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馳《食神》:人生沒有單打獨鬥的成功,卻有一意孤行的失敗

中國“喜劇大師”周星馳,幾乎顛覆了90年代大眾對於喜劇的刻板印象。

他總能以充滿想象力的喜劇風格,來展現人物在遭遇波折時的行為方式,一面帶給我們歡笑,一面又引發我們對現實和人性的思考。

《食神》這部電影也不例外。

《食神》是由周星馳、李力持共同執導,由周星馳、莫文蔚、吳孟達等共同主演的喜劇電影。

該片在1996年的香港上映。

不僅被評選為“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的觀摩影片,還獲得“第1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最佳女主角提名,以及“第34屆台灣金馬獎”的最佳女主角提名。

最終,該片還以4086萬的港幣票房,位列香港年度票房排行榜第二位。

這部影片講述的是,史蒂芬·周(周星馳飾)憑藉“食神”的殊榮,在生意場上如魚得水。

但私底下,斯蒂芬.周為人卻刻薄孤傲,令人難以琢磨他的真實想法。

生意搭檔對他怨氣叢生,於是精心設計了一系列的詭計,讓史蒂芬.周名譽掃地,公司也被強行收購,從而被迫流落街頭。

之後,落魄的史蒂芬.周,遇見了古惑女“火雞”(莫文蔚飾),在她的幫助下,史蒂芬·周東山再起,正如他自己所説的那句話:

“我自己失去的東西,我一定要拿回來!”

隨後,又在一場扣人心絃的比賽中,史蒂芬.周大徹大悟,道出了“人人都是食神”的真諦,終於成為了一名實至名歸的“食神”。

作家龔葦琳曾在《大話西遊全典》裏評説:“《食神》不是一部簡單的闡述“得而失,失而復得”的影片,它所探討的是‘如何得,得又如何’。”

而在我們的一生中,無不是遊走在得到與失去之間,進行權衡與抉擇。

在《食神》這部影片裏,所包含的關於朋友、關於成長、關於成功的得與失,正是極具這些現實意義的。

在史蒂芬·周人生的前半場,可謂是春風得意,身邊總是圍滿了以他為中心的人。

這些人,是在利益鏈下構建起來的關係網。

這樣的關係本身就具有條件性。

一旦根本的利益發生衝突,就意味着關係的破裂。

更可怕的是,作為老闆的史蒂芬·周,他性格中的“刻薄”,常讓人難以忍受。

這種刻薄,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作為“食神炒作秀”的導演,史蒂芬周碰到不滿意的地方,就會打罵配合他作秀的主持人,不允許主持人有多餘的想法加入。

在面對合作搭檔的侄子,史蒂芬·周是直接開罵:“還雙碩士學位,我看你是吃s學位吧。”就連對着合作多年的搭檔,史蒂芬·周也敢毫不客氣地把魚丸彈到他臉上,讓搭檔大為惱火。

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大意是説,依據個人利害關係行事,必然會招致眾多的怨恨。

果不其然,史蒂芬·周的一意孤行,為他召來了諸多怨恨,最終讓他被合作多年的搭檔設計陷害,而變得名譽掃地,傾家蕩產。

在周星馳的電影中,似乎總能找出一些他個人經歷的蛛絲馬跡。

曾經的周星馳也經歷過這樣的眾叛親離。

曾與他一起合作的幾位導演,跟他情誼決裂,都是因為他在現場時,與導演想法不同,就會當眾改戲,甚至翻臉。

簽約的藝人連續解約,多年搭檔不再合作,更有生意夥伴與他對簿公堂。

他們對周星馳的評價中,都有一個共同的描述:周星馳是一個很自我的人。

周星馳對此的解釋是説:“我是一個對工作很認真的人,你認真的時候呢,就會有人不高興。”

