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新一期《王牌對王牌》已經過去數日,而《王牌》節目帶來的不適感卻總是揮之不去。
觀看一檔節目,不是為了偶像,就是為了開心,但接連幾期節目以後,觀眾的熱情已經被《王牌》節目組的趨炎附勢消磨殆盡。
而在我看了張曼玉與章子怡的電影后,突然明白,這種不適感從何而來。也讓我明白,多年前張曼玉為何在頒獎典禮上執意不願為章子怡頒獎。
這也是中國影視為何口碑不別人的原因,我們應該做的不是自欺欺人,而是面對現實。
看《王牌對王牌》的觀眾都知道,王牌接連邀請了章子怡夫婦為嘉賓。這讓觀眾更直觀的看到了那些被人捧到天上,不食人間煙火的國際巨星並沒有那樣的神聖和優秀。
倒是將人性的自私和狹隘展現得淋漓盡致,讓人提不起好感。
不論是章子怡公然指責華晨宇和節目組作弊的舉動,還是申請做作博關注的樣子,都像極了被家人寵溺無度而導致“沒教養”的孩子。
可章子怡已經四十多歲了,不論是否被周圍“捧着”,都應該有年齡相符的成熟。而章子怡從《上陽賦》開始宣傳到播出之後的雙標:指責片方消費自己的營銷“少女感”。
可自己也是片方之一,人貴在自知,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還將責任推給別人。實屬“無恥”,以自己敬業和“國際章”的噱頭為宣傳口碑,卻穿着休閒鞋拍古裝劇,不僅是對自己不負責,也是對觀眾智商的侮辱。
一切的一切,皆因章子怡的“佔有慾”“表現欲”而起。早在十數年前,章子怡就是這副姿態。那時的章子怡,出道即巔峯,讓她不曾經歷過打磨。
從而養成了她“一切以我為尊”的性格,張曼玉受邀出演《英雄》女主角,章子怡作為配角在不斷的要求下給自己加戲,導致她這個配角比張曼玉這個主角的戲份更多。
張曼玉是什麼人,從20歲出道,經歷無數的嘲諷,不被看好,一度被稱為“花瓶女演員”。可就是這個“花瓶女演員”演繹了經典的《青蛇》《阮玲玉》《卡門旺角》等有口皆碑的作品,四十歲的張曼玉成了得獎最多的女演員。
一個歷經無數坎坷,積累無數表演經驗和對影視行業深刻領悟的前輩,對於章子怡這種手段是不齒的。但還是將問題歸結於編劇和導演對劇本的理解。
可04年,第二次與章子怡合作《2046》時,讓張曼玉認清了章子怡的手段。一再要求加戲,讓張曼玉頗為不悦,就像張曼玉説過“戲要大家一起拍才有意思!”
而章子怡則是為了以自己一人的優秀來凸顯作品的口碑。這個張曼玉的觀念背道而馳,所以這部戲結束沒多久,張曼玉宣佈息影。並立下一條規矩“無論多少錢,都不再與章子怡合作。”
再出山時,張曼玉多了另一個身份,“影視後期製作人”。似乎被章子怡的行為刺激到,所以選擇自己去做那個公正的人,做出最公平的作品。
而不知是不是刻意安排,2013年金馬獎五十週年慶典,章子怡那一年憑藉《一代宗師》獲得金馬獎最佳女主角。而頒獎人正是張曼玉,眾人划槳看好戲,都想看這齣好戲如何開場。
但張曼玉就是這樣一個不為世俗觀念而低頭的人,不論劉德華如何勸説,拉她的手接過即將頒給章子怡的獎盃。張曼玉亦是微笑的裝作沒看見,無奈之下,劉德華只好自己給章子怡頒獎。
此時的張曼玉內心對這利用手段獲獎的一幕嗤之以鼻。頒獎之時就自顧離開,似乎選擇“眼不見為淨”。
而這一切都是章子怡的自作自受,從她做導師的言論到綜藝節目中的表現,她的問題一目瞭然了。
只是張曼玉做了那第一個敢於對影視背後腌臢的一幕説的人,現在影視製作不就是如此嗎,誰的咖位大,誰的話語權就大。
想要加戲,減誰的戲都是全憑心意。而世上又有多少個張曼玉呢?又有多少演員會覺得“拍戲就要大家一起拍才有意思”呢?
誰有會真正抱着“不想為了賺錢而被人指責出賣自己”?世上只有一個張曼玉,但她就給人們這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卻被世俗淹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