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娛樂訊 近日,人氣小生付辛博的拍攝的大片在社交網絡上曝光,引來眾多網友的圍觀。照片中,付辛博穿着撞色襯衫,色彩感強烈;身着個子帽衫,腳踩滑板,少年感十足。
今天研姐要介紹的這位學長,是二戰歸來的硬漢子。
他報考的是34所院校的其中一所,可惜,因為公共課的其中一門差了4分,導致最後調劑到了一所不知名的院校。然而,他總結了18條經驗教訓,值得考研兒們深思。
想要考研的小夥伴,或是想要找更多考研資料、找有經驗的學長學姐,找公共課/專業課的免費一對一答疑,想要聊天談心。
歡迎在微信上跟我溝通交流,(KBKC68)是你們考研路上的好夥伴!
(2017-09-06)
當你考上研究生時,你覺得全世界都是你的,後來才發現自己還是被世界所遺棄了!很真實很形象,但不代表大多數,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研究生也可以活的很精彩!(PS:只是覺得很有趣,不是來給大家潑冷水的。無論選擇什麼樣的一種生活,都會有其難處,也會有非常精彩的地方,關鍵在於我們自己對待生活的態度!)
我悲催的研究生生活
(2017-09-06)
耶魯、哈佛學長親述:什麼樣的課外活動能打動招生官
2017-09-11
留學講堂
成績好的申請者數量眾多,而頂尖大學數量有限。而之前的硬件條件一路水漲船高。優中選優,只能在課外活動經歷方面做文章。課外活動被很多頂尖名校重視,從他們官網的首頁就能得到驗證:
哈佛:「Harvard welcomes students from across the country and all over the world, with diverse backgrounds and far-ranging talents and interests.」
(哈佛歡迎世界各地的有不同背景、才能、興趣的學生)
耶魯:也提到雖然他們收到的75%的申請者在學術上都是滿足要求的,但是「the great majority of students who are admitted [are those who] stand out from the rest.」
(被錄取的絕大多數學生是能在人羣中脱穎而出的)
普林斯頓:「It is our mission at Princeton to ensure that our community is as diverse and intellectually stimulating as possible.」
(我們的任務是確保普林斯頓的學生羣體儘可能保持多樣化、能激發智力和思維的發展)
哥大:「Columbia is committed to creating and supporting a community diverse in every way」
(哥倫比亞致力於創造並支持一個在每種意義上都具有多樣性的羣體)
可課外活動根本不存在什麼固定評價標準,該如何準備呢?不少學生心裏沒底。這裏給大家分享本科申耶魯、MBA考哈佛的學長---李柘遠,他關於「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的獨到建議。
一、課外活動,千萬別拼數量!關鍵是得突出亮點
中國高中生估計是世界上最日理萬“題”的一羣苦孩子了。即使想像美國孩子那樣每天都能騰出幾小時參加課外活動,也恐怕是天方夜譚,除非不去上學或天天打雞血不睡。
對於中國孩子的課業壓力,其實國外大學招生辦也有所耳聞甚至抱有同情。有次和兩位美國大學招生辦的老師吃飯,聊到中國學生時他們有句經典評論:
“You guys are like machines! Seriously. I can’t imagine how hard it is to study 15 hours a day in high school. That’s miserable!”
(你們簡直就像機器!説真的。我沒法想象在高中有時一天學習15小時該有多難。太悲催了!)
當我追問他們對中國申請者的課外活動成績有什麼期待或要求時,他們説:
“Well, it’s challenging for Chinese applicants to be as actively involved in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as American kids. We look more for quality and impact, rather than quantity when evaluating an applicant’s extracurricular experiences. You’ve gotta put academic work your top priority especially if you go to high school in China.”
