香藥料同樣頗多。漢代有人身痛,皮膚脱落,此人因“得水浴,痛即止”,二十日,皮生即愈,身如凝脂,藥澡效力於可見一斑。唐代孫思邈《千金翼方》卷五有一則洗澡藥方:丁香沉香青木香,真珠玉屑蜀水花,桃花鐘乳粉木瓜花,柰花梨花紅蓮花,李花櫻桃花。製法是“花、香分別搗碎,再將真珠、玉屑研成粉,合和大豆末,研之千遍,密貯。常用洗手面作妝,堅持一百天,其面如玉,光淨潤澤,臭氣粉滓皆除”。咽喉臂膊用此藥洗,也是這樣。洗藥澡不僅使皮膚白皙,而且防疫健體,所以歷久不衰。宋代東京的藥鋪則出售專門的“洗面藥”,元雜劇《謝天香》細緻刻畫了婦女用“熬麩漿細香澡豆”洗浴的場景,這標誌着“藥澡方”已很盛行。?6?9清代《三農紀》中就直接將“枸杞煎湯”洗澡藥方,作為健身必用之道向人們推薦。
二、盛器
木桶似乎是大家對古人洗澡的印象,這都是從影視劇中得到的狹窄概念。其實盛器很豐富,材質也多樣。從我國現存古器物中可以看到,我們的祖先至今在公元前就已經開始用浴盆洗澡了。周代的“虢季子自盤”的形狀就極像現代的浴盆。盤高40釐米,寬87釐米,長137釐米——這形狀足可叫“浴缸”。周身鑄有粗大精美的蟠虺紋,形象極為生動,前後左右共有八個獸頭,每個獸頭又各銜一環。盤上還有銘文111個字。
戰國時期另有一種叫“鑑”的水器,則是有證可查的浴盆。現存的“戰國雙龍鑑”,是一件少見的大型水器。鑑的兩耳成獸型,套有大環,雙龍攀緣器口作操水狀,極為生動,周身飾有繁茂的蟠龍紋。古書上關於“同鑑而浴”的記載,它所説的“鑑”,就是指這這一類大型的盛水器。而揚州最早的浴盆,則是1993年在揚州城北郊戰國墓葬中出土的直徑60釐米的灰陶沐盆,一同出土的還有陶。形如葫蘆瓢,多用於舀水。漢代早期的時候,貴族們洗浴時人站在一種“浴盤”(看清這個字是盤!)中由侍者澆水而洗,因此浴盤的體形要選大於洗頭或洗手所用之盤而已。下圖是馬王堆出土一件雲龍紋漆浴盤,?6?9是漢代“軚侯家”的沐浴用具,直徑達到了72釐米,是相當大的了,一個成年人站在盤中由侍者澆水洗浴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三、用地
洗澡專用地點,浴室,俗稱"澡堂",古時又叫"浴室門"、"混堂"等等。我們的祖先早就十分重視皮膚的清潔衞生,早在《楚辭》中就有"新沐必彈冠,新浴必振衣"之句。《周禮》還記載商代人沐浴的情況。不過那時還沒有專門的浴室。至於浴室的問世,《禮記》中有"外內不共井,不共湢浴"的記載。"湢"就是古代的浴室。
揚州蜀崗的漢廣陵王墓博物館內,如今仍保留着中國沐浴史上最早的私人專用洗澡間。在著名的“黃腸題湊”高規格木槨墓羣中,在王墓室西廂第五進內,有近十平米左右的洗沐間,全用整塊金絲楠木鋪就內放雙耳銅壺、銅浴盆、搓背用的浮石,以及木屐、銅燈、浴凳等一整套沐浴用具。沐浴間緊靠主人起居卧室。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人講究清潔嗜好沐浴,追求隱秘安靜、周到舒適的沐浴環境。到了唐代,在當時的京都長安,出現了較大的浴室殿院,人稱"浴室門"。有的還辟了温泉洗澡處所。公元723年,臨潼的温泉宮就是唐玄宗詔賜楊貴妃的澡堂。詩人白居易在《長恨歌》中的詩句,記的就是這件事。
