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喬治
大女主、改名、章子怡。
《上陽賦》這配置,總不免讓娛sir想起湯唯和朱亞文的《大明風華》。
從《帝王業》改名《帝凰業》、《江山故人》,如今又更名為《上陽賦》,豆瓣評分6.0,在一片“高齡瑪麗蘇”“丫頭教”的熱搜話題裏,章子怡的首部電視劇作品目前已經上線12集。
《上陽賦》這個故事,由寐語者小説《帝王業》改編,講述的是上陽郡主王儇捲入朝堂爭鬥,被迫嫁給權將豫章王蕭綦,與蕭綦先婚後愛,經歷賀蘭箴之難、寧朔之劫、暉州兵變等諸多變故,與蕭綦並肩守護百姓家園的故事。
總結一下:大女主和霸道總裁愛上我。
從開拍到正式播出,時隔4年,觀眾看夠大女主瑪麗蘇的套路,因此《上陽賦》小説並沒有太大的魅力。但掛着章子怡第一部電視劇的標籤,賣相上乘的班底,期待值也並非完全沒有。
可如今,12集,章子怡的首次小熒幕,恐怕是無可挽回了。眼看着,小妹的搭檔,從劉德華金城武,變成了週一圍、楊佑寧,這就是人生,起落落落落落落。
“高齡扮嫩”根本不是主要問題,
“瑪麗蘇”才是
集萬千寵愛的聰慧15歲少女該怎麼演,章子怡當然知道。
前7集當中,和心愛之人在一起時的扭捏羞怯、和皇帝舅舅撒嬌時被寵愛的有恃無恐、和父親胡攪蠻纏時的小女兒態,章子怡的神態和小動作都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
但配上她的臉,無論濾鏡和磨皮技術如何出神入化,就是透着一股剝離感。彷彿在表演隔壁《明星大偵探》的梗——皮笑肉不笑,肉笑皮不笑。
事實證明,演技再怎麼被認可,也無法對抗年齡段完全不適合的壁壘。
沒有備註,光看圖,誰能想到是跟舅舅(也是姑父)撒嬌,而不是夫妻間親暱互動?這個場景能讓娛sir想起《夜宴》中那一段婉後與厲帝的互動都是沾了燈光的福了。
整個班底配置也被吐槽稍顯高齡:
彼時,63歲的趙雅芝和46歲的於和偉演夫妻,而42歲的章子怡演他們的女兒;53歲的史可演章子怡的姑姑和56歲的惠英紅飾演謝貴妃爭寵,而47歲的蔣愷飾演的皇帝是章子怡的舅舅……
但嚴格來説,除了趙雅芝帶着“白蛇”的氣息,其他演員,無論哭戲、台詞,演技均在線。扮演謝貴妃的惠英紅,本人氣質凌厲,雖説安排她如此弱,有些浪費,但演員也實實在在地將落魄牢獄悽楚的白蓮花演的神韻十足:
淚盈滿眶,為了保住家族與兒子,被陷害也不得不認罪自盡,滿眼都是看清局面的失敗之態。
可見,《上陽賦》真正的問題,不在章子怡出演15歲少女的違和感,也不在高齡演員,畢竟整個班底,都有口皆碑。
原著故事,主線是男女主角強強聯合篡權,精髓在於女主歷盡千辛完成野心,卻積勞成疾病逝的遺憾。缺陷是,瑪麗蘇本蘇,權謀部分描寫幾乎是以流水賬的形式展開的,情緒到位,細節匱乏。
而電視劇的改編,取其糟粕,去其精髓,不僅沒能在權謀線上支撐起龐大的架構,反而陷入了小説的瑪麗蘇漩渦。
整整8集,只講了原著3章內容,補充人物故事當然是好事,但毒皇帝跟鬧着玩似的權謀與朝堂的故事,未免過於兒戲。
宮斗的本質,是君臣之鬥,後宮鬥爭不過是前朝的風向標。記得一樣曾被吐槽主角光環過甚的《琅琊榜》是怎麼寫的嗎?在王凱扮演的靖王加入儲君之位的爭奪之後,安靜如雞的靜妃才開始施展手腳。
可《上陽賦》是怎麼拍的?王氏皇后幹掉謝氏貴妃,王謝之爭就收尾了?粗糙至此,娛sir要是舊時王謝堂前燕,都得飛入編劇家問個明白。這麼幼稚的情節,虧得一眾演員還努力想搞出厚重感。
第7集的逃婚則更加令人摸不着頭腦。
一個清醒的世家女,不顧家族榮耀與存活,只知道一己兒女私情;一個長公主口口聲聲説着“嫁給一個不愛的男人是什麼滋味”。
家呢?國呢?君權威嚴呢?隔壁貼着“宅鬥”標籤的《知否》都比這動不動家國天下儲君的《上陽賦》認真得多。
再回過頭來看看《上陽賦》的配置,章子怡搭配於和偉、趙雅芝、惠英紅、左小青等一眾老戲骨,男主週一圍也算實力派。
班底還配置了:曾執導《我的父親母親》《英雄》等作品的導演侯詠;曾獲奧斯卡最佳攝影提名的攝影師菲利浦·勒素;燈光指導也來自《一代宗師》;美術設計韓忠,與章子怡合作過《十面埋伏》《羅曼蒂克消亡史》等作品;導演程源執導過古裝劇《如懿傳》,經驗豐富。
這般豪華的配置、坊間傳聞數億的投資,的確保證了畫面的整體質感,光影畫面、一杯一盞都屬上乘。
可在故事層面,且不論王謝堂前燕的風流魏晉能描繪幾分,全劇共計68集,目前的12集,反正都在堆砌一個冷麪藩王與嬌蠻郡主先婚後愛的故事,玩似的搞搞權謀。
同樣曾因為主演出演少女時期較為違和而受到批評的《如懿傳》,全劇87集,到了12集這裏,也演到如懿收養大阿哥還和阿箬生嫌隙了好嗎?
