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中國功夫巨星曾影響世界,現在卻為何面臨後繼無人的窘境

由 万俟傲白 發佈於 八卦

電影,是文化輸出的絕佳方式。
經過一代電影人的努力,中國的武術文化風靡全世界。
風靡的程度,可以誇張到,有一部分外國人會誤認為,每個中國人多少都會點功夫。
由於近代長年的閉關鎖國,西方世界對中國的瞭解知之甚少,以至於很大一部分的西方人被一些辱華論調所迷惑。
一直到香港電影工業崛起,內地改革開放,西方人才總算是聽到了一些真正來自中國人自身的聲音。
李小龍、成龍、李連杰等動作演員一馬當先,他們用自己的才華刷新了西方對中國的認知,至少現在全世界都知道,中國功夫不好欺負,甚至值得學習。
然而,到了中國電影高速發展,躍升為全球第二大市場,具備了進一步向世界輸出更多文化價值的時候,國內的功夫巨星卻出現青黃不接的情況。
如今當紅的甄子丹和吳京,一個57歲,一個46歲。有資格接班他們的人,尚未出現。
而在那個風起雲湧的20世紀90年代。
40歲左右的成龍在好萊塢一炮而紅,30歲左右的李連杰去到香港發展扶搖直上,20歲左右的趙文卓在徐克的提攜下意氣風發,不到10歲的釋小龍更是成為了當紅童星,女性也有楊紫瓊可以到好萊塢拍戲。
怎麼到了現在,功夫巨星只剩下幾位中年大叔了呢?
①功夫電影的沒落
首當其衝的原因,必須是功夫電影的沒落。
如果只有一兩種類型片能拿得出手,那這個國家的電影工業勢必會停滯不前。
最好的例子就是歐洲,一般比較知名的就只有文藝片和犯罪片,所以電影在歐洲的發展一直十分受限。
美國電影能制霸天下,依靠的就是各種類型片都能拍出佳作,覆蓋的人羣更加廣泛。
中國電影要比肩好萊塢,就需要開發出更多的類型片才行。
90年代,內地的文藝片大放異彩,而香港電影則在動作片領域表現突出,好萊塢都要請香港的動作影人去幫他們拍片。
21世紀初,兩岸三地的動作片都開始輸出海外,鞏固了中國功夫在世界範圍內的影響力。
內地《英雄》
台灣有《卧虎藏龍》
香港有《功夫》
功夫電影是動作片的其中一大類型,往往着重近身搏鬥戲
有爭議的一點是,武俠電影是與功夫電影同屬動作片亞類型,還是武俠是功夫的其中一種類型?
這裏姑且不去深究,為了方便討論關於功夫巨星的主題,先把武俠作為功夫的其中一種類型。
除古裝武俠之外,功夫片還有警匪犯罪、傳記改編、都市幻想等類別。
2000年代,功夫片還能夠多點開花。
古裝武俠是“衝奧”主力;
警匪犯罪一直有成龍高舉大旗;
都市幻想是港片的爆米花擔當;
傳記改編自李小龍拿出陳真後,霍元甲、葉問等相關改編絡繹不絕,就連李小龍本人也成為了改編素材。
2010年代,中國電影的更多類型片開始冒起,從喜劇,懸疑,到近年崛起的動畫、科幻,別説功夫片了,整個動作片的市場空間都被擠壓再擠壓。
2017年算是國產動作片表現比較好的一年了,有《戰狼2》
不過接下來兩年,就頂多只有半部了。《紅海行動》
中國電影的高速發展,並沒有給功夫片帶來更大的盛世,反倒是令其變成了美國西部片那般日薄西山。
2019年底上映,暫時進入2020年度票房前十的《葉問4》
在此之前,功夫片不僅產能下降,而且口碑大不如前。
成龍電影就是最好的例子。
以前他一年拿出幾部戲是家常便飯,2010年後,包括還未上映的《急先鋒》
口碑方面絕大多數是平庸甚至撲街,只有《英倫對決》
產能下降,功夫演員的表現機會越來越少,而片方鑑於市場考慮,也越來越不敢使用新人。
巨星需要優質作品的支撐,新人難以出頭,頭部演員作品不多,卻口碑不如人意,在功夫電影整體走向沒落的大環境下,功夫巨星自然是越來越不顯眼了。
②觀眾的審美變化