(嗯,中國學生確實很難像美國孩子那樣投入大量時間精力在課外活動中。當我們評估一個申請者的課外活動成就時,我們更看重質量和影響力,而不是數量。你必須把課業放在頭等重要的位置,尤其對中國高中生來説。)
兩位老師的話也許不能代表所有美國大學招生辦的意見,但一定能給中國申請者們吃下一顆定心丸:
真的不用拼老命地攢一堆“課外活動”塞滿簡歷。
換句話説,如果在申請材料里豪邁地説自己花大量時間做過這樣那樣的課外活動,精彩繁忙得像一線明星趕通告似的,則只可能讓招生官生疑——你是如何倖存下來的?難道不上學了嗎?對於工作忙碌甚至已經有了家室要兼顧的MBA申請者們而言,更應該突出全職工作中的表現和成績,無需糾結課外活動的數量。
再者,招生官們通常要在一兩個月時間內完成動輒上萬份申請材料的審閲。有信息顯示,他們初審一個申請者全套材料(申請表、成績單、文書、推薦信等)的時間,也許只有半小時甚至更短。太琳琅滿目的課外活動大概只會讓招生官們看得頭暈,找不到申請者的核心亮點在哪兒。
英語裏有一句話説得好:“Everything means nothing.”。很多時候,Less is more(更少了反而是更多了)。喬布斯當年毅然砍掉蘋果公司的多條產品線而只留下以iPod, iPhone再到他去世後上市的iPad、iWatch為代表的“i系列”,最終讓蘋果以更簡明有力的形象被全世界熟知和喜愛。
同樣道理,對待課外活動,應該forget about數量,care more about質量,用兩三個核心亮點加深招生官對你的印象。
申請耶魯本科和哈佛MBA時,我都有意把一些課外活動剔除在材料外,即使有些經歷還挺搶眼。忽略一些課外活動,是因為它們和我想呈現的個人核心亮點關係不大。把它們寫進申請材料,不但對我的競爭力加分不多,還可能會稀釋我想通過幾個主要課外活動來闡述的key messages。
考耶魯時,我結合學校“注重人文與社會關懷和領袖精神”的風格,着重呈現了兩大課外活動亮點:
「一個有潛力和開創精神的學生領袖」
主要例子:將模擬聯合國活動引入學校,開創學校模聯協會並任首屆主席:
1. 將“模聯”從無人知曉的陌生概念變為學校裏最受歡迎的課外活動,將模聯協會在半年內發展成擁有100多名成員的校內最大學生社團
2. 代表學校,以首席代表身份多次參加北京大學、外交學院等一流高校舉辦的全國中學生模擬聯合國大會,獲得“最佳代表獎”
「具有國際閲歷和視野的上進少年」
主要例子1:作為唯一的非美國籍學生,參加2008年美國青年政治家學院,畢業成績名列前茅(畢業論文得到98分,滿分100分)
主要例子2:作為中國的兩名青年代表之一,參加“改變世界者 – 通向達沃斯青年峯會” ,
主要例子3:從兩千多名應徵者中被選出,作為最年輕的科考隊員,在著名考古學家和生物學家的帶領下參加中央電視台舉辦的某大型科學考察活動
申請哈佛商學院時,考慮到哈佛對領袖氣質的無上重視,我突出了自己在大學期間和畢業後三年裏最“亮”的領導力事件,並通過這些Leadership achievements呼應商學院非常關注的另一個點:平台與人脈資源的儲備
大學期間:
主要例子1:耶魯大學Reach Out組織的第一位非美國籍主席(耶魯最具影響力的學生社團之一,後文有詳述)
主要例子2:耶魯大學某學者科研項目 – 學生研究助理
(備註:經歷本身看上去與“領袖能力”不搭邊,但實際上我連續入選此項目,第一屆時與某旅遊集團副總裁共同完成課題研究,第二屆時作為唯一的student coordinator協助項目總監,漂亮地完成了各項研究與交流活動的組織工作,獲得各位國企高管學者的肯定。除了出色的研究成果之外,“與幾位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國企高管成為朋友”這件事,一定會引起哈佛商學院招生辦的關注)
主要例子3:參與組織首屆耶魯大學中美論壇 (US – China Forum)
工作後:
主要例子4:獲選世界經濟論壇“全球傑出青年” (Global Shaper of the World Economic Forum)
二、不追逐 「名頭有多大」,要重視「收穫與影響力有多大」
這幾年,我從不少正準備美國留學申請的朋友那兒聽到同一種觀點和擔憂:
“課外活動一定是越高大上的越好。如果能在簡歷中有那麼幾項國際級的活動經歷,那絕對是錦上添花。即使沒有參加過全球聞名的活動,也起碼得保證一兩項在國內能叫得上名字的。”
“可我所在的城市/學校是一個小城市/非頂尖大學,壓根沒有大城市/北大清華能提供的高級資源和機會。對於大城市的孩子/北清復交的學生,我只能望塵莫及。那些對他們開放的名頭很響的課外活動,我根本沒有途徑爭取到參與機會,只能是眼巴巴的羨慕嫉妒恨。”
“我的絕大部分課外活動經歷是學校裏的社團活動,聽上去就很無聊,一定沒有啥競爭力吧。唉……”
如果這些想法都成立,那麼在課外活動佔申請材料很大權重的情況下,來自大城市、好學校的申請者就佔據了絕對優勢,他們一定會把最頂尖美國大學的錄取席位都“掠奪一空”吧?
