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女粉絲喊男明星“老婆”:“泥塑”現象背後的女性訴求

近段時間,隨着改編自網絡小説家priest耽美小説《天涯客》的武俠劇《山河令》的熱播,兩位主演張哲瀚、龔俊收穫不少粉絲。但不同於此前的黃景瑜、許魏洲,肖戰、王一博,這一次不少女性粉絲喜歡“周子舒”張哲瀚,不是因為他寄予了女性粉絲對“老公”的完美想象,相反,無論是張哲瀚還是他的個人工作室微博底下,網友們爭先恐後留言的都是“老婆”。一個很典型的形容張哲瀚的前綴是,“我那柔弱不能自理籃球34分MVP高爾夫一桿進洞比糖果還甜橫店鬥地主第一名唱歌巨好聽可愛機智大嘴魚但是不會做飯跳舞完蛋的歌姬釣系老婆張哲瀚。” 張哲瀚女粉絲的應援

對於不追星的路人觀眾來説,看到女性粉絲稱呼一個男性“老婆”,可能會有點懵。但事實上,這幾年這種現象一直存在,只不過以往它們更多是小眾化的愛好,而今愈發有浮出水面之勢。這一現象叫做“逆蘇”,後來也變成網絡流行語“泥塑”。可能很多人並不知道,去年轟動一時的肖戰“227風波”,其導火索正是泥塑。有泥塑粉在名為《下墜》的同人小説中,將肖戰設定為有性別認知障礙的髮廊小妹,王一博則是愛上他的高中生。這引發肖戰粉絲的不滿,導致之後事態往不可控的方向發展。

相較於一年前粉絲與明星的抵制,一年過去後,明星坦然接受“老婆”的愛稱,明星的女友粉和泥塑粉也相安無事。變化是如何發生的?泥塑這一現象的本質是什麼?又寄寓女性怎樣的審美訴求?

泥塑:以我的性別讚美你

泥塑,其實就是“逆蘇”。釐清這個詞彙指涉,需要簡單搞清楚何謂“蘇”。

粉絲話語裏的“蘇”,最早延伸自“瑪麗蘇”。瑪麗蘇是英文Mary Su的中譯。1970年代,某外國作者在自編的《星際迷航》同人文裏創造了一個名叫Mary Sue的虛構女主角,她非但以自己的才華拯救了全人類,還憑藉美貌和性感俘獲了所有男人,最後在拯救世界後華麗地死去,為大愛犧牲自己。瑪麗蘇隨後名聲大振,併成為一種心態名詞,即女性(創作者和受眾)對自我魅力的YY。

再後來,“蘇”就具備形容詞的指稱,粉絲們常常用來形容明星很“蘇”,比如“他笑起來真的好蘇”,即明星身上具備了某種性別的強大魅力與吸引力。

很顯然,逆蘇/泥塑是相較於“正蘇”而言。一直以來,正蘇才是追星界的主流,它是“正向瑪麗蘇”,指涉明星彰顯出他生理性別的吸引力,比如男性身上具備傳統意義上的男性氣質,帥氣、陽剛、硬朗,粉絲們將男明星稱為“老公”“男友”“兒子”“哥哥/弟弟”;女性身上具備傳統意義上的女性氣質,比如漂亮、柔媚、性感,粉絲將女明星幻想成“老婆”“女友”“女兒”“姐姐/妹妹”。

逆蘇/泥塑,就是“逆向瑪麗蘇”,將明星的社會性別進行倒轉,男明星可以具備美好的女性氣質,女明星也可以擁有刻板印象中只屬於男性的魅力。女星的泥塑其實很常見了,比如不少女明星的人設是“爺”“哥”“老公”,粉絲並不會覺得這是一個貶低。因為在我們以往漫長的社會生活經驗裏,男性氣質被認定為更“高級”。