功夫電影沒以前好賣了,除其他類型片的興起,以及作品質量的下降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觀眾的審美髮生了變化。
以前功夫片稱霸,那是因為那時候的觀眾都愛看。
就像20世紀30年代至60年代的美國,那時正值西部大開發,美國觀眾對西部題材感興趣,所以西部片就迎來了輝煌時代。但如今西部已經十分繁華,多數年輕觀眾更關心的是各種新興事物,對那個事不關己的拓荒時代不感興趣,西部片也大多隻剩下老一代去關注了。
中國這邊的功夫片呢,很關鍵的一點是,在電影裏我們的英雄不僅可以懲奸除惡,而且可以狠狠地羞辱外國人,時值國家發展壯大,民族自豪感慢慢地贏了回來。
典型的李小龍電影,就是迎合了民族自豪感的迴歸。
但是到了2010年代,經濟增長,世界和平,人們都不需要再去證明中國已經強大了,開始嚮往安穩的生活,追求各式各樣的個人理想。
觀眾也不再需要從電影中獲得什麼自豪感,一些獵奇體驗逐漸取代了打打殺殺,再加上審美疲勞,觀眾對純正的功夫片早已熱情不再。
因此,功夫電影需要加入其它元素,例如戰爭、奇幻等等,才能跟得上時代的腳步。
國內觀眾看的電影類型多了,審美相比以前提高了不少。
所以注重動作表現的功夫片,就不能光有動作戲了,觀眾對劇情,演員表演,乃至角色塑造,鏡頭語言都有了要求。
可惜,功夫電影未能跟上觀眾的審美要求。
不然口碑上就不會經常不如人意了。
在觀眾懂得去詬病演員的表演後,對功夫演員的要求也高了。
完成高難度動作戲現在變成了基本要求,要想獲得全方位的認可,文戲也得過關。
無奈文戲天生就是功夫演員的短板,哪怕頂級的甄子丹、吳京,也未必能讓觀眾完全滿意。
觀眾更喜歡實力派演員,擅長動作片的演員,也只能在動作片的領域裏有所表現。而到了其他類型片,只能是當配角。
也不奇怪,以前大紅大紫的趙文卓、釋小龍,如今也只能在二三線製作中噹噹主演了。
那更別説是更年輕一點的演員了,要是在八九十年代,他們可以只依靠動作上位,現在,只會動作戲,在功夫片不再是市場寵兒的大環境下,是難以當上主角的。
就算當上了,不能讓觀眾滿意,也難以成為巨星。
除非某人的功夫真的可以比肩李小龍。
③產業培養急功近利
最為致命的一點,是整個娛樂產業都不再重視功夫演員了。
隨着電影技術提升,演員不再需要真功夫就能演高難度動作戲,自己完成不了,可以用替身,摳個臉做個特效不是難事。
旋又受到日韓偶像文化的影響,培養藝人的產業鏈意識到年輕羣體更容易喜歡氣質出眾的偶像。
炒作包裝出一個偶像派,比挖掘培養出一個實力派要簡單多了。
娛樂產業越來越多被炒作包裝出來的偶像,他們自身又沒什麼真功夫,這就讓動作片的選角更加困難。
又因為市場因素,在有條件使用偶像演員,又能帶來票房的情況下,片方又何必大費周章,去冒險捧一個功夫新星呢?
本來因為市場環境問題,功夫演員的機會就少,然後還要被一羣偶像演員搶工作,他們更是難有出頭之日了。
像以前拍功夫片,都得找有功夫底子的。
釋小龍是少林寺的,李連杰是武術冠軍,趙文卓是武術世家。
現在,已經不需要了。
看看2017年那3部高票房的動作片用的都是誰?
《功夫瑜伽》
《西遊伏妖篇》
《戰狼2》
是的,他們有人氣能帶來粉絲買票,捧新人是賠本生意,誰做誰傻子。
觀眾卻不是傻子。
功夫電影如果只是擺擺pose,無疑等於失去了靈魂。
有實力的團隊和演員沒有用武之地,也難怪功夫電影越拍越糟糕。
更糟糕的問題是,偶像文化的發展非但不健康,竟還有病態化趨向。
年輕人不再崇拜類似李小龍這樣實打實的男子漢也就算了,怎麼會變成崇拜文弱不堪的“娘炮”呢?
在娘炮文化的惡劣影響下,功夫巨星要重新煥發生機,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