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檔的硝煙,到現在算是正式落下帷幕。
最大贏家,非《你好,李煥英》莫屬。
口碑,票房,流量。
全部被納入麾下。
但,風頭越盛,爭議也會免不了的會隨之越多。
有説《你好,李煥英》讚譽太過的,也有説賈玲販賣情懷的。
其實認真來説,能讓64萬人打出四星以上的高分,這部電影有着無法忽視的亮點。
真誠,共情。
在電影裏,我們幾乎時刻都能感受到創作者內心那份最真摯的感情。
僅這樣一份真誠,在當下院線裏,已經算得上是難得的品質。
但作為一部「電影」來看,從專業角度去分析,《你好,李煥英》確實只能算得上一份剛及格的答卷。
作文寫得足夠真誠動人,可選擇填空卻錯得一塌糊塗。
換句話説,感情有了,技術不足。
在同類型、同題材、同女性導演,甚至同樣是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裏。
這部20年前的電影,也許會更有説服力——
《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
電影由馬儷文執導,斯琴高娃與呂麗萍主演。
劇情改編自女作家張潔的同名小説,也是關於作者本人的真實回憶。
記錄的,是母親去世前與她相處的最後一段日子。
書中,張潔這樣寫道:
「一個人在54歲的時候成為孤兒,要比在4歲的時候成為孤兒苦多了。」
僅僅是這樣一句話,已經足夠令人動容。
再加上片名一眼就能看出的滿滿催淚屬性。
我想,大概可以懂得豆瓣排在最前的短評為什麼這樣説:
以前不敢看,以後不敢重看。
因為太真實。
真實的像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會經歷一遍的場景。
真實的觸動我們每一個人的心絃。
柯,是一名小有名氣的中年女作家,在文學圈裏備受尊敬,經常受邀到世界各地進行演講,籤售。
事業忙,家庭的責任也同樣壓在她的肩頭。
丈夫是領導人物,從不會主動幫她分擔什麼。
不過這些,對於柯這個堅強的女人來説,算不得什麼。
只是一次回家看望八十歲的母親,她突然發現以往十分健朗的母親,似乎突然老了很多。
走路邁不開步子,吃飯很少,喝水很多。
更嚴重的是,説過的話轉頭就忘,總是一眨眼功夫就睡了過去。
丈夫的朋友提醒柯,老人家可能是身體出問題了。
她帶着母親去醫院檢查。
診斷結果上寫着,母親不僅患上了尿道炎,腦子裏還長了一個垂體瘤。
必須要做手術才能好。
可這麼大的年紀做手術,風險不小,很有可能就下不來了。
如果不做,最多還能活一年。
萬事都能拿主意的柯,在這一刻慌了。
她開始意識到,母親可能很快就要離自己而去。
她沒有辦法做這個決定。
她害怕母親在手術枱上撐不住,也害怕母親只能陪自己一年甚至一兩個月那麼久。
從小與母親相依為命的柯,在這一刻害怕極了。
可沒想到,母親自己卻篤定地下了主意。
她要做這個手術。
她不想拖着病懨懨的身體苟延殘喘。
幸而手術很成功,母親身體恢復得也很快,這讓母女兩人都充滿了信心。
一個盡心盡力照顧着。
一個聽話配合着。
她們都在努力,想讓互相待在一起的時間再多一點。
好景不長。
沒過多久,母親的身體又像坐過山車一樣,每日愈下。
在一個如往常般平靜的夜裏,母親在女兒的安撫中躺下。
母親拉住女兒想要多説説話。
女兒卻擔心她過於勞累,讓她明天再説。
殊不知,今晚過後,母親已經沒有明天...