可事實並非如此。
我認識幾位來自二線三線甚至四線小城的朋友,他們沒有大城市同齡人動輒“嚇死人”的光環,卻依然被哈佛、耶魯和普林斯頓錄取;同樣地,我也聽説過幾位非北清復交背景的學生拿到了哈佛碩士項目的offer。
這些同學固然有拔尖的學業成績和出色的留學考試分數作為硬件,但那還不足以讓他們獲得名校的青睞。課外活動經歷呢?據我所知,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並沒有顯赫的“名頭”活動妝點簡歷。
通過與幾位這樣的同學聊天、瞭解他們申請前的課外活動經歷,再結合自己的申請經驗,我得出一個重要結論:
課外活動,不是一個拼“名頭”的遊戲。有所謂“高大上”經歷的申請者做不到高枕無憂,而僅有所謂“普通無新意”經歷的申請者,只要做對了一件事,就有敲開名校大門的機會。
這一件事,
是用腦用心地對待和參加一項課外活動;
是通過課外活動的積極影響來獲得成長和進步;
是在課外活動中展現能力、創造價值、做出有意義的貢獻。
簡而言之,可以用這幾個英語詞來概括:
Passion(熱情)
Dedication(投入)
Growth(成長)
Impact(影響力)
如果能把上面這幾點很好地呈現在申請材料中,就有可能打動招生官們、爭取到錄取機會。
一位被常青藤大學錄取的小城女孩,在讀大學前彈了十多年鋼琴,沒有一天間斷。雖然小學時便過了鋼琴十級,但她彈琴絕不是為了單純的練技巧拿證書。鋼琴是她傳遞善意和幫助別人的媒介,尤其是弱勢人士。
初一時的每個週末,她都會請鄰居家的盲人大伯來家聽自己彈琴。沒多久,大伯又介紹了他的盲友一起來女孩家聽琴。從一開始的兩三人逐漸變成十多人。女孩手指間流淌的鋼琴曲讓盲人們感受到了世界的美好。後來,“為盲人彈琴”的女孩在她的小城連開數場小型獨奏音樂會,免費讓盲人和其他殘障人士入場欣賞。再後來,女孩拓展了她的“公益產品線”,除彈鋼琴外,還組織幾位同學拉小提琴、手風琴和二胡,甚至為盲人們同聲解説好萊塢電影。
女孩將這段經歷寫成了大學申請文書,感動了招生辦的官員們。
上大學後,女孩堅持在回國的假期裏為盲友們彈琴。她説,會一直這麼做下去,因為“給他們彈琴,我也很高興。這早就成了一個習慣。”
“彈鋼琴”,縱使聽上去再樸實不過,卻因為被賦予了別樣的意義,也能秒殺空有大名頭但並不走心的課外活動。
舉這個有點煽情的例子,就是想説明課外活動的“深度”有多麼重要。
再舉個我自己的例子。上面提到我在耶魯時是Reach Out的主席。每個春假和暑假,Reach Out都會組織師生們到第三世界國家開展志願者公益旅行(比如到危地馬拉為窮人蓋房子、到哥斯達黎加參加熱帶雨林保育工作),在21世紀初創辦以來的十多年裏,Reach Out成功組織了近百次旅行,足跡遍佈五大洲的三十多個發展中國家和地區。
