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評 | 粉絲追星不力被懲罰,誰之過?

短評 | 粉絲追星不力被懲罰,誰之過?

飯圈又出了一件奇葩事:因應援數據不達標,某選秀明星的後援會發佈公告,要求粉絲自選完成懲罰項目,包括打款、刷評論等。

短評 | 粉絲追星不力被懲罰,誰之過?

明星後援會和粉絲之間不存在權利義務關係,這則一本正經的公告自然不具備約束力,粉絲大可不必照此執行。但比起細則的可行性,公告本身的“懲罰性”更耐人尋味:既言懲罰,必然有錯在先,難道打榜數據不夠高是一種錯?就算有錯,難道錯在粉絲?

站在“親媽粉”“姐姐粉”的立場上,可能確實有錯。自家偶像不能出道,好比自家孩子沒考上大學;偶像拿不到C位,好比孩子沒考到全校第一;偶像數據不如別家,好比孩子月考分數比同桌低。在他們的世界觀裏,孩子成績不夠好,不是孩子不夠優秀,而是媽媽不夠大方。正如《小捨得》中的田雨嵐説:“千錯萬錯,都是我的錯,不是孩子的錯。”

跳脱出飯圈思維,這套比方還能自圓其説嗎?對於依靠曝光度生存的明星而言,粉絲確實算得上衣食父母。但明星和粉絲之間的依附關係並非母子一般渾然天成,而是取決於前者的吸引力。明星魅力大,則粉絲數量多;粉絲數量多,則關注度高;自帶流量高,則出道的幾率高。根據這個邏輯倒推,明星能否C位出道,實在怪不到粉絲的頭上。

現實的飯圈卻遵循另一個邏輯:明星能否C位出道,關鍵看數據;數據的高低,不在於明星的魅力,也不僅在於粉絲的數量,更在於粉絲的努力程度。在這個養成體系中,明星沒有太多話語權和主導權,所以功過是非就壓在了粉絲的肩頭。但問題是,這些數據的設置非但與科學合理相去甚遠,無法準確衡量明星的商業價值,反而出現巧立名目的亂象,令粉絲應接不暇,難堪重負,還要白白背上“追星不力”“應援無能”的黑鍋。

從這個意義上講,飯圈奇葩事的背後,確實有人應該受到問責,但不是付了錢、投了票、刷了評論還要捱罵的粉絲,而是那些打着粉絲經濟旗號、變着花樣收割智商税的選秀節目和偶像榜單製作方。他們不必投入太多成本,只要能引起粉絲羣體間的競爭、攀比,甚至罵戰,流量和現金就會滾滾而來。如若放任這一現象,那麼“造星者”們將永遠坐收漁利,立於不敗之地;而粉絲們則永無安寧,吵不出個勝負。

關於“飯圈”的整治問題已討論了很久,只是奇葩現象依然層出不窮。究其原因,是搞錯了對象。飯圈是娛樂產業的一部分,其一再失控的背後有着各種外力的推動。粉絲是追星產業鏈的下游終端,其盲目行動的源頭是上游商業運作的必然結果。我們可以批評粉絲亂花錢,可以痛斥後援會、粉絲團仗勢欺人,但更不能縱容收錢一方的任意妄為。

無風不起浪,飯圈的攀比巨浪起於行業的逐利之風。這股風,真該停了!



  作者:孫欣祺

       圖源:視覺中國

  編輯:範菁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77 字。

轉載請註明: 短評 | 粉絲追星不力被懲罰,誰之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