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乘風破浪的姐姐》(以下簡稱《姐》)第二期開播還有兩三天,打第一期開播後,節目在網上的熱度就沒斷過,尤其是罵杜華的。
《姐》出圈爆紅,沒想到真正的流量C位竟然是杜華,當晚網友罵她的隊形整齊劃一,粉圈女孩驚喜她們討厭的杜華終於出圈,還在評論區包攬代罵服務。
如果點開杜華超話就更是慘不忍睹,罵聲不是從《姐》開播後才有的,能被這麼多人一起罵,杜華可不是什麼沒有故事的女同學。
身為樂華娛樂創始人,杜華與楊天真、龍丹妮被稱為“內娛三巨頭”,杜華是無數追星女孩心中的翻雲覆雨手,只要踏進粉圈,就註定逃不出華華世界。
樂華娛樂旗下藝人不完全統計
好歹也是一位成功企業家,為什麼杜華能這麼招人煩?
可能也是身不由己吧。
少女時代的杜華,喜歡林青霞,在一篇關於林青霞的專訪文章中,杜華讀到:
“林青霞正是初中時期,在路邊被星探偶然發現才出演了《窗外》,踏上了演藝之路。”
1973年電影《窗外》
有了喜歡的明星那麼不妨效仿一發。
這樣的走法顯然是不行的,南昌顯然不會有發現她的星探,明珠蒙塵,還是先上學再説吧,這時杜華肯定想不到,有朝一日會變成手握流量明星的大老闆。
普通家庭沒背景,杜華從老家江西南昌一路北上,去北京。
從上大一開始,杜華便不跟家裏要錢了,從南方進些成本三塊錢的CD在北京就能翻三倍多,賣十塊錢。
也曾在一家諮詢公司做街邊調查員,整個大學期間杜華都靠自給自足度過。
大學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是做互聯網電子商務,月薪2500,房租要1000多,結果試用期沒過,杜華開始了長達半年的失業階段。
開頭不容易,熬過了剛剛工作的頭幾年,互聯網泡沫來襲後,杜華離開8848電子商務公司,來到當時中國數字音樂最大的內容提供商 — 華友世紀。
杜華在華友世紀杜華擔任公關關總監及華友音樂總經理,基本上全身心投入工作。
在《變形記》中,杜華講到當時自己懷孕9個月才請了產假,躺在產牀上接到老闆電話的杜華和老闆説:我先把小孩給生下來。
在兒子出生兩個月後,華友世紀被盛大收購,杜華半推半就走向創業之路。
2009年杜華創立樂華娛樂,以創業者的身份加入藝人經紀行業中。
公司和兒子幾乎是一起成長起來的,業務範圍和天娛類似,旗下藝人有孟庭葦、陳好、謝娜等,後來還簽了幾位比較火的超女。
冷知識:杜華和謝娜是老相識了。
正準備大幹一場的杜華很不幸,內地唱片在2010年後逐漸走向衰敗,公司創立初期在天使輪獲得的200萬已經消耗完,眼下連員工的工資都發不出來了,杜華抵押了房產又向朋友借了300萬,才算勉強度過難關。
幸運的是,杜華在這時遇見了剛剛回國發展的韓庚。
2009年韓庚選擇與SM成功解約,選擇回國發展,時間過去11年了,大家還記得當時的Super Junior有多火嗎?
