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自帶噱頭的電影。
它被貼上的標籤之一,是“宋丹丹繼女拍的片子”。
但如果你看過電影,就會覺得這個標籤真膚淺:《無依之地》
弗恩,一個很特立獨行的女子。
她年少離家,和男友波只認識了幾個月就私定終身,還跟着他搬去了鳥不拉屎的恩派爾小鎮...
小鎮上有一家老牌工廠,夫妻倆都在裏面上班賺錢。
不過誰也沒想到,工廠説倒閉就倒閉了,家裏一下子沒了收入來源...
更讓人難以接受的是,沒過多久,弗恩的丈夫得了病,也離她而去了。
妹妹勸弗恩回孃家,不要一個人孤零零地守着那間空房子,但弗恩始終放不下。
終於,在某個寒冷的清晨,弗恩帶着幾件重要的物什,駕駛房車離開了小鎮。
不過,她沒有回孃家,而是開始了一場放逐自我的流浪之旅...
電影《無依之地》於2021年2月19日在美國網絡上映,4月23日將登錄中國院線,目前豆瓣得分8.4。
導演趙婷,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北京大妞,她還有另一個身份,宋丹丹的繼女。
導演:趙婷
2014年,她憑藉處女作《哥哥教我的歌》成功打入電影圈。
2018年,她執導的電影《騎士》使之名聲大噪,被國內媒體熟知,更是獲得了漫威青睞...
而這部《無依之地》,是她籌備漫威電影《永恆族》期間拍攝完成的,最後還拿下了第77屆威尼斯電影節的金獅獎。
海報:《騎士》《哥哥教我的歌》《永恆族》
該片改編自非虛構同名書籍,是美國獲獎記者傑西卡?布魯德花了3年時間,跟隨房車流浪者行駛15000多公里記錄而成。
原著講述了一羣無房可歸者,迫於經濟、住房、社會福利的壓力,開着各式各樣的改裝房車,在路上的生活...
導演在原著的基礎上,虛構了弗恩這個角色,用女主來串聯起真實世界那些在路上流浪,尋找生活烏托邦的人們。
有趣的是,片中和弗恩對話的流浪者大多是由人物原型親自出演,他們口中講述的故事也是個人的真實經歷。
弗蘭西斯·麥克多蒙德 飾 女主角弗恩
這部電影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它不像常規的劇情片那麼套路,也不是對真實世界的簡單還原,可以説打破了劇情片和紀錄片的邊界。
在導演的廣角鏡頭下,人的悲傷、沉默、寂寥、孤獨,都可以在大自然裏找到慰藉。
弗恩一路經過了蒼茫的荒漠,廣闊無垠的草原,陰天裏狂暴的海洋,白霧繚繞的羣山...它們在某種程度上,反映着人物起伏變化的內心世界。
值得一提的是,主角弗恩的扮演者弗蘭西斯·麥克多蒙德也不容小覷,她曾憑藉《三塊廣告牌》拿下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
在本片中,她把一個人在遭遇生活暴擊後的悲痛,演繹地剋制而內斂。
比如,偶然在箱子裏翻到丈夫的衣物時,她沒有放聲大哭,只是緊緊抱住...
比如,思念家人時,會拿出照片一張一張地觀看...
比如,即使身處在人羣中,她有時也寧願獨自一人閒逛...
失去摯愛一年後,弗恩才離開她和丈夫一起生活的地方。
在路上,弗恩遇見了很多不同身份,不同職業的人,他們身上或多或少都揹負着傷痛,有着不得不出發的理由...
中途,弗恩來到了沙漠中的一個初級遊牧民營地,這裏的人都把家安在房車上。
當晚的篝火晚會上,大家圍在一起分享着各自的經歷。
當中有越戰老兵,患有創傷後應激障礙,他完全聽不得嘈雜的噪聲...
有的人好不容易説服家人,一起開着房車走遍全國,但他們卻被查出癌症,在三週裏相繼去世...
有的人工作了二十年,生活一成不變,直到共事多年的夥伴,突然患病入院,才意識到人生無常,有想做的事情應該儘快去做...
長久以來,弗恩陷在丈夫的回憶裏出不來。
那些痛隱藏在生命中,是那麼絕對,那麼真實,無法逃離。
但一路走來她才發現,原來揹負着傷痛努力生活的人,不止是自己...
與此同時,弗恩還認識了營地的組織者鮑勃。
她和鮑勃聊起了逝去的丈夫:波從來沒有見過自己的父母,我倆也沒有孩子。在我們定居的小鎮上,有着太多共同回憶,我沒法整理好行裝繼續前進...
她害怕,如果連她也離開了小鎮,那丈夫存留在世上的最後一絲痕跡,是不是也會跟着消失不見...
丈夫的離世,像是一個長在弗恩心裏的傷口,總是隱隱作痛...
聽完弗恩的講述,鮑勃安慰道:我明白,我感同身受。
原來,鮑勃的兒子,在五年前去世了。
那些日子很難熬,感覺就像是心裏被活生生炸出一片廢墟。
即使過了這麼長時間,鮑勃還是很難在別人面前提起這件事。
比起白髮人送黑髮人,更讓他痛苦的是,兒子去世之後,他不知道自己應該怎麼活下去...
世間的感同身受,是建立在有相同經歷的前提上的。
有時候用“我懂你”去寬慰一個人,既不現實也不合適。
因為悲傷沒有長在自己身上的時候,再怎麼想象,都是虛的。
弗恩的妹妹一直覺得,家裏肯定不如弗恩在路上遇到的人有趣,不如外面的世界精彩...
她擔心弗恩在外頭風餐露宿,卻難以理解她無法留下的真正原因。
而同是天涯淪落人的鮑勃,一句簡單的“我感同身受”,卻讓弗恩感到深深被體諒。
在路上經歷的種種,並非稀釋了和弗恩一起上路的苦痛,而是給了她重構自我的力量和勇氣。
片中有這樣一個細節。
一位熱心腸的朋友,想幫弗恩一起收拾東西。
沒想到卻弄巧成拙,把弗恩她爸送的盤子打碎了。
那可是弗恩最珍愛的禮物,從來不輕易動怒的她,第一次當面吼了人。
那天晚上,藉着不太明亮的燈光,她用膠水把碎了的碟子一塊一塊拼湊回原形。
其實弗恩的經歷,和這碎掉的盤子又何嘗不一樣,都是被打碎之後,再重新一點一點地在那些斷裂的位置,找回生活的粘度。
其實上路之前,就連弗恩自己也無法預料會發生什麼。
她沒想到會在荒郊野外爆了車胎,而且車上也沒備胎,只好向別人求助,還要學着自己換輪胎;
她也沒想到自己會結識新的朋友,一起參加營地裏的活動,一起去看房車展覽;
她更沒想到會遇上一個傾慕她的男子,勸她留下來一起過日子...
但,她最後還是選擇了不告而別...
苦難像一首字句斷裂的詩,在黑夜裏漂浮游走。
人生的感情被分段打散,回憶無所遁形,像眼前的路寬闊無邊向前蔓延,又被迷霧環繞的重重山巒阻隔...
出發的起點也是傷口的原點,心情無從談起,所有的所有,都在一個叫做時間的容器裏翻攪沉澱。
一路上,弗恩傾聽着別人的故事,也試着向他人吐露心中的過往...
她和那些不得不上路的人一樣,有着沉痛的過去,有着難以啓齒的脆弱。
但那些不捨得遺忘的,飽含執念的一切,也在人生的晦暗中,支撐她走到了下一個有光的地方,繼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