正是這段難熬的經歷,連同對生活的感悟,一同被周星馳融入到了自己的電影創作中。

可以看到的是,由利益維持的關係,本身具有一定的脆弱性。

而“刻薄”下的一意孤行,更會讓人覺得目中無人,最終加速這種關係的斷裂。

只是有些失去,儘管痛苦,但上天終究將以另一種方式,讓你得到。

但在此之前,你要重拾成功和希望的信念。

所幸的是,史蒂芬周虛構起來的有心、有愛的形象,為他帶來了一個“善果”,即他的一個貴人,古惑女“火雞”。

在史蒂芬·周淪落街頭,卻還是改不掉嘴欠的毛病,被街上的攤販圍毆時,古惑女“火雞”護着他,並給了他一碗叉燒飯。

就這樣,“火雞”自動地把史蒂芬·周視為自己陣營中的一員,之後又為護着他,幫他擋了一刀, 甚至全力幫他研製出爆漿牛肉丸,令史蒂芬.周有了重返商界的信心。

而“火雞”所代表的,正是在我們身邊那些默默付出的正能量的人。

當我們陷入困境,失去希望時,總有那麼一些人,可能是你的家人、可能是你的朋友、也可能是出於善意的陌生朋友,他們仍對你抱有希望。

並在努力地用正能量,來幫助你扭轉你身上的負能量,讓你重拾希望與信念。

情感鏈接下的關係,真誠又實在,不多言語,但盡在一言一行中。

其實,在我們的身邊,也常常會碰上這樣兩種人。

一種是酒肉朋友,酒桌上稱兄道弟,一到關鍵時刻,不是推三阻四,就是連人影都不見了。

而另一種朋友,你説的他未必直接答應下來,但他一定會認真記下來,為你尋找合適的機會見機去做。

而我們要多去結交的,正是後者。

因為這類朋友,往往更能真誠地將自己的真知灼見,如實相告;正是這類朋友,往往設身處地地為你考慮,不讓你為難;這是這類朋友,往往能成為你的助力,在你需要時雪中送炭。

當然,成長離不開正能量朋友的扶持,更離不開自己的態度。

史蒂芬·周被陷害的那一刻,他憤怒地掙扎反抗,卻無能無力,而周圍的人都是譏笑的面孔。

一無所有以後,他破罐子破摔,去騙錢訛人,將自尊全部丟棄。

因為他的挑事,小販們將他一陣毆打,被丟在巷子裏史蒂芬.週一動不動,一副“哀大莫過於心死”的模樣。

然而,憤怒和悲傷並不能解決任何的問題。

它只能讓你的生活變得更加支離破碎。

在“火雞”的幫助下,史蒂芬周找回信念後,擁有了重返“食神”寶座的野心。

但此時,他已經深刻認知到對手的陰險狡詐。

上一個教訓,使得史蒂芬.周學會了小心謹慎,他不再輕信天上掉餡餅的好事了。

開始對每一步計劃,都進行精心鑽研。

著名投資學家查理芒格曾分享過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成功的秘訣就在於,找出愚蠢,然後避免愚蠢。

史蒂芬周通過避免之前所犯的愚蠢,將自己商業拓展規劃隱藏,而把假消息傳遞給對手,引發對手的掉以輕心,最終打得敵人措手不及,成功扳回了一局。

查理芒格説:“這是平庸之輩獲得成功的一種方式。成為一個天才是很難的。我只是想避免愚蠢,包括天才的愚蠢。這會使一個有中等能力和中等工作習慣的人能得到比他應得的多得多的東西。”

成功,離不開理性。避免愚蠢,是為了跳出感性情緒的陷阱,同時也避免理性思維上的片面性。

而還有一個關鍵因素,決定了是否能取得最後的勝利。

前面我們説史蒂芬.周前半生的一意孤行,導致了一場痛苦的失敗,那他後半場的勝利,就是來源於羣策羣力、資源整合的結果。

史蒂芬.周第二次的起點,是廟街一羣攤販提供的。

原本的廟街,被分割成兩股勢力。

一股是以醜女“火雞”為首,另一股是以古惑仔“鵝頭”為首,兩派常常為了搶奪熱銷食品的主權而大動干戈。

但在“火雞”的大力支持下,史蒂芬.周研製出了一款新產品“爆漿牛肉丸”。

憑着新產品的美味,使得兩派達成和解,決定共同發展。

從而將廟街這兩股分散的力量,擰成了一股繩,將這兩條“地頭蛇”合體,變成了一條龍,衝出小小的廟街,把獠牙和利齒伸向了整個香港。

試想一下,如果沒有“火雞”的幫助,史蒂芬.周很可能依舊蜷縮在某一條小巷裏面,繼續頹廢,也就無從發揮出他的真實才能。

而如果沒有“鵝頭”的加盟,即便研製出足夠美味的爆漿牛肉丸,兩派還在繼續爭搶地盤,那爆漿牛肉丸可能就永遠衝不出廟街。

“火雞”和“鵝頭”所代表的現實含義,其實就是我們身邊常常被分散的資源,包含人脈資源、物質資源和技術資源。

史蒂芬周通過避免愚蠢,重新整合資源,帶着幫助自己的廟街團隊,一起實現了共贏。

現代的社會,越來越考驗一個人的整合能力。

想要獲得成功,單打獨鬥、閉門造車都已經不再適用,只有整合各種資源,調節人脈、資金、技術,才有可能趕上高速發展的列車。

人才發展專家薛毅然説:“小到身邊職場,大到整個商業社會,每個人都是‘被整合’或者等待被整合的對象。”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提升自己組織資源、整合資源的能力,更多地成為資源的掌控者呢?

美國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曾提出一種觀點,叫木桶理論。

傳統的木桶理論認為,一隻水桶能裝多少水,並不取決與最長的那塊木板,而是取決於它最短的那塊板。

放在組織中講,是指組織的各組成部分往往是優劣不齊的,而劣勢部分往往決定了一個組織的水平。

我們可以將組織的水平,視為資源整合能力水平。木桶的長短板,視為資源優劣。

隨着互聯網時代的交互和分工越來越精細化,現實是更容易形成“長板恆長”的現象。

由此,木桶理論的解釋也在發展變化。結合新精英生涯創始人古典老師對這一理論的解讀,我歸結出了以下4個步驟:

1.清晰認知組織內外在的長短板。

2.最大限度地發揮長板優勢。

3.鞏固底板,提升自我的底層能力,包含學習能力、思考能力、等等。

4.夾緊桶箍,打組合拳,將技能和技能進行有效搭配,比如説講演講技能結合心理學,形成複合型人才、複合型資源。

從而實現資源最大限度統合成一個整體,這就是資源整合的能力。

我們只有不斷累積資源,提升資源整合的能力,才能不斷逼近成功,最終實現成功。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542 字。

轉載請註明: 周星馳《食神》:人生沒有單打獨鬥的成功,卻有一意孤行的失敗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