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檔大片觀察之《你好,李煥英》 我給你講個笑話,你可別哭

這標題來自於一位網友的短評,準確地概括了《你好,李煥英》這部電影。這樣一部讓觀眾笑聲不斷,又同時擤斷鼻子的電影,按理説“哭”的那部分不適合春節檔這麼“閤家歡”的時刻。但它卻如此應景,契合了後疫情時代,中國人渴望與家庭彌合情感,同時樂觀生活的觀影需求。笑中帶淚,可能比單純的笑鬧喜劇更是此時大多數中國觀眾的觀影“剛需”。

春節檔大片觀察之《你好,李煥英》 我給你講個笑話,你可別哭

目前電影的成績表現,也恰好印證了這一點。

《你好,李煥英》目前豆瓣評分8.3,在春節檔“賀歲七雄”中評分最高,票房僅次於《唐人街探案3》,上映三天,票房超十億。作為一部成本不高的喜劇電影,無疑在“性價比”上表現最優,口碑穩了,票房後勁也應該很足,有很多人甚至預測其票房最終會超過唐探3。對於這部口碑與票房雙贏的“黑馬”電影,本文將從它的劇作、表演等製作層面解讀影片“雙贏”的原因,並以此為案例,對綜藝節目中的喜劇小品影視化的優劣勢進行分析。

從喜劇舞台到大熒幕

李煥英打動人的是什麼?

首先,《你好李煥英》作為相聲、小品演員賈玲導演的處女作,故事講得順暢,也好看。這首先得益於它脱胎於一個成熟的小品;更因為這部小品就是賈玲根據自己的真實情感創作出來的,有其接地氣、源自真情的底氣。

春節檔大片觀察之《你好,李煥英》 我給你講個笑話,你可別哭

該片的同名小品在2016年浙江衞視的喜劇竟演節目《喜劇總動員第一季》中首播,就感動了節目現場的所有人。李煥英是賈玲母親的名字,48歲逝於一場車禍。這是一部賈玲獻給母親的電影。在電視節目播出之後,賈玲四年磨一劍,減少了很多演出,集中與編劇孫季斌等一起打磨劇本。這種源於生活、不斷錘鍊的劇本創作本身就給影片的成功奠定了底氣。

其次,在演員陣容的搭配上,除了賈玲擔當主演,還有早就因開心麻花系列喜劇在電影界為人熟知的喜劇演員沈騰保駕護航,加之實力派演員陳赫、丁嘉麗、杜源等助陣,這些都為影片品質提供了保障。同時,影片原班人馬參演,特別是大碗娛樂的喜劇“新人”張小斐主演年輕時的李煥英,也表現不錯。這也得益於原喜劇小品班底多次的現場表演打磨。加之劇本紮實,情感真摯,與觀眾之間具有超強的親和力,所以影片整體效果呈現尚佳,作為賈玲的導演處女作實屬難得。

春節檔大片觀察之《你好,李煥英》 我給你講個笑話,你可別哭

再次,喜劇的形式與感人的內容結合,契合了國人在疫情後這個特殊的春節檔的觀影需求。後疫情時代,觀眾對喜劇的觀影需求增加,而這部電影又不光是個喜劇,它還凝聚了中國人傳統中的“孝”的倫理觀,讓人笑中帶淚,哭了笑,笑着哭,心靈得到了淨化。特別是很多“打工人”不得不留在原地過年,思念親人、渴望團聚,珍惜母女情、迴歸親情的心態在這部電影裏得到了妥妥的滿足。

真正高級的喜劇都是笑中含淚,淚中帶笑的。這部電影的觀影過程中,沒有人能忍住眼淚,也沒人能停止大笑。可以説,這部電影口碑與票房的雙贏,基本上集合了天時地利人和等多方面因素。

強也小品,弱也小品?

