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肝、膽經。本品苦辛微寒,芳香疏泄,輕清升散,入肝、膽經。既疏散少陽半表半里之邪而和解退熱,又條達肝氣而疏肝解鬱、調經 止痛,且能升發清陽而舉陷,為和解少陽、疏肝解鬱調經及昇陽舉陷之要藥。
功效:解表退熱,疏肝解鬱,升舉陽氣。
主治病證
(1)邪在少陽寒熱往來,感冒高熱。
(2)肝鬱氣結,脅肋疼痛,月經不調,痛經。
(3)氣虛下陷之久瀉脱肛、子宮脱垂、胃下垂等。
配伍:
柴胡配黃苓:柴胡苦辛微寒,善疏散退熱;黃苓苦寒,善清熱瀉火。二藥合用,清解半表半里之邪熱效強,治少陽寒熱往來效著。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10g;入丸散。解表退熱宜生用,疏肝解鬱宜醋炙用。
使用注意:本品性能升發,故真陰虧損、肝陽上升之證忌服。
藥理:本品有解熱、鎮靜、鎮痛、鎮咳、抗炎、抗菌、抗病毒、保肝利膽、降血脂及抗消化道潰瘍等作用。
產地:北柴胡主產於河北、河南、東北、陝西等地。
南柴胡主產於江蘇、安徽、東北等地。
採收加工:春、秋二季採挖,除去莖葉和泥沙,乾燥。
性狀鑑別:
北柴胡
呈圓柱形或長圓備形,長6~15cm,直徑0.3~0.8cm。
根頭膨大,頂端殘留3~15個莖基或短纖維狀葉基,下部分枝。表面黑褐色或淺棕色,具縱皺紋、支根痕及皮孔。質硬而韌,不易折斷,斷面顯纖維性,皮部淺棕色,木部黃白色。
氣微香,味微苦。
南柴胡
根較細,圓錐形,頂端有多數細毛狀枯葉纖維,下部多不分枝或稍分枝。表面紅棕色或黑棕色,靠近根頭處多具細密環紋。質稍軟,易折斷,斷面略平坦,不顯纖維性。具敗油氣。
飲片 北柴胡
呈不規則厚片。
外表皮黑褐色或淺棕色,具縱皺紋和支根痕。切面淡黃色,纖維性。
質硬。氣微香,味微苦。