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經國從蘇聯回來:為何二話不説先磕三個響頭?

  導讀:直到1937年國共實現第二次合作,小蔣回國的申請才獲得蘇聯方面批准,他還在國內報刊上發表了一篇據説由王明代筆的公開信,再次將老蔣痛斥一番。但當他終於回國見到父親時,二話不説,跪下磕了三個響頭。

  他是舊時代的維護者,也是舊時代的終結者。他曾代表着最頑固的保守勢力,卻親手打開了一座島嶼民主政治的大門。至今,他仍舊是島嶼上民眾心目中地位最崇高的領導人。他糾葛矛盾的身世一如這個民族那段糾葛矛盾的歷史,千秋功過,只能留給後人評説。人民敬重他,是因為他把屬於人民的,最終交還給人民。謹以此文獻給經國先生逝世25週年紀念日。

  1988年年初的某一天,年幼的我突然在電視屏幕下方看到一行字幕劃過:“中共中央委員會致電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驚悉中國國民黨主席蔣經國不幸逝世,深表哀悼,並向蔣經國先生的親屬表示慰問’”。這些字眼讓我吃了一驚,一是蔣經國居然去世了,我雖然少不更事,也知道此人是蔣介石的兒子,當時的台灣領導人;二是這唁電口吻跟一貫聽到看到的口徑不大一樣,對蔣經國和對岸那個“敵對陣營”表露出某種善意和肯定。

  如今,我和許多人知道,蔣經國是在當年1月13日去世的。在這一天,一個人在一座島上的瞑目,牽動了遠超出這範圍的人心,牽動了遠超一時一地的歷史。

  我在台灣工作期間,仍能聽到關於蔣經國的各種説法,有的近乎傳説。有人一張嘴就是讓我吃驚的講法,説蔣經國才是真正的共產黨,學習並貫徹了蘇聯那一套,深入大眾呀、民主集中制呀。另有人談到他的死,説是因為遍訪民間,人家給東西他就吃,不顧“國家領導人”應有的衞生和食品安全,吃出了重病。

  蔣經國一生歷任要職,如今流傳最廣的兩個稱謂卻都不是職銜,一個是“小蔣”,一個是“經國先生”。

  “經國先生”本不是全稱,按照國民黨當局的習慣,蔣經國主政期間,正式稱呼是“蔣總統經國先生”。不知不覺,尤其是他離世後,前面的“蔣總統”三個字被去掉了。“經國先生”這稱謂裏既包含深深的尊崇,又有平等的親切感,其感情色彩猶如大陸的“周總理”或“小平同志”。

  “小蔣”則不同,首先表明了一種關係,甚至是一種依附關係,之所以叫小蔣,是因為有老蔣。總有一種永不消逝的談論:不是老蔣,小蔣會怎麼樣,會不會有如此的地位和成就?

  但小蔣終究超出了老蔣的預估,跳出了框框,終於成為老蔣想不到的“經國先生”。超出的方面很多,最明顯的一條,是他沒像老蔣一樣,將“總統”之位傳給兒子。

蔣經國從蘇聯回來:為何二話不説先磕三個響頭?


  “老蔣”身邊的“小蔣”

  在大陸,小蔣的機會是老蔣給的,總半途而廢的結果,也是老蔣給的。

  在老蔣生前,小蔣對父親是絕對尊崇絕對服從的,這是指一生大部分時期,不是全部,他曾經言辭激烈地指摘父親為“反革命”。

  蔣經國指摘蔣介石,表示要劃清界限,使他在中外政壇首次引起廣泛關注,算是個人生的重要節點。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另一種叫法是“清黨”,叫法不同代表立場不同。正在蘇聯留學的十七歲少年蔣經國立場堅定,主張第一種叫法。在莫斯科中山大學集會上,他高喊“打倒反革命蔣介石”,並在蘇聯《消息報》上發表聲明:“蔣介石曾經是我的父親和革命的朋友,他已走向反革命陣營,現在他已經是我的敵人了。”今天讀這聲明會啞然失笑,父親哪有曾經是的?無論如何,在蘇聯,蔣經國的舉動讓他擺脱身為蔣介石之子的尷尬,一度成為政治明星。