雖然Reach Out是耶魯最有影響力和人氣的學生社團之一,但在不瞭解情況的外人看來,它不過就是千千萬萬“on-campus student activities”(校園學生活動)中的一個罷了,表面上無任何光鮮和驚豔可言。
但Reach Out對我卻具有非凡的意義。它是我整個大學四年最重要的課外活動亮點。
在遞交給哈佛商學院的申請表和簡歷裏,我清晰闡述了自己通過Reach Out獲得的成績、產生的positive impact (積極影響):
1.大一時入選參加了Reach Out 2010年春假印度旅行(當時有90多個學生報名,只有12人獲選),兩週時間走訪了新德里和孟買的多個貧民窟和社區NGO,教授貧困婦女防身術和安全性行為( 19歲“經驗全無”的我只是紙上談兵啦);
2. 大二時成為Reach Out 2011年春假中國旅行的帶隊人,率領15名耶魯洋學生到福建山區支教、到中國最好的中學北京四中開展交流;
3. 大三時憑藉前兩年的出色表現,成功競選為Reach Out歷史上第一位非美國籍的主席
4. 作為Reach Out主席,我領導10人的管理團隊,協助近20名耶魯學生成功組織了去往9個發展中國家(盧旺達,佛得角,尼泊爾,尼加拉瓜,多米尼加,中國,泰國,墨西哥,巴西)的10支公益旅行團隊。共有150多名耶魯師生參加旅行,人數刷新歷史記錄。此外,帶領團隊短時間在學校募集到2萬多美元的旅行基金(這個數字也是史上最高;Reach Out規定不能拉校外企業贊助),幫助多位需要資助的學生完成旅行。
Key messages:
1. 從大一開始參加Reach Out活動,到一年後成為旅行帶隊,再到兩年後晉升為主席;通過這個逐漸成長的過程,我向哈佛展示了自己踏實做好一件事的熱情力和專注度。
2. 通過擔任主席期間完成的幾個比較Impressive的業績數字,我向哈佛展示了自己的革新力與領導力。而這兩種素質均是哈佛商學院十分重視的。
事實證明,Reach Out的經歷確實引起了哈佛招生官的特別關注。在面試中,招生官順着我申請材料的表述,抽絲撥繭地問了好幾個關於Reach Out的詳細問題。當我 “娓娓道來”自己的Reach Out故事時,招生官幾次露出了肯定的微笑。
除非是在國際奧賽中爭金奪銀或發現天外行星這樣牛氣哄哄的經歷,課外活動並不講名頭大小。不要再盲目迷信所謂的“大活動”了。
重要的事情再説一遍。請記住讓招生官們在申請材料裏看到你做一項課外活動時的:Passion(熱情), Dedication(投入),Growth(成長),mpact(影響力)。
哪怕這項活動只是聽上去再普通不過的“擔任校學生會宣傳部幹事”。
三、Last but not least:參加課外活動,一定要摒棄功利心
曾有不止一個朋友問我,這個活動會對申請有幫助嗎?是參加這個活動好還是那個活動好?哪個更有競爭力?哪些活動最容易impress招生辦?