華麗的外殼下不三不四的瑪麗蘇加兒戲權謀劇本,才是《上陽賦》無法得到好評的核心點。
當“大女主”文本流行起來的時候,觀眾其實是在期待顛覆性別霸權的敍事邏輯。《甄嬛傳》、《如懿傳》各種傳,以及花樣都市職場、獨立女性等等為主題的作品,都在試圖用權力和謀略服務於女性視角對女性故事的想象。
可後來,觀眾發現這些所謂的“大女主”,實質上就是在重複同一套東西——女性需要嫁得好,地點在城裏或在宮裏,對象是霸總或藩王。
“爽劇”當道的浪潮已經退去,大女主題材不再隨意拍拍就能橫行,即便章子怡加上她搭的豪華戲台,也不行。
何時才能看到不被吐槽的“少年時期”?
論出彩的主角少年時期,能立刻叫出名字的還是2015年,在《何以笙簫默》當中飾演小何以琛和小趙默笙的羅雲熙和吳倩。彼時,這一對與角色少年時期高度匹配,風頭甚至蓋過了後來被困在假髮裏的唐嫣。
從理論上來看,讓什麼年齡段的演員,演什麼年齡段的戲,是一種錦上添花的操作。但實際操作層面,啓用年齡更合適的年輕演員來演主角們的少年時期真的那麼困難嗎?
《大秦賦》導演曾在娛理的採訪中提到過關於張魯一演十二三歲少年的爭議,他的觀點是,“前面已經有兩個嬴政了,再換第三個,再出來第四個,人物就會跳躍得太快,如果真的再找一個20多歲的演員去演十幾歲的嬴政,可能大家也不認可,因為演員能不能駕馭這些戲,真的很難説。”
這個説法,確實有一定的道理,年輕演員與老戲骨對戲,確實有困難。
但當真沒有合適的苗子嗎?
2010年,8歲的張子楓,一樣能和陳道明對戲;《都挺好》的小蘇明玉在和倪大紅、趙美蘭的對手戲裏也沒拖後腿;
《隱秘的角落》今年就貢獻了3位演技不俗的小演員,14歲的榮梓杉、15歲的史彭元和10歲的王聖迪;《清平樂》的梁懷吉和公主徽柔,加起來前前後後用了近9個演員,影響大家心疼成年徽柔任敏了嗎?
靈氣如周迅也在《大明宮詞》當中演過小太平,她與當時扮演成年太平的陳紅之間,年齡差僅6歲。
對比看看以工業化著稱的韓劇情況,從早期《想你》、《擁抱太陽的月亮》到不久前的《天空之城》、《頂樓》……一部又一部的作品裏,都有不少少年角色,也貢獻了一個又一個如今都能撐起一方天空的童星——“三金”:金裕貞、金所泫、金賽綸加上呂珍九、南多凜等等。
金秀賢也是在2010年的《巨人》裏扮演長兄李誠慕的少年時期演起的。這些小演員都在十幾歲時就在各大劇組裏接各大前輩的戲,演着主角少年時期一步一步走起來的。
這樣一討論,話題就又繞回了演員中心制和導演/編劇中心制的差別。對頭部演員依賴過大、演員話語權過高等問題,或許才是少年時期沒人演的主要原因吧。
又或者,除了讓演員勉強出演,就別無他法?對《上陽賦》而言,女子年滿十五,及笄之禮之後可婚嫁,的確算得上嚴謹,可其重要程度已經到了無法做任何適當模糊處理的程度了?
實在捨不得,就縮短少年時期的繁雜細節,將年齡稍作調整,如正在熱播的《流金歲月》一樣,倪妮和劉詩詩,也是靠膠片質感的mv開場,將青葱年少一筆帶過,直接進入更加符合演員本身年齡段的故事情節,這樣的改動也並沒有在多大程度上影響劇情推進。
而無論如何,《上陽賦》的折戟,是時候給企圖用大IP、大製作矇混過關的內容方一個教訓了——完美昂貴的盤子,裝上一堆漿糊般的食品,早就賣不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