這部作品刷盡國人好感,並不代表它沒有缺點。可以説,它的成功來自於原創喜劇小品的打磨和改編,不足也在於改編不夠影視化,還殘留着一些段子感。

該片在改編上做了很多不錯的嘗試,成為影片的亮點和加分的因素。比如賈曉玲穿越後摔在媽媽身上,以及結局的大反轉:媽媽也想讓女兒高興,兩人的互動最終建立起來,情感雙向流動起來,不再只是女兒的單向輸出,為情感動人增加了砝碼。這樣精巧的結構設計,讓人不禁眼前一亮。

但好的電影,都得有個強有力的故事核心,貫穿到人物、劇情和主題等各方面,這一點《你好,李煥英》做的還不夠,或者説還有空間做得更好。

春節檔大片觀察之《你好,李煥英》 我給你講個笑話,你可別哭

故事以主角賈曉玲在母親車禍之際,為彌補自己不夠優秀,沒能讓媽媽開心的遺憾,穿越回母親的年輕時代,為了“讓媽媽更高興”所做的努力。主要事件例如幫媽媽“演戲”,戰勝對手王琴搶買到第一台電視,又幫媽媽組織排球隊“打鐵娘子隊”,對壘王琴的“鐵娘子隊”,幫廠長的兒子——沈騰扮演的沈光林追求媽媽……這幾個段子,每個事件都有一些笑點,但是事件之間的聯繫並不緊密,情感的遞進也稍顯不足,沒有更深入地挖掘和傳達主題,只是簡單地表現為讓媽媽高興。

在價值觀上,“欺騙”搶到電視等橋段也與孝順媽媽的傳統價值觀主題表達擰巴。沈光林在二人轉的表演過程中褲子掉了露出紅秋褲,划船時吃多了毛豆“浪裏滔滔”,摻雜了很多屎尿屁的喜劇元素,不夠高級和獨特,放在任何的小品中都可以,沒有真正作用到人物間的情感上。同時,影片最後主要哭戲偏長,有煽情嫌疑,也是影片的一個缺點。得益於故事的原創性和真實改編,觀眾明知是煽情,貴在有賈玲個人真情實感,也能夠接受。但其中的“擰巴”經不起細推敲,這也體現了賈玲的編劇短板,換了其他作品,觀眾不一定這麼寬容。

總之,影片段子感明顯,主題和價值觀傳達不夠深入和統一,煽情過多,這些原小品所具有的一些缺點,在影片中放大。畢竟小品與電影相比,時長較短,立意可以更輕巧,要求也稍低一些。

喜劇節目

或成為喜劇電影的温牀?

《夏洛特煩惱》開啓了開心麻花把舞台劇轉換成喜劇電影的模式,也做成了《西紅市首富》《羞羞的鐵拳》幾部票房不錯的喜劇電影,《你好,李煥英》是否能開啓綜藝喜劇小品轉換成喜劇電影的生產模式?

春節檔大片觀察之《你好,李煥英》 我給你講個笑話,你可別哭

近幾年很多喜劇綜藝節目湧現,如《歡樂喜劇人》《笑傲江湖》《笑聲傳奇》《喜劇總動員》《跨界喜劇王》都給觀眾帶來了笑聲,但能讓觀眾記住的作品卻並不多。2016年,也就是《你好李煥英》在浙江衞視的節目中播出,反響不錯,之後賈玲和喜劇節目編劇孫集斌共同創立“大碗娛樂”,簽下包括張小斐、卜鈺、何歡等一批實力青年喜劇演員。大碗的團隊也先後參與了很多喜劇綜藝節目的錄製,如《歡樂喜劇人》、《喜劇總動員》、《喜劇班的春天》《咱們穿越吧》等喜劇綜藝節目。

但正如編劇孫集斌所説,“喜劇綜藝節目的製作週期真的太短了。”如《歡樂喜劇人》的製作週期是一週,在這一週之內,一般演出一天,彩排一天,真正留給創作內容的時間也就只有兩三天。但喜劇綜藝節目也滿足了觀眾“需要笑聲”的剛需,也培養出了一批喜劇人。賈玲的大碗娛樂也有目的地通過頭部藝人帶新人的方式去為新人尋找更多的出口,儘量解決喜劇藝人斷層的問題。

同時,他們最初就帶着“喜劇人最終是會向影視輸出的”這樣的想法,培養喜劇新人,打磨喜劇作品。本山傳媒的演員每天都演二人轉,開心麻花的演員平時都在演話劇,而大碗娛樂更多是把綜藝節目當作打磨演員和作品的平台,在不斷的演出中來磨練作品和演員。

影視作為一塊大蛋糕,無論是話劇、還是小品,抑或相聲,都盯着這個市場,但一部作品“紅了”也許可期,真正做到持續發展並不容易。這部賈玲獻給母親的電影,能否給接下來的中國電影帶來更多可能性?還需要喜劇人更多腳踏實地的努力。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688 字。

轉載請註明: 春節檔大片觀察之《你好,李煥英》 我給你講個笑話,你可別哭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