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頂!40億《李煥英》反超《唐探3》——你們看到親情,我卻想談談那個時代
賈玲執導並主演的電影《你好,李煥英》,集結了沈騰、張小斐等一眾喜劇演員,有笑點有淚點。但和專業導演相比,出現在“春節檔”,這部電影在一開始並不被業內所看好。
然而,隨着口碑的不斷上漲,最終實現“名利雙收”,上映10天后,成功反超,票房超過40億,成為“春節檔”票房第一的作品。
很多人被影片中賈玲對於已故母親的款款深情所打動,
但我更願意談談這部電影背後的“時代鏡像”。
《你好,李煥英》中有一處有趣的地方,穿越後的賈玲和自己的母親李煥英(張小斐飾)成為了閨蜜好友,她一心想要幫助李煥英打贏排球比賽,成為廠長兒子的媳婦。
這裏,一方面,是賈玲對母親命運的試圖改變,也或許暗含了對於當時“女排精神”的致敬。
但另一方面,也是那個時代的“鏡像”。
排球隊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排球隊員的不齊整,而沒有前來報道的幾位球員,分別有着如下的原因——
正在農忙、要去寫詩、忙於做買賣……
對應的正是1981年,那個百廢待興,遍地都是機會,舉國奮進的年代。
農忙、寫詩、做買賣正是生產隊解體、文學熱、“市場經濟”的時代特點,一個嶄新的時代正在逐漸走來。
很多新世紀的年輕觀眾,可能對於那段歷史有些陌生。單拿文學來講,80年代初,很多被禁的書籍解禁了,壓抑許久的人們,對於閲讀的慾望如同井噴一樣巍然壯觀。那個時代,特別流行寫詩歌、寫小説。大學裏,人們競相手抄文學作品和詩歌傳頌,比如當時很有名的汪國真。
當然,那個時代的一些“隙縫”依然存在——
沈騰飾演的沈光林,因為父親是廠長,就可以在廠裏“為所欲為”、“被人尊敬”,這種關於
體制內“裙帶關係”
的諷刺,或許在當下一些年輕人眼中覺得搞笑,但曾經就真的那麼存在過,甚至在一些文化經濟相對落後的地區,時至今日,猶可見一二。
杜源飾演的廠長,幾乎可以光明正大地通過一場排球賽來給兒子選媳婦;廠長兒子沈光林在台上演出,再搞笑大家都不敢笑,廠長一走,大家鬨堂大笑;沈光林作為文藝幹部,可以直接被派往深圳特區做廠代表……
我們並沒有在電影中看到一些類似“傷痕文學式”的痛楚,也沒有“朦朧詩派”的反思,更沒有猛力地懷念那個八十年代的舉動。
這和一些擅長拍攝此類題材的賈樟柯、顧長衞等導演是不同的。但正是賈玲這樣無意識地拍攝,卻更好地還原了一個普通人眼中直白的八十年代,沒有過分的藝術手法,倒顯得真實和真摯。
在這樣一個絕對真實,又絕對虛構的影視作品中,亦真亦幻,虛構的世界彷彿被打破了,而真實的世界又好似被虛化了。
真實的賈玲,在虛構的作品中,表達着對於已故母親真摯的情感。
在影片的最後時刻,我們甚至很難去分辨,坐在紅色跑車裏的那個胖女孩,到底是賈曉玲,還是賈玲。
正如賈玲在一次採訪中回答的那樣,為什麼影片名不叫《你好,媽媽》,而被叫做《你好,李煥英》,這背後是一個羣像,是一個時代的鏡像。李煥英,是來自那個頗富“鄉愁”的八十年代的“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