  其實,小蔣在這一年起就一直申請回國,直到1937年國共實現第二次合作才獲得蘇聯方面批准,還在國內報刊上發表了一篇據説由王明代筆的公開信,再次將老蔣痛斥一番。但當他終於回國見到父親時,二話不説,跪下磕了三個響頭。

  自此,老蔣開始安排小蔣歷練,在這過程裏,許多國民黨人反映小蔣有明顯的共產作風,他竟然總將姨父孔祥熙和舅舅宋子文稱為“大資產階級”。老蔣和手下的人下工夫,希望將小蔣變得更像一個國民黨官員,其實是讓他更懂得官場裏的生存之道。

  小蔣是什麼時候變過來的,沒有明確的界限,但他確實變了。1938年4月,蔣經國兼任“三青團”江西支團主任,開始形成自己的勢力。

  小蔣當初反老蔣究竟是真心實意的,還是為了自保而偽裝,兩種觀點都可以找到不少證據。小蔣後來表示,其實他當年就認為1927年中國的政局動盪責任在中共,但説這話時已經身份不同,當然可以繼續懷疑。

  不管怎麼樣,小蔣在老蔣的庇廕下,走上一條“太子”式的政治坦途。不巧的是,小蔣露出崢嶸之際,恰趕上老蔣在大陸的事業江河日下。小蔣的努力無法挽大廈於將倒,卻為他本人積累了名聲和實力。

  小蔣初顯才幹是1940年的贛南“新政”,時值抗戰激烈,蔣經國接任贛南地區專員兼保安司令,一手向煙、賭、娼開戰;一手減免地租,實行“耕者有其田”。不到兩年,地方初步安定,農業產量上升20%,小蔣獲得“青天”美譽。

  但中國的政壇永遠不會皆大歡喜,“蔣經國在贛南搞赤化”的説法馬上風傳,搞到連老蔣都懷疑起兒子,將其召回重慶,讓贛南“新政”無疾而終。

  蔣經國在大陸時期的另一次行動時間更短,被後世提起的頻率更高。1948年,國民黨政權內外交困,蔣經國奉命到上海“打老虎”,整頓財經亂象。他確實有鐵腕,雷厲風行,將囤積物資、控制物價的幾個大商人抓起來,包括杜月笙的兒子和女婿。但接下來他必須面對的,是同樣有這問題的表弟孔令侃。

  小蔣“打老虎”最終失敗了,原因在影片《建國大業》體現生動。影片中,宋美齡在蔣經國跟孔令侃發生言語衝突時動情地説:“今天這裏沒有公事,只有家人”,中國人只要一提家人,公事當然高高掛起。影片中,還有老蔣的經典台詞:“反貪腐會亡黨,不反,亡國”。

  在大陸,小蔣的機會是老蔣給的,總半途而廢的結果,也是老蔣給的。如果要進一步總結,小蔣半途而廢的原因,正是國民黨失去江山的原因。

蔣經國從蘇聯回來:為何二話不説先磕三個響頭?

  老蔣失去了大陸,只能留給小蔣一個偏安的“小朝廷”。早在沒失去大陸之前,小蔣就羽翼漸豐。從1944年擔任“三青團”組訓處處長起,他逐漸成為國民黨內的“團派”首領。到台灣後,老蔣先後將位高權重的孫立人、吳國楨廢黜,除了在政爭中剷除異己外,更因為這些人都擋着小蔣的路。“陸軍司令”孫立人反對在軍隊中實行政工制度,自然跟“總政治部主任”蔣經國的權力和利益發生激烈衝突。“行政院長”吳國楨號稱“民主先生”,挾美國以自重,犯了老蔣的忌,明顯影響小蔣的接班。在蔣介石生前,蔣經國一步步掌握了國民黨的黨、政、軍和情治系統。

  老蔣為小蔣坐江山奠定了基礎,掃除了障礙。他萬萬想不到,一度被稱為“蔣後主”的小蔣會親手終結這個小朝廷。


  “經國先生”是怎樣煉成的

  意料之外,是身為獨裁者起步掌權的蔣經國,大半生為維護父親和自己的獨裁統治耗盡心力,最後卻親手終結了這種統治。

  台灣各項機構在多年來屢次進行民意調查,從蔣介石到馬英九,蔣經國在歷任“總統”中受民眾擁戴的程度永遠排第一。蔣經國是最佳“總統”,已是台灣人的共識。“經國先生”這種省略式簡稱,是“蔣總統中正先生”、“李總統登輝先生”和“陳總統水扁先生”享受不到的。