宋代浴室已經很普遍了。洪邁《夷堅志》記:一般人家建房都有澡浴的房間。《雞肋編》雲:“東京數百萬家,無一家燃柴而盡用煤炭。”看來,市民享用熱水泡澡的機會也夠多。范成大《梅譜》還説:臨安的賣花者為了爭先為奇,將初折未開的梅枝放在浴室中,利用浴室的濕熱蒸氣燻蒸處理以便使處於休眠狀態的花芽兒提前開放,算是一種對浴室的利用昇華。最遲在宋代開始出現公共的澡堂和浴室,最早的公共浴室就是蘇州的"混堂"(有説在唐朝時就有)。這時的公共浴室已有了擦背的行當。蘇東坡在《如夢令》中就有"寄語擦揹人,晝夜勞君揮肘"之句。擬宋話本《濟顛語錄》曾寫道:天未亮,城市還在熟睡,而浴池已開門迎客洗澡了。這一習俗一直延續到近現代,澡堂多在門首粉牆上置有“金雞未唱湯先熱,紅日東昇客滿堂”的對聯,就是這種習俗的反映。
到了元代,公共澡堂發展得已經頗成熟了。《馬可·波羅遊記》告訴我們:在元代杭州一些街道上有“冷浴澡堂”,“由男女服務員為你服務,這些澡堂的男女顧客從小時候起,就習慣於一年四季冷水浴,認為這對身體健康大有裨益”。馬可·波羅還記下了杭州“所有的人,都習慣每日沐浴一次,特別是在吃飯之前”的這一良好風習。《樸通事諺解》則一絲不苟地展現了一幅元代大都的“市民洗澡圖”——當時公共浴池除洗澡外,還可撓背、梳頭、剃頭、修腳,不過價錢不一樣,洗澡要交湯錢五個,撓背兩個錢,梳頭五個錢,剃頭兩個錢,修腳五個錢,全套下來,一共十九個錢,並不貴,一般老百姓還有這種承受能力。浴池裏還有放衣裳、帽子、靴子的櫃子。洗澡的程序是:到裏間湯池裏洗一會兒,第二間裏睡一覺,又入去洗一洗,卻出客位裏歇一會兒,梳、刮頭,修了腳,涼完了身,巳時卻穿衣服,吃幾盞閉風酒,精神別樣有。幾乎不遜於現代人SPA。
四、裝置
合着專用浴室一起出現的,就該是附帶的功能裝置了。宋代出現了淋浴裝置。《東京夢華錄》記載:東京元宵之夜,在御街上扎縛的燈山上有跨獅子、白象的文殊、普賢,他們“各於手指出水五道,其手搖動,用轆轤絞水上燈山尖高處,用木櫃貯之,逐時放下,如瀑布狀”。據此推測,在浴池中裝置類似的絞水、貯水、放水器具,以當時的機械製作水平來看,是完全可能的。南宋李嵩所畫的《水殿納涼圖》中,就畫有水閘所控制的人工瀑布裝置,依此原理,它是可以轉化為淋浴裝置的。
元代的銅漏計時則是比較明確體現出淋浴器面貌的裝置了。值得一提的是陶宗儀《元氏掖庭記》中所記的皇宮洗浴。皇宮浴池紋石為質,金石鏤成,奇花繁葉,雜置其間,上張紫雲九龍華蓋,四面皆蜀錦幛幃,跨池三週。橋上結錦為亭,中匾為鸞,左匾凝霞,右匾承霄,三匾雁行相望。又設一橫橋接於三亭上,以通往來。貴妃洗澡時騎在放置池中的温玉狻猊、白晶鹿、紅石馬等動物玩具上,作“水上迎祥之樂”遊戲。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展露的是另一番景象:奉御湯中以文瑤密石,中尖有玉蓮,湯泉湧以成池,又縫錦繡為鳧雁於水中,帝與貴妃施鏤小舟,戲玩其間。
揚州建於元代的清真寺及普哈丁墓南側,都有一間“水房”,即今天的淋浴間。這是為傳入的伊斯蘭教徒修建的進行淨禮的地方。“水房”功能較全;有燒熱水的鍋灶,單向淋浴室,貯放熱水的吊罐,罐下方有間,水流下淋,可按照先右後左、自下而下的順序沐浴全身。這似乎是揚州“淋浴”最早的見證,對發展沐浴業有一定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