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友早期採用較傳統的通俗唱法。發聲點靠近聲帶中間,喉位技術性偏低,聲音帶有明顯的“壓喉位音色”,加之早期學友發聲點控制的比較大,所以在聽感上會有一種“咚咚咚”的“錘擊感”。後期的張學友隨着年齡增大、機能退化,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唱法,並且進行了很具有針對性的改進,縮小了發聲點,強化了邊緣化能力,音色增加了一些氣感,並苦練了早期沒有重視起來的弱聲。
林俊杰是柔美男聲,帶點“沙沙”的磁性,辨識度高,大熱曲目如《凍結》啊、《江南》啊,最高音就到G4。從《曹操》這張專輯起,林俊杰開始進化,真聲結結實實地在B4上站穩拉長音,做到這一點已經能在國內當實力派了。《學不會》這張專輯,林俊杰開發出了C5以上的強混聲,咬字也變得靠後。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林俊杰的歌和KTV熱門越來越遙遠,已經不只是對普羅大眾不友好了,許多歌曲難得連職業歌手都望塵莫及。
譚校長高音區的聲音質量可見一斑,而譚詠麟的氣息控制和爆發力極好,所以在演唱會現場往往歌力爆棚,有接近大碟的音樂表現和激情爆發技術、音色。
陳奕迅的發聲點靠近聲帶後端,屬自然偏低喉位且音色中並無明顯的“壓喉位音色”(這點上真是難能可貴),發聲點小,邊緣化發聲能力出色,聽感上給人一種“輕柔地哼哼哼”的親切感。共鳴上咽腔共鳴非常明顯,能在中低音區聽到很迷人的喉咽腔共鳴,有既圓潤又鋒利的質感(這種感覺很難描述清楚),醇感十足,氣感幾乎肉眼可見,有細微而又清晰的顆粒破裂般的磁感,音色這點上陳奕迅強大到簡直沒朋友。
張傑的高音,這是張傑的優勢武器,他用的關閉唱法,邊緣震動,優點是可以唱的很高,缺點是假聲成分多導致聲音偏細,尖,不過我認為這對張傑開始不算是缺點,因為他本身的聲音就偏尖,當然學過黑嗓以後稍微彌補了這方面的不足,但是這種唱法缺點是隻常用於搖滾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