  當然,在台灣多元化的社會里,也有相當多的人不願使用“經國先生”這個稱呼。在他們眼裏,小蔣能主政,是沿襲了老蔣的獨裁統治,父子相傳的世襲作為,表明小蔣其實是個封建小朝廷的當家人,起碼一開始是這樣的。尤其是考察小蔣的作為,也多有瑕疵。老蔣剛到台灣時為站穩腳跟,清除共產黨地下組織和政治異己,讓寶島經歷了長時間的“白色恐怖”,如今的台灣領導人馬英九多次承認,當年國民黨當局有許多“違反人權”,濫殺濫捕的劣跡。在這個階段,主導軍警情治系統的,正是蔣經國。每起對無辜者的迫害和殺戮,追根溯源,小蔣都難辭其咎。

  到了小蔣當政,形勢有變化,但這情形仍有一定延續。小蔣主政前期,對風起雲湧的“民主運動”採取鎮壓態度。另有著名的案件,成為小蔣生前死後都丟不掉的政治包袱。1984年,寫作了《蔣經國傳》的作家江南在美國遇刺身亡,種種跡象表明這是台灣情治機構僱傭幫派分子所為,雖然無法直接證明此事跟蔣經國之子蔣孝武有關,但江南在著作中對蔣氏父子的劣跡多有披露,輿論普遍認為,此事即便不出自蔣經國本意,也跟他有莫大幹系。“江南案”讓台灣當局在國際上聲望掃地,陷入被動,蔣經國下令將幫派分子和情治機構負責人抓的抓,撤的撤,仍留下了抹不去的印跡。

  有這麼重的包袱,蔣經國仍然衝出了“小蔣”的框架,終於成為“經國先生”,他一生的功業最後被侷限在一個島上,他的影響卻遠超這個範圍,在全球華人圈,他獲得了其父無法比擬的正面評價。

  “經國先生”煉成的過程,有的在意料之內,有的大大出乎意料。

  意料之內,是小蔣必然會是個“有為之君”,他早早顯示了才幹,沒人覺得他會無所作為。

  意料之外,是身為獨裁者起步掌權的蔣經國,大半生為維護父親和自己的獨裁統治耗盡心力,最後卻親手終結了這種統治。

蔣經國從蘇聯回來:為何二話不説先磕三個響頭?


  蔣經國的政績首在推動經濟發展。在台灣的政治前景曖昧不明的年代裏,“發展才是硬道理”,他心知肚明。蔣經國主政,讓台灣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6000美元,躋身於亞洲“四小龍”。

  獨裁的傳承與終結

  無論主動還是被迫,他拿出了讓後人瞠目的勇氣和智慧。蔣經國去世25年,又發生了許多事情,有的他能想到,有的他想不到。

  總被台灣人掛在嘴上的“十大建設”,是經濟起飛的標誌,也成為蔣經國最拿得出手的形象工程。他留下令人動容的名言:“現在不做,將來就要後悔”。有評論者認為,“十大建設”帶有蘇聯計劃經濟色彩,作為獻禮工程不計成本和收益,規模過大、向外貸款過多。當年,“財政部長”李國鼎為籌錢四處舉債,私下也認為“十大建設”有些好大喜功。節骨眼上,老蔣還在世,小蔣就提出拿出“獨裁者”的氣魄和手腕,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

  證明很快到來。“十大建設”刺激了生產,增大了就業,改變了台灣以農業輕工業為主的經濟結構,提高了能源和原材料的自給水平,建立起了現代化物質技術基礎,全面改造了台灣島,開創了台灣發展的黃金時期。南北高速公路是“十大建設”之一,當年有人非議道,台灣根本沒有多少機動車,用不着花巨資修這麼宏偉的公路。不出十年,非議者就不得不承認,跟年逾古稀的蔣經國相比,他們是多麼短見。