真正罕見的,是男星的泥塑,它也是本文所要主要探討的。以往很多人避之而不及,他們以為泥塑就是男性“娘化”,而“娘化”長久以來都不是受歡迎的氣質,有些人甚至認為這是一種男性的危機。其實,男性泥塑與男性娘化之間有着根本性區別。前者是粉絲賦予的,是粉絲“以我的性別讚美你”,她們在偶像身上挖掘出偶像自個都不知道、沒察覺的“另一面”,並給予高度讚賞。泥塑是在男性氣質基礎上,具備女性魅力。但男性“娘化”在輿論中仍在被污名化,它更多指涉一個男性不那麼具備“男性氣質”的女性化,這類人往往不被男性認可,也不被女性接納。

粉絲行為:權力的轉移

泥塑是一種粉絲行為。當女粉絲泥塑一個男星時,她們首先會剔除掉男星身上那種誇張粗糙的“直男氣息”,比如大金鍊子、沒品位的服飾,等等。張哲瀚工作室的微博底下,都是粉絲們苦口婆心對張哲瀚造型的詳細建議,“請注意造型和服裝!拒絕醜衣服和大金鍊子,審美在線,拜託你們了”“給我搞好造型造型造型!清爽乾淨就很好!不要亂搞!不要穿得太老幹部!”以至於有留言調侃道:以前都是在女明星工作室的微博底下如此密集看到此類留言,這一次倒轉到一個男明星身上。

當女粉絲喊男明星“老婆”:“泥塑”現象背後的女性訴求

工作室微博底下,粉絲對造型的建議

這源於《山河令》中周子舒這個角色的魅力。他強大而温柔,瀟灑而飄逸,該出手時果斷決絕,柔情時就化為一汪清泉,潔淨又纏綿。他既具備傳統意義上那些優秀的男性氣質,同時一點都不盛氣凌人、咄咄逼人。雖然張哲瀚此前給人的印象是鋼鐵直男,但他演活了周子舒這個角色,周子舒也發掘了張哲瀚自己都沒有察覺到的個性氣質,這被女粉絲捕捉到了。她們將對周子舒的喜愛投射到張哲瀚身上,泥塑周子舒,也泥塑張哲瀚。

當女粉絲喊男明星“老婆”:“泥塑”現象背後的女性訴求

《山河令》中的周子舒

因此,絕大多數時候,泥塑都是粉絲對明星愛意的表達,傳統那些附屬於生理性別的形容詞不夠用了,乾脆把明星的社會性別倒轉過來,以粉絲的性別讚美他。他依然是男的,但在這一段假想的關係中,粉絲願意與他休慼與共,願意“保護”他。誠如一個博主寫道的,“泥塑,重新定義姐姐……你是我休慼與共的姐姐,你是我們自己。一聲姐姐,我把所有女孩在世上需要經歷的磨難與愛加諸與你。姐姐,姐姐。從今往後,你痛我也痛……”

當然,這種保護背後,也是一種權力關係的轉移。筆者曾在文章裏論述過:流量經濟時代,明星、經紀公司和粉絲之間的權力關係發生了變化。粉絲不僅僅是偶像的觀望者,他們更是偶像的製作者、促成者、建構者。偶像的名氣、機遇、發展前景,不再只是偶像和經紀公司的事,它可以是由粉絲的力量主導和主宰的,粉絲們憑藉自己的能力、要求和慾望,將自己的偶像打造成娛樂圈的超級巨星。在這一過程中,粉絲們收穫的不僅是與偶像的雙向互動,他們更從中獲得了一種主體感、掌控感以及成就感。

這已經不僅僅是亨利·詹金斯(Henry Jenkins)在《文本盜獵者》中所説的“文本盜獵”,流量時代的粉絲更進一步,她們參與的是對明星的“人設盜獵”。粉絲借用明星這一“文本”上對自己有用的部分重新解讀,塑造出新的明星,新的人設。就如同張哲瀚此前從未想到過,他會成為那麼多女粉絲的“老婆”,併成為他事業發展的一個新契機。除非明星想與流量切割,否則他就必須笑對粉絲的泥塑。