毫不委婉地説,當對待課外活動時有了明顯的功利心,就走上了一條有點危險的歪路。
參加課外活動,絕不是在還沒開始做之前就思忖着如何妝點自己的簡歷,而是通過認真地投身於幾項課外活動,鍛鍊和提高自己的各方面能力,比如領導能力、溝通能力、時間管理能力、抗壓能力、創新能力等,獲取學校課堂上得不到的新技能,從而把自己變成一個更出色而富有競爭力的人。
課外活動中最深刻難忘的經歷往往可以變成打動人的故事,寫進申請文書或推薦信裏,幫助招生辦更全面而生動地瞭解一個申請者。如果一開始就處心積慮地“篩選”最能討好招生官的活動參加,一個人就容易變得浮躁而急功近利,從而無法潛心參與到課外活動中、很難真正獲得成長和提高,也就沒法寫出真實飽滿的申請材料了。
結合前面説過的,課外活動沒有好壞之分和等級之別。摒除功利心,認真參與一項或幾項課外活動,你一定會獲得多方面的收穫。
那麼該如何選擇課外活動呢?我自己會綜合以下五個方面做出決定:
1. 有興趣,有熱情
這個必須是大前提。如果你對一項活動壓根沒積極性,參加了恐怕也只會折磨自己、浪費時間
2. 不能影響學業
這個是根本要求。如果因為課外活動的喧賓奪主而導致成績下滑,實在是得不償失。任何時候都絕不能怠慢了“校內成績+標準化考試”這兩項硬指標
3. 能學到東西
參加課外活動最大的目標是get到新知識新技能,從而提高自己。沒必要花時間在一項不能讓你有啥長進的活動上。嘗試探索一些有難度和陌生感的領域,也許會讓你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4. 已經擅長,或具有熟練掌握的潛力
這個也很重要。如果所做的活動完全是自己不擅長的,只會平添挫敗感,得不到什麼收穫。比如,讓一個毫無音樂細胞的人去練合唱,只能是浪費他的時間和感情。而讓一個極具體育細胞的人去練一項新運動就是個不錯的主意,因為憑着天賦、通過練習,他很可能會得心應手地掌握這項運動技能
5. 能做出成績、產生積極影響
前面提到了,最好能通過課外活動證明自己,並憑藉自己的努力對周圍的人和事帶來積極影響。沒有人不希望得到成就感,申請美國大學的同學們也不例外。更何況,在課外活動中取得的成績還可以是申請文書的最佳素材之一呢
總之,“課外活動”完全不可怕,反而可能是申請道路上最充滿樂趣和驚喜的一段旅程。拋開功利心,塌心、潛心、專心、用心、走心地參與課外活動,你會讓自己變得更優秀,而你的申請材料,也將發光發亮。
本文來自企鵝號等自媒體,如有侵權請聯繫小編。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户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2017-09-11)
4月2日是距離2016年高考只有66天的日子,當天,全國眾多高校官方微博接力轉發一條以“高考加油,我們在這裏等你”為話題的微博,為2016年高考考生加油鼓勁。次日,各高校官博又各自發起“我們在這裏等你”的話題,並加上了各自對考生的祝福語。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獲悉,這場持續兩日的活動由蘭州大學官方微博、福州大學官方微博主持,聯合其他高校發起,話題獲得了300多萬的閲讀量,在當時微博教育榜上位列第一。其中蘭州大學一條微博的閲讀量達到79萬。
參與此次活動的學校包括蘭州大學、福州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西南交通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南開大學、天津大學、浙江大學等近40所全國高校。
全國眾多高校官方微博接力為高考學子加油
“已經步入大學的我們,想讓考生們明白,我們這些學長學姐們在祖國各地等着他們,歡迎9月份他們踏進我們的校門,期待在校園的一角看到他們的身影。”蘭州大學官方微博負責人、蘭州大學的大二學生李國麗是這一活動的發起人之一,她於近日告訴澎湃新聞,當看到微博評論下許多學生寫下自己想去的學校,表明高考必勝的決心,還有許多網友加油鼓勁時,覺得這是自己當官博負責人以來最有意義的一件事。
李國麗還認為,高校官博之間聯動,形成的呈幾何級數增長的巨大合力,放大了教育界好聲音的傳播力和感染力。對傳承學校的歷史和大學精神,展示校園文化和傳遞會正能量起到了非常好的示範效果。
【對話李國麗】
“想讓考生知道我們在等着他們”
澎湃新聞:這個活動如何發起?
李國麗:起初,這個想法是我們與福州大學官博君先進行商量的,我們計劃讓各大高校發微博祝福高考,但是又考慮到一個官博的力量畢竟有限,可不可以讓大家進行接力呢?也許這樣效果會比較理想,通過轉發,讓全國各地的學子可以看到他們的第一志願中的大學,讓他們知道我們在等着他們,歡迎他們。
然後,我們決定去徵求其他高校的意見。最終經過一晚上的討論,初步確定了活動時間、活動形式、參與高校名單等方案。
澎湃新聞:後來定成了怎樣的形式?遇到什麼困難?