這部電影一樣是導演馬儷文的處女作,卻有着8.4分的極高評價。
因為它極容易打動人心。
隨隨便便一個鏡頭,就能讓人眼淚直下。
並不是敍事手法太過煽情,是因為它從細節流露出的真實,平淡,還有殘酷,令人動容。
當然,也同樣得益於兩位女主的精湛演技。
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都是滿滿的淚點。
憑藉這部電影,母親的扮演者黃素影此獲得了第九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女演員獎,是國內年齡最大的一位著名演員獲得者。
大多親情片為了達到煽情的目的,總會過多去的渲染“母慈子孝”的場面。
這部沒有。
柯和母親之間,映照着大多數的親子關係。
片中聚焦的每一幅親子畫面,都極盡真實而扎心。
她們相互依賴,相互深愛,又相互折磨,相互傷害。
如千萬子女一般,柯也總是因為工作和生活中的瑣事,疏忽對母親的照顧。
忽略母親最想要的,只是最簡單的陪伴。
突然回頭,才開始後悔——
母親居然“一夜間”老了這麼多。
可心急的關心,有時候又會演變成不加思考的責罵。
面對母親執拗地使用尿布,捨不得用紙巾,讓自己患上尿道炎。
柯生氣的摔東西,大吼大叫。
此時的母親總會一言不發,忍受着女兒的脾氣。
她也只是想替女兒多省下一點,讓她在外面不那麼辛苦。
直到母親的病情已經嚴重到要住院手術,柯才感覺到了慌張。
她開始意識到,母親或許不能陪她那麼久。
懊悔自己沒有照顧好母親,懷疑自己對她的關切,是不是連外人都不如?
她想要彌補,開始事無鉅細的照顧着母親的身體。
幫她洗澡,喂她吃飯。
無比温柔。
母親也沉溺在這樣的温情與陪伴裏,展露出暌違已久的舒心笑容。
隨着病情加重,母親的脾氣又開始反覆不定。
有時候吵鬧得像個孩子,有時候又變回古怪的老人。
每晚一點來,她都要大鬧一番。
又或者整夜鬧騰着要上廁所,不讓人安穩。
面對女兒終於崩潰的大吼,你為什麼要這樣?
她也委屈懊惱:我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這樣…女兒啊,真的對不起…
看到這一段,我們不忍責怪母親的無理取鬧,更無法苛責女兒的情緒崩潰。
在她們的相處中,我們似乎能找到自己和父母的影子。
偶爾一地雞毛,但總是互相牽掛。
有時埋怨吵鬧,但永遠害怕失去。
因為太害怕失去,手術之後,柯開始要求母親遵循科學方法,鍛鍊身體。
全然不念及母親的痛苦,強迫她每天運動。
這時母親又變得如往常一樣不再抱怨,而是默默地接受一切,也默默地迎接死亡的到來。
只是在女兒抱着她的時候,委屈地問一句“為什麼長大後你就不親我了呢”。
一句話,直擊淚腺。
是啊,小時候我們常常會黏在母親的懷裏,從不吝嗇親吻,不羞於表達愛意。
可長大後就像是被什麼封印了般。
那些動作,那些話,再也表達不出來。
電影裏,母親的離開,讓柯整個人陷入無盡的愧疚。
後悔自己沒有多關心她,沒有及時發現她的病情。
可後悔,已然是無用的。
就像原著作者張潔在書中寫的:
我還有什麼奢求嗎?我等不及和媽來世的緣分,她不能解脱我想念媽的苦情。我只求媽多給我託些夢,讓我在夢裏再對她説一次,媽,請您原諒我!
縱使我寫盡所有的文字,我能寫盡媽對我那報答不盡、也無法報答的愛嗎?我能寫盡對她的思念嗎?”
電影的最後,有一個十分巧妙的首尾呼應,是讓很多觀眾更加稱讚的點。
一開始,是母親坐在電話旁,淺淺睡着。
聽到保姆喊“人來了”,連忙拿起電話。
保姆又説錯了錯了,原來是柯拿着大包小包的進來了。
母親站起身看着女兒迷糊地問,你找誰啊。
而電影結局,柯如母親一般,聽到保姆喊人,先是拿起電話。
然後再望着門口從國外回來的女兒,茫然地問“你找誰啊”。
一切,原來不過是個輪迴。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每個人,其實都深知這句話背後的遺憾和痛苦。
而依然還是有人在經歷着這樣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