選擇回國發展的韓庚人氣如日中天,新浪微博是2009年上線的,在2010年的年度熱詞中,韓庚的名字也在其中。
韓庚與SM成功解約後,國內好多大公司像華誼、光線都瞄準了韓庚,在貴人楊寧的幫助下,杜華和楊寧在咖啡館和韓庚談攏,樂華娛樂迎來了韓庚。
自此,韓庚成了樂華最大的搖錢樹,2016年為公司帶來近4000萬的收入,佔公司藝人業務的一半,現在韓庚也已經是樂華娛樂的股東之一。
一方面是杜華的努力,一方面也是歷史進程,韓流過了最鼎盛的時期,2014年exo三位爆紅級別藝人選擇歸國,2016年開始限韓。
韓國偶像的時代一去不復返,內娛時代正式拉開帷幕。
而杜華,就是內地偶像產業的第一位試水者。
愛豆從進口到自產,杜華是重要推動者之一。
相比日本、韓國這樣擁有數年造星經驗的國家,造星對於國內來説還是全新行業,經驗借鑑都要向日韓取經。
素材來自:韓國造星模式中國本土化趨勢研究。
日本最典型的就是傑尼斯事務所,像木村拓哉等現象級的日本男愛豆都是傑尼斯打造出來的。
日本的造星模式靈魂在於“養成”,利用養成系建立粉絲與愛豆堅不可摧的心靈羈絆,國內三小隻就是這一模式下打造的流量天團,但對於培養藝人來説,這樣的模式耗時太長。
很顯然,杜華選擇的路線不是日流是韓流。
韓國的造星模式相比日本更商業,強調流水線工業化,藝人本身的可替代性強需要嚴重依附於資本方,偶像的每一個打造步驟都可以成為模板形成造星套路。
杜華曾多次去到韓國頭部經紀公司參觀學習,並將韓國造星模式搬回國內,大放豪言:“賭一億造星,輸了就退出娛樂界”。雖然在不少人看來,杜華現在玩的是SM玩剩下的,但不得不説玩得很轉。
這也就可以理解,為什麼杜華在《姐》後面的採訪中説:
“我的經驗是可以複製的”。
嚴格按照市場規律,熱衷經驗模板的杜華,就像是工作中什麼都要總結方法論的上級,你覺得ta沒勁,但又感覺説的也有點對。
2018年,是杜華娛樂真正稱雄內娛的元年,《創造101》和《練習生》兩檔選秀節目的大火,讓樂華旗下女藝人孟美岐、吳宣儀紅了,也讓藝人背後的樂華公司名聲大噪。
素材來源:娛樂FOCUS
越紅就越被罵,越被罵就越紅,杜華的黑紅體質其實其實想一想就能明白,杜華作為初代娛樂圈教母、經濟公司老闆,揹負罵名是很自然的一件事。
旗下藝人人氣越來越高,粉絲有粉絲的主張,作為決策者本身,無論怎麼做都會讓粉絲不滿,這其實是矩陣與細分領域之爭,杜華覺得被罵很恐怖,但也照單全收。
神圖太多了,羊在杜華評論區隨手撈兩個
杜華作為造星人很難不用商品思維看待藝人,這是讓粉絲不滿的關鍵,在《姐》裏也是這麼回事。
大家之所以喜歡看《姐》,是因為姐們夠直接夠野,説白了就是來看節目組如何失控的,這才最激起大眾情緒共鳴,而且節目開頭已經給廣大女性灌足了雞湯:“不定義”。
這時候跑出來一個杜華,砍殺多元製造整齊,用韓流製作女團的思路定義30名30+的姐姐選手,這和片頭的“不定義”形成最大反差,矛頭統一指向杜華,而憤怒恰好就是自來水流量。
所以,被大眾討厭的杜華恰恰是被資本所需要的。
杜華對選女團的標準,是她認為市場需要的整齊劃一,整齊是需要犧牲個體差異(個性)的,姐們拒絕這種修剪,而且個性越突出的就越牴觸。
杜華的造團手法在姐身上行不通,這種走投無路的局面,也是節目刻意設置的矛盾點。
馬上,新一期《姐》就要開播了,不知道杜華和姐們還會激起什麼浪花,姐們最後能不能按照杜華的思路成團還是未知數,不過,羊覺得同為30+女性的杜華也是一位姐中榜樣。
作為節目參與者,做慣了流水線的杜華,這一次也是她本人的乘風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