李國麗:説實話,我自己很感動。我只是一個當負責人連半年都沒有的大二學生。之前也參與過上海交通大學、西南交通大學、中南大學和重慶大學發起的微博接力活動,覺得能夠參與這種活動就已經很滿足了。
這次的發起,其實有過最不好的打算——沒人響應,然後無疾而終。但是很開心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大家也自發為我們出謀劃策,幫我們確定了活動的一些具體行動方案。
之前我們考慮進行一天活動,但最終根據大家意見,將影響力推到最大,將此次微博聯動時間定為兩天,一天接力,一天用統一話題進行推送。
確定好活動的具體實施方案後,作為發起者的我們,就要去準備這次活動統一使用的圖片。説實話,這次圖片的準備,自己覺得壓力挺大的,因為代表着參與的30多所高校。
最初學校光影社的大神學姐花了兩個多小時給了我初圖,然後我再找到了蘭州大學官方微信的小夥伴幫我修改。
第一天為了修改這張圖,我和小夥伴在圖書館從7點一直修改,更正到了閉館。第二天凌晨4點,我將做好的圖發給了大家,但還是存在很多問題:天津大學的校門竟然忘記給放上去了,哈爾濱工程大學被錯當成哈爾濱工業大學,武漢大學、河海大學的校門是舊校區的。
然後當天中午只能繼續去改,下午再發給大家,幾乎就沒什麼問題了,其間因為又邀請了一些大學,所以還得再進行添加,好在大家一直都很理解,圖的準備也沒有出現很大的問題。
迅速成為微博熱門話題
澎湃新聞:活動最後效果在你意料之中嗎?
李國麗:4月2日,由我們蘭州大學8點30分開始推送第一條,其他參與的高校按照之前排好的順序進行接力,因為那天是清明假期的第一天,有的“官博君”在回家的路上,有的“官博君”為此專設了鬧鐘,有的“官博君”因為接力順序從早上8點等到了下午5點。
接力期間,我又去聯繫了中山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的“官博君”,本以為不會太順利,沒想到她們很爽快地答應加入。後來又有很多其他高校也自發加入轉發接力.,最後接力由北京師範大學做了一個不錯的收尾,當天該條微博的閲讀量達到79萬+。
隨後我瀏覽這條微博下的評論,發現許多學生寫下自己想去的學校,表明高考必勝的決心,還看到許多網友也在為準高考生加油鼓勁,就覺得自己這幾天的付出真的很值得,這才是活動的意義。
為了擴大這次活動的影響力,我們按原計劃打算4月3日晚上進行了第二發:各個參與高校一起帶“高考加油,我們在這裏等你”的話題,加上自己對考生的祝福語,還有我之前提到的那張準備起來不太順利的統一圖+自己學校的校徽+展示自己的圖(形式什麼的無限制)來進行原發微博。
沒有想到,大家這麼一發,該話題閲讀量當天達330萬+,討論數量達1446人次,迅速使這個話題登上了教育榜的第一名,成了熱門話題,自己超級激動,得到那麼多準考生的回應。
我相信這次的高考祝福真正鼓勵到了很多待考的高三學子,祝福他們的高考之路最終可以到達成功的終點!説真的,這是自己當官博負責人以來做的最有意義的一件事了。
通過這次活動以及之前的幾次高校聯動,我深切體會到,高校官博之間的聯動,不僅擴大了平台影響力,同時可以促進高校新媒體運營者之間的交流,而且它形成的這種呈幾何級數增長的巨大合力,放大了教育界好聲音的傳播力和感染力。對共同優化網絡社交生態環境,傳承參與學校的歷史和大學精神,展示校園文化和傳遞會正能量起到了非常好的示範效果。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Apple”:為什麼看到激情六月,高考,就會滿含淚水。
網友“thinkerlee”:藍翔呢?
(197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