也值得一提的是,在泥塑圈子裏,有時泥塑僅僅是一種網絡狂歡。這才導致“萬物皆可泥”的現象。很多人想象不到,郭德綱、于謙、吳京、徐崢、倪大紅等男明星,也被泥塑過。這時泥塑僅僅是一種“遊戲”,一種網絡上沒有惡意的跟風。

流動的社會性別

不少人反對對男明星的泥塑,他們的理由是,“人家好好一個直男,幹嘛把他想象成一個女的?”這句話背後其實就隱藏着某個鄙視鏈:反對者不是反對泥塑本身,他們反對的是對男性的“矮化”;在他們眼裏,所謂的女性氣質是低於男性氣質的。此前很多女明星彰顯出某種男性氣質,大多數人都不會覺得這有什麼不妥,因為公眾默認:女性具備個別男性氣質是加分項,比如更強的經濟能力、有擔當,等等。

可是且慢,為什麼能賺錢、有擔當,就是一種男性氣質?

波伏娃的《第二性》發表了一個著名的觀點,“One is not born,but rather becames,a woman.”女人與其説是“天生”的,不如説是“形成”的。也即女人之所以得像個“女人樣”,是後天性別社會化塑造的結果,而不是先天就應該如此。這也是sex和gender的區別。前者為“生理性別”,後者為“社會性別”——gender的詞義包含了傳統觀念、意識形態和社會文化等對於性別的建構和規範,後者的標識意義遠遠超過了前者。

長久以來,我們對女性社會性別的規定,延續的是傳統“男主外、女主內”的職業分工,男人在外面從政、打仗、服役、種地、打獵、經商等,女人在家內“主中饋”、務蠶織,生兒育女、孝敬公婆等;因此男性必須勇猛、剛強、有力量、有擔當、有淚不輕彈,女性就必須温柔、體貼、賢惠、願意服從、以家庭為主……這樣的社會性別規定,以R.W.康奈爾在《男性氣質》裏的説法,“男性氣質事實上就是權力最赤裸的表現形式”。擁有男性氣質的人同時也在男女關係中掌握着壓制性的力量和權力,男性氣質成為父權制度合理性的重要依據。

男女雖然有生理上的差異,但並沒有什麼涇渭分明的性別氣質劃分,不是説男的就不能有脆弱的一面,女的就不能英姿颯爽。男孩女孩首先都是平等的“人”,而不是有什麼專屬於男性與女性的氣質,也不是男人就得做好所謂的“男人”,女人也得安分守己做好所謂的“女人”。

泥塑現象體現出一種流動的社會性別的意識,體現出年輕一代更加多元更加包容的性別意識。不過總的來説,這種意識還是比較懵懂的,也有很大的侷限性。前文也提到,粉絲眼裏的泥塑與“娘化”還是有區別的,很多粉絲強烈反對偶像被“姨化”“母化”,她們認為這是對偶像的一種侮辱和惡毒攻擊。“女化”就可以,為什麼“娘化”“母化”就不行?説到底,泥塑並沒有根本上逾越男女社會性別的刻板劃分。但這也非意味着它沒有意義。長遠地看,它會慢慢地鬆動既定的性別秩序。依然有人反感“娘化”的男性,也有越來越多人接受理解他們的存在。

平等關係的想象

在傳統男權社會,女性長期處於被凝視的位置,並將男性的這種凝視內化為女性的行為準則。福柯指出,“不需要武器、肉體的暴力和物質上的禁止,只需要一個凝視,一個監督的凝視,每個人都會在這一凝視的重壓下變得卑微,就會使他成為自身的監視者,於是看似自上而下的針對每個人的監視,其實是由每個人自己施加的。”久而久之,女性就被客體化了。