  但實的物質似乎不是蔣經國最寶貴的遺產,與老蔣傳統帝王般的“領袖”派頭不同,“親民”成了小蔣的標籤。他可以在任何場合與任何人握手,永遠滿面笑容,與民同樂,低調樸素,吃穿隨意。20世紀50年代台灣修築中部橫貫公路,蔣經國與築路的“榮民”同甘苦,一樣嘴對着水龍頭喝生水,隨手抓個饅頭就啃,在架在絕壁上的竹梯上爬上爬下,乘坐繩索加籮筐的簡易纜車來來往往。就任“總統”後他年逾古稀,外出視察,餓了直接從小飯館買個盒飯就吃。蔣經國是真正在台灣“全省走透透”的領導人,這成了以後台灣政治人物競選的一個模式。蔣經國習慣穿着的一身夾克,成了體察民間疾苦的標準裝束。

  蔣經國的做派後來成為政治人物爭相追隨的模板,比如宋楚瑜,比如馬英九,受蔣經國拔擢登上“大位”的李登輝後來雖然跟國民黨漸行漸遠,卻一直堅稱自己是“經國學校”的學生。在蔣經國逝世25週年之際,蔣經國之子蔣孝嚴表態説,馬英九最像蔣經國,算是對現任領導的最大褒揚。

  上述的一切都在意料之中,意料之外的,是他在生命最後時刻的一系列作為——他真的衝出了看上去衝不出的羅網。


  我手頭的一本著作中有個標題——“蔣經國——始料不及的改革支持者”,他是情治系統首領,“青年反共救國團”創始人和“國防部長”,這背景怎麼看都不像個政治改革的支持者。然而,正是他,上任後逐漸向台籍人士釋放“政府”和國民黨內職務,釋放政治犯,對島內反對國民黨專制統治的“黨外運動”採取一面鎮壓,一面安撫的曖昧態度。

  1986年3月,還有兩年壽命的蔣經國下令成立“政治革新小組”,研究政治體制改革問題。9月,表示將要解除實行38年的戒嚴令,開放黨禁、報禁。9月28日,黨外人士成立民進黨。蔣經國在情治人員呈上建議懲處的“反動分子”名單時沒有批准,留下名言:“使用權力容易,難就難在曉得什麼時候不去用它。”

  那短短的日子是蔣經國不斷留下名言的時候,對於一個乾綱獨斷的統治者,言往往就是行。10月7日,蔣經國接受外媒採訪時,確認“將解除戒嚴、開放組黨”。10月10日,蔣經國在“雙十節”發表講話,指示修訂“人民團體組織法”、“選舉罷免法”、“國家安全法”,開啓台灣“民主憲政”之門。當有人質疑這樣做國民黨將可能失去政權時,蔣經國再留名言:“世上沒有永遠的執政黨”。

  1987年7月15日,世界上實施時間最長的戒嚴令宣佈解除。1987年12月25日,已不能言語的蔣經國坐輪椅參加“行憲”紀念日大會,平靜面對台下鼓譟、抗議的民進黨代表。19天后,蔣經國病逝。台灣全島鮮花被銷售一空,為的是獻給一個剛逝去的人。

  有史家認為,小蔣也曾像老蔣一樣,為兒子蔣孝武接班佈局,是內外局勢和“江南案”等一系列變故,讓他不得不推動政治轉型。無論主動還是被迫,他拿出了讓後人瞠目的勇氣和智慧。蔣經國去世25年,又發生了許多事情,有的他能想到,有的他想不到,無論他想到想不到,台灣已經經歷兩次政黨輪替,台灣人已經習慣在他那個年代沒人能想到的環境、氛圍、事情。

蔣經國從蘇聯回來:為何二話不説先磕三個響頭?


