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柒官宣當老闆,70歲奶奶馬甲線刷屏:不被定義的人生,到底有多爽?
作者 | 碧讀·琳墨 圖 | ins
●●●
可可姐導讀:
年歲的增長,從客觀上説,是無可避免的事,但它的影響程度,由我們自己決定。
常常會聽到這樣的勸誡:
一口一個“不應該”和“應該”,就是一張大網。先是把我們困在原地,接着又簡單粗暴地給我們的人生下了定義。
當我們提出質疑,勸誡者的説辭通常是:“大家一直都是這樣的。”
然而,從來如此、人人如此,就一定是對的嗎?
如果我們不被定義,而是“自定義”,將會過得怎麼樣呢?答案是:非常精彩。
不被標籤定義,活得出彩
上個月,關於李子柒的一條微博,被32萬人點贊。
原來,昔日活躍在視頻中的“美食博主”,要當老闆了。
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要知道,建了螺螄粉廠後,她要做的,可不僅僅是在攝像頭前展示養蠶、繅絲、刺繡、竹藝、木工等等手藝活兒了。
她還得親力親為,投身到產品研發、品質把控等實體事務運營中去。
從線上,到線下,李子柒的事業版圖在擴張;從博主,到老闆,李子柒的身份標籤變得多樣化。這是一種巨大的能量,也是一種蓬勃的“野心”,叫人欽佩。
事實上,根據相關數據,李子柒已經年收入過億。按一般邏輯,她已經完成了財富積累,可以享受生活了,完全用不着這麼拼。
但,前路沒有盡頭,追求從無止境。李子柒要的,不是當下的成就,也不是單一的事業模式,而是更多的可能性。
因為想要更好,所以不把自己侷限在一種身份標籤裏,而是去往更寬廣的領域角逐,這樣的人,還有很多。
比如有的藝人,他可以是演員,把每個角色詮釋得絲絲入扣;
也可以開工作室、當製作人,轉型到幕後當老闆,把自己的事業做得紅紅火火;
還可以“變身”為學生,去學校深造,在知識的殿堂汲取營養豐富自己。
還有的人,既能掌控主業,把業務水平錘鍊到行業中數一數二的水平,又能開闢副業,在兼職這一塊玩得風生水起。
這些人,不待在舒適圈,不懼怕新領域的壓力,無論去到哪裏,都是生命力最旺盛的那一個。
路,有千萬條;風景,不止一處。
勇於嘗試、敢於突破、不懼挑戰的人,路只會越走越寬,而沿途的風景,自然是美不勝收。
電視劇《三十而已》中説:“唯一不擔心後路的方式,就是把前路走得更長。”
不困於標籤的人,跳出了世俗的認知和視野,去掉了束縛的枷鎖,一路走得腳下生風、篤定堅韌。
不被年齡定義,活得年輕
青春已逝、紅顏不再意味着什麼呢?
有人這樣形容:“就像顆菜一樣被人去挑選,然後嫌你這個菜葉子老了,嫌你這個日期不新鮮了。”
讀來令人震驚,但如果不懼怕年齡,而是在它的框架之外生活,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最近,“70歲奶奶健身練出馬甲線”的新聞,被很多人點贊。
奶奶叫陳繼芳。為了改善體質,她不顧高齡,把自己“扛”進健身房。站舉壺鈴、熱浪戰繩、直腿硬拉等等,樣樣玩得認真又專業。
3個月之後,成績喜人,脂肪減掉28斤,並且身體各項指標基本恢復正常。
所以,在央視《越戰越勇》的舞台上,她藉助健腹輪鍛鍊體能的片段,引發一片尖叫。
看着奶奶的馬甲線,網友們在點贊之餘,都自愧不如:“我身體都沒她好。”
還有網友發出疑問:“真的70歲嗎?説她50歲我也信。”
確實,如此好的精神和體態,哪裏像是70歲的老人家?無獨有偶,像陳繼芳奶奶這樣“逆齡生長”的人,不止一個。
武漢83歲的康康爺爺,不僅着裝時尚,還非常熱衷打籃球、健身,狀態可比年輕人。
日本新晉網紅——92歲的西本喜美子老奶奶,70歲學攝影,如今不僅繪圖軟件、修圖軟件運用嫺熟,還非常幽默地拍攝創意照片,來諷刺某些社會現象。
可以説,她的情懷和責任感,不輸任何年輕人。
▲ 圖為西本喜美子自任照片主角
扮演“被扔進垃圾堆的人”,諷刺遺棄老人的現象
年歲的增長,從客觀上説,是無可避免的事。但它的影響程度,由我們自己決定。
如果年齡一大,就活得麻木無趣、死氣沉沉,那年齡除了是臉上的溝壑、鬢間的白髮、蹣跚的步伐,更是喪失激情、止步不前的生活態度。
但如果我們拒絕被它“定義”,而是活得隨心隨意、元氣滿滿,那年齡只不過是歲月的印記而已。
就像陳繼芳奶奶、康康爺爺、西本喜美子奶奶這樣,即便如此高齡,也仍然體態年輕、狀態年輕、心理年輕,叫人稱讚。
有人説:“沒有人永遠年輕,但永遠有人年輕。”不被年齡定義,才更有活力。
不被性別定義,活出自我
如果問,有哪些人深受“性別定義”之苦?毫無疑問,楊麗萍當屬其一。
她甘願為舞蹈事業奉獻一生,卻因沒有生育慘遭羞辱。而羞辱,則因“唯性別論”而來,因為你是女人,所以,不生孩子就是人生失敗。
這個言論,何其可笑,又何其可悲,像這樣的“性別論”,不止一起。
去年,成都某小學,按性別開設課程,男生學習做飛機、造火箭、裝汽車,女生學習織毛衣。
至於為何要這樣做,校長的解釋是:男孩、女孩性別錯位了,需要糾正。
最近的熱播劇《摩天大樓》中,郭濤飾演的警官,在毫無證據的情況下,就判斷死去的當事人是“死於情殺”,因為那是一個“漂亮的女人”……
不得不説,在課堂上玩性別歧視,就是置教學理念不顧;在工作中玩性別歧視,就是置專業操守不顧。
如此這般,最後也只能在所有人身上,烙下固有的刻板印象。
俞飛鴻曾在一期訪談節目中説:“不能單獨把女性和男性分離開來,我們的精神世界是一樣的豐富。”
深以為然。那些不願被性別定義的人,都活出了自我,比如格鬥選手張偉麗。
她摒棄了人們加諸給女性的柔弱印象,把拳擊、巴西柔術、泰拳、散打等多種技術練習得爐火純青,然後在那個以力量取勝的八角籠裏,用42秒的成績,打贏了對手,一躍成為首位奪得UFC金腰帶的中國人。
有人發出質問:“女人怎麼能如此暴力?”“你嫁不出去了吧,會家暴的。”
張偉麗直接“懟”了回去,她説:
這是一個以“人”為中心的世界,尊重各自的性別,就是尊重人的自由與個性。
不被性別定義,而是衝破世俗、打破常規,去自我塑造、自我成就,自然就會活得精彩,並且擁有不負生命的意義。
寫在最後
曾經有哲學家説:“使人疲憊的,不是遠方的高山,而是鞋裏的一粒沙子。”
奔走於世,讓我們繳械投降的,通常不是高難度的目標,而是世界給予的“定義”。
它以標籤、年齡、性別為結界,把人牢牢困住。
如果想要不辜負這一生,那就走出這些“定義”,活成一道自由而無畏的光,共勉。
【來源:可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