在一個女性向時代,當女性成為消費的主力軍,情形發生了改變。從“小鮮肉”“小奶狗”的走紅,到“耽改101”時代的到來,都可以看出男性也在被凝視。誠如戴錦華教授指出的,這是“資本對於單純的男權結構的超越”,資本顯示出它跨越性別的一面,它允許女性消費男性。但戴錦華也補充道,並非資本是女權主義的,而是“在無所不在的資本邏輯中,我們每個人作為‘人’的意義正在不斷地貶低和下降,成為資本鏈條中的一個部件;在工具或部件的意義上,當然沒有人在乎你是男是女了”。

但無論如何,藉助消費的力量,女性終於也站在凝視者的位置上。女性凝視男性,以自己的審美改造男性,她們甚至代入男性,在這一段男女關係中佔據主動的一方。就比如張哲瀚的粉絲喊出這樣的口號,“世間老公千千萬,唯有老婆張哲瀚”。有一個網友也曾説過,“被泥塑的男偶像,是女孩用自己肋骨造出的夏娃。”相當準確。

當女粉絲喊男明星“老婆”:“泥塑”現象背後的女性訴求

工作室曬了張哲瀚的照片,底下都是高呼“老婆”

不過,泥塑背後的女性凝視,與其説是把男性當作一個消費對象,當作一個被控制者(比如“小奶狗”“小狼狗”),毋寧説,她們希望通過賦予男性某種以前不被允許的氣質,來消解傳統男女關係中男性的攻擊性以及主導地位,她們幻想的是一種更為平等的關係。它不只是男女,也不是“女”女,它只是“平等”。

這也是耽美作品,包括《山河令》走紅一個很根本的原因。在男女向的情感關係中,不可避免受到傳統男權社會“男尊女卑、男強女弱”“男主外、女主內”等觀念的束縛,而白馬王子和灰姑娘從此“幸福地生活”,其下場很可能是灰姑娘生兒育女、相夫教子……女性已經在無數BG向作品裏,以及殘酷的現實生活中體驗這一切。耽美作品裏兩個男性的純粹情誼,真正超越了這一範式,提供新的想象空間。女性終於可以從自己的身份中抽離出來,作為旁觀者心無旁騖地欣賞一段不摻和太多雜質的感情,男性成為女性與現實之間的緩衝地帶,女性“嗑糖”時也不會有什麼社會壓迫感或道德壓力。

現實的肉身是沉重的,如果女性沒有辦法更改傳統的性別分工以及社會性別歸類,她們希望在現實中抵達一段充滿平等與尊重、基於對對方人格的愛慕、在性關係中佔據主動方的兩性愛情,並不是那麼容易。耽美是一種最便捷的途徑。如果説嗑CP只是觀望,但當女性將男性泥塑,她們代入“老公”的角色,這就是更進一步的“體驗”。她們在假想中經歷這一段耽美式的愛情,不像是異性之間,也不像是同性之間,只關於平等與純粹,心心相印、惺惺相惜。

因此,有聲音認為,男明星被泥塑後還是處於傳統女性的弱勢地位,認為這是傳統“男強女弱”“男高女低”的復刻,這很可能是一種誤解。“老婆”不是真的女的,也不代表他是弱的;“老公”不是真的男的,也不代表她就是強的。這不過是一種模糊性別的策略,讓性別在流動中消除掉關於社會性別的種種既定成規,讓女性更真實地代入一段與明星幻想式“戀愛”的同時,也更加接近平等。

總之,如果泥塑只是小圈子裏的圈地自萌,是粉絲與明星之間的默契,並且嚴格杜絕泥塑文創作中“舞黃”(即傳播黃色內容),也不去給明星的真實生活帶來困擾,那麼泥塑這一現象也有其正面的意義。它是一種新的性別想象與兩性關係新的“實驗”。不可盲目倡導,也不必打壓,以放水養魚的心態觀望之,或許有助於讓整個社會對性別的認知更加開闊。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5260 字。

轉載請註明: 當女粉絲喊男明星“老婆”:“泥塑”現象背後的女性訴求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