  悽美與榮耀

  蔣經國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沒有人知道完整的答案。

  這個小標題取自一本蔣方良的傳記,書名叫《悽美榮耀異鄉路》。

  蔣方良本是個蘇聯少女,名叫芬娜,1932年她16歲,在烏拉爾河附近的工廠與青年尼古拉相識相戀,1935年3月15日結婚。尼古拉就是蔣經國。

  從1937年隨蔣經國抵達中國後,前蘇聯女子──更準確的説是白俄羅斯女子芬娜就成了蔣方良,這名字賦予她一個看上去很榮耀的身份──蔣經國夫人,這身份也是一道光暈,讓她的一生變得悽美。

  蔣方良是蔣經國夫人,但卻永遠不是“蔣夫人”。因為蔣夫人只有一個,就是宋美齡,與宋美齡的高調作風和光彩不同,蔣方良作為的蔣經國夫人,多年都是個沒有聲音的人。她是白種人,風格卻猶如傳統中國的深閨婦女。蔣經國在台灣繼任“總統”後,蔣方良貴為“第一夫人”,卻鮮少表現,除了在禮儀性場合履行她“總統夫人”的職責外,通常與公眾保持距離,行事低調,深居簡出,外界對她所知甚少。


  蔣經國生前,蔣方良充當一個平凡的家庭主婦,只管相夫教子,對政治領域完全不介入。1988年蔣經國病逝後,蔣方良常到蔣經國房間撫摸丈夫生前用品,常要求隨從帶她去大溪——蔣經國的長眠之地去凝視丈夫的遺容。

  接下來的打擊一個接一下,她視為寄託的三個兒子蔣孝文、蔣孝武、蔣孝勇相繼去世,她一次次白髮人送黑髮人。由於蔣經國生前的清廉作風,她還一度生活拮据。台灣人一度將蔣方良視為台北最孤獨的女人,因為她沒有朋友,女兒蔣孝章定居美國,只有回憶供她守候。隨蔣經國到中國後,蔣方良只回過三次故鄉。2004年12月15日蔣方良病逝,享年88歲,帶走了人們猜不透的內心秘密。

  如果説蔣方良的生活有榮耀有悽美,蔣經國生命中另一個重要的女人,其命運便是隻有悽美的悲劇。

  1939年,蔣經國在江西贛南一展抱負期間,與喪偶的女秘書章亞若結識,墜入愛河。1941年夏天,章亞若懷孕。1942年1月,章亞若在桂林生下一對雙胞胎男嬰,兩個孩子的名字叫孝嚴、孝慈,據説是蔣介石欽定的。1942年8月14日,章亞若應約參加一場晚宴,回家後上吐下瀉,次日送到廣西省立醫院治療,在醫師注射一針藥劑後,尖叫一聲昏迷過去,搶救無效死亡。章亞若後來被安葬在桂林。

  即便沒有確鑿的證據,章亞若系被人謀害幾成定論。主謀和兇手究竟是誰?一種説法是蔣介石主使,他不能容忍章亞若公開張揚與蔣經國的特殊關係;一種説法是蔣經國的“死忠者”為維護蔣經國的政治前途,“大局為重”,下手“清理”這顆可能的“定時炸彈”。蔣經國與章亞若之子蔣孝嚴採信後一種説法,但蔣經國本人是否事前知情,有沒有下令指使,蔣孝嚴沒有明言,也沒人有定論。

蔣經國從蘇聯回來:為何二話不説先磕三個響頭?


章亞若

  蔣孝嚴多年活躍於台灣政壇,歷任要職,多年使用的名字是“章孝嚴”,直到前幾年才改回蔣姓。對於他認祖歸宗的努力,蔣家人一度不滿,指摘他不該在蔣方良在世時就有這樣的刺激性舉動。對於章亞若,對於她和蔣經國的關係,蔣方良到底知不知道,知道多少,也成了一個永遠的謎。

  兩個女子的不同命運共同證明,無論是“小蔣”還是“經國先生”,這個與她們有着生命交集的男人跟所有普通男人一樣,又無奈又心狠,跟所有普通男人不一樣的,是“大人物”需要他身邊的人充當配合他的角色,甚至為了配合他而在世界上消失。

  蔣經國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沒有人知道完整的答案。普通民眾、親人親信和敵手眼裏一定有不同的蔣經國。他存在,但每部分真相都像碎片一樣保留在不同人深深的腦海裏,最偉大的史學家也無法蒐集到所有碎片,還原回一個完整的人,只能讓事實和傳説在歷史深處永遠迴盪。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6858 字。

轉載請註明: 蔣經國從蘇聯回來:為何二話不説先磕三個響頭?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