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最後搞亂了漢朝天下?董卓廢劉辯招致惡評

  董卓進京,改變了後漢帝國曆史的行進方向,遊戲從此多了一個另類的玩家。

  董卓廢掉何太后的兒子劉辯,立了王美人的兒子劉協,是為漢獻帝。後來的評價,都以此指責董卓擅立,因為從漢家歷史看,擁立皇上不是一般人的活兒,除了外戚就是勳臣,以董卓的資歷地位,主導這麼大的事情,在當時就遇到了牴觸,後世史家也沒少向他吐口水。

  關於廢立的理由,董卓自己的表述是“皇帝瘖弱”,所以要仿伊尹、霍光故事,改立口齒清楚的陳留王劉協。

  董卓認為:“天下之主,宜得賢明,每念靈帝,令人憤毒!”以平常論之,選個好一點的做皇上,董卓廢劉辯立劉協也沒什麼錯,只是他本人資格欠了些,所以才招致惡評和牴觸。這是中國政治的潛規則之一,就是“如果你不具備資格,對的事情也不能做,也很有可能做不成。”

  董卓想通過廢立確立自己對朝廷的主導地位,在政治上有更大影響力,這是肯定的。但要説董卓一點政治理想也沒有,只想禍國殃民,恐怕也不公道。董卓沒有保留瘖弱的劉辯而要更換精明的劉協,這種換法是和很多權臣不同的。我們知道,立一個年齡小、腦子木的皇帝,是符合那些妄圖把持朝政的權臣權宦的最大利益的,董卓沒有這麼做,反過來説明他當初還是有些政治抱負的。

  董卓其實還是做到了最大程度地和朝廷各方面勢力的合作,他廣闢名士,請到了蔡邕(士大夫代表)、袁紹的叔叔袁隗(世宦代表),竭盡心力尋求他們的支持,當然對反對者也沒有客氣。

  他廢立以後的政策應該説也相當正確和對頭,如給黨人平反,“擢用天下名士以收眾望”,這些不正是朝野期待很久的嗎?在朝廷重要官職的分配上,董卓也有所剋制,注意平衡,“卓所親愛,並不處顯職,但將校而已。”

  但是,董卓的示好甚至巴結,並沒有得到袁紹等人的回應,多年積累的優越感讓他們從骨子裏還是看不起這位從西北來的邊將,他們拒絕了董卓的善意,也拒絕帝國最後一次復興的可能性。董卓最後終於失去了耐心,手按寶劍,對袁紹發出了最強悍的恫嚇:“豎子敢然!天下之事,豈不在我!我欲為之,誰敢不從!爾謂董卓刀為不利乎!”

誰最後搞亂了漢朝天下?董卓廢劉辯招致惡評


  袁紹也很給力:“天下健者,豈惟董公!”董罵袁“豎子”,袁沒有對罵,仍然客氣地稱董為“董公”,華族顯貴的風度一點沒減。袁紹言罷,“引佩刀,橫揖,徑出。”這就是史上牛逼的“引刀橫揖”,這種把禮貌與藐視、客氣與不屑集合在一起的身體語言,很帥很酷很有味道,這應該是袁紹一生最帥時刻,也是把國家臨門一腳踢亂的時刻。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57 字。

轉載請註明: 誰最後搞亂了漢朝天下?董卓廢